林鴞屬的貓頭鷹是一個種類還算豐富的屬種,體型為中至大型,多數棲息在森林的環境中,現在約有21種,分布在除了澳洲和其附近島嶼之外的各大洲。它們都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沒有耳簇,換句話說就是沒有所謂的耳羽,頭部外形比較圓潤。
灰林鴞(Strix nivicolum)分布在歐亞大陸中北部地區的溫帶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北京周邊的林地是灰林鴞棲息地。灰林鴞體長35—45公分,體重450—550克,雌性略大於雄性。體色為灰白色至灰色,甚至有棕色的個體。每年四月北京地區的灰林鴞開始繁殖,灰林鴞喜愛在闊葉林中的天然樹洞和石洞中繁殖,也會利用人工設置的現成巢箱來養育後代。
它們會產下3—5枚卵,如果家域環境條件優厚,它們會有明顯的戀巢性,會多年連續使用一個巢點。現代分子分析的結果表明,歐亞大陸的灰林鴞實際為兩個獨立種,它們分別分布在歐亞大陸的兩端,在中亞地區出現分布隔離,走向分化之路。
灰林鴞的食物主要是鼠類,也會捕捉蛙類、鼩鼱和一些蛇類以及蚯蚓。灰林鴞特別喜歡有人類活動的地方,特別是山地的公路旁邊的地形。通常這樣的環境適合它們捕獵,道路旁邊的路牌和樹枝為它們發現獵物提供便利,它們會選擇在路邊的樹枝和路牌上停留和觀察,等待著小型動物走上公路暴露在它們的視線之內。特別是在小雨或者雨後的時間段,是灰林鴞捕獵的高峰,雨後的草地中由於溼度較大,一些鼠類和蛙類會在路上活動,這就給了灰林鴞捕捉它們的機會。在一些山地公園的垃圾桶附近,也會有灰林鴞活動,它們也會在垃圾桶附近的樹上守株待兔,等待到此尋找食物的鼠類。
現代研究顯示,包括灰林鴞在內的一些貓頭鷹會在我們居住的城市中生存,人類的活動為一些野生動物的生存提供了便利條件。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區域中,人類的活動製造了一些林間的開闊地,同時也留下了很多生活垃圾,正是這些人類的遺棄物招引來了鼠類等小型動物,同樣,鼠類的活動又招引來了更高端的捕食者,刺蝟、黃鼬和貓頭鷹就是人類活動的受益者,它們利用了人類無意中為它們製造的便利條件。
然而,這種便利因素也會產生副作用,為了控制鼠害城市管理部門會使用鼠藥,毒死的鼠類可能被灰林鴞這樣的野生動物誤食,它們也會因此而中毒。郊野公園和城市外圍的山地道路過往的汽車也會撞死撞傷在路上捕食和尋覓食物的動物。城市不僅給我們人類提供了美好的生活,也同樣為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便利,如何讓它們更好地利用好我們的城市,同時也能保護好它們,是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