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物超導體的結構

2021-01-09 清剛而介

自從發現123結構的YBa2Cu3O7-δ以後,人們製備了許多有較高界溫度的氧化物超導體.多數是銅氧化合物,它們都具有鈣鈦礦結構,所以氧化物超導體的結構或多或少地繼承ABO3鈣鈦礦結構的一些固有特點.圖2-5表示鈣鈦礦的結構模型.

首先在理想配比的ABO3化學式中,A離子是半徑較大的離子,而B離子的半徑較小,多半是過渡族金屬.A、B離子與6個氧離子形成BO6 的八面體,BO6八面體是鈣鈦礦結構的骨架.

其次,鈣鈦礦化合物中都存在氧缺位和A離子缺位,B離子是沒有缺位的.A離子缺位和氧缺位是和合成比合物的條件密切相關的.含有高氧缺位的晶體中會發生結構畸變,導致BO6八面在某方向被拉長,使氧離子容易從結構中逸出,它對非理想配比鈣鈦礦的結構在高溫超導體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鑭系材料,它具有CuO6八面體結構,其超導臨界溫度在30-40K;釔系材料,由於氧的缺位,部分具有CuO5正四方錐結構,其超導臨界溫度在90-100K;若某材料把氧進一步抽出,使其部分具有CuO4平面四邊形結構, 其超導臨界溫度會是多少?還應指出,A晶位上陽離子缺位和元素間的替代,使具有層狀鈣鈦礦結構的氧化物超導體可在一定的組份範圍內變化.

3,不同體系的氧化物超導體

A.鑭系材料:化學式是La2-xMxCuO4-δ,是空穴型導電類型(P型).其晶體結構如圖2-6.

B.釹系材料:化學式是Ln2-xCeO4-δ,Ln是鑭系元素中的Nd,Pr,Sm,Eu等.導電類型是電子型(N型).它的結構和鑭系214結構不同,稱為214-T'結構.

C,釔系材料:化學式是YBa2Cu3O6+δ,Y原子可以用稀土元素所代替,其結構是一種缺氧的鈣鈦礦型結構.稱123結構,導電類型是空穴型(P型).它還有一些變型如YBa2Cu4O8的124結構和Y2Ba4Cu7O15的247結構等.正交YBa2Cu3O6+δ 晶體結構如圖2-7所示.

D,鉛系材料:化學式是Pb2Sr2ACu3O8+δ,A可以是Y,Pr,La等稀有元素,還可再加一些Sr和Ca,它們很類似123結構.稱為2123結構,導電類型也是空穴型(P型).其體結構如圖2-8所示.

E,鉍系材料:化學式是Bi2Sr2Can-1CunO2n+4,n=1稱2201相,n=2稱2212,n=3稱2223相,結構也稱為2201、2212、2223、等.是空穴型導電類型(P型).正交Bi系2223結構如圖2-9所示.

圖2-9, Bi2Sr2Ca2Cu3O8的晶體結構

F,鉈系材料:其化學式有兩種.

其一,Tl2Ba2Can-1CunO2n+4,n=1,2,3.分別稱2201,2212,2223結構

其二,TlBa2Can-1CunO2n+3,n=1,2,3.分別稱1201,1212,1223結構.它的晶體結構如圖2-10所示.鉈系導電類型是空穴型(P型).

圖2-10, TlBa2Can-1CunO2n-3的晶體結構

G,汞系材料:化學式是HgBa2Can-1CunO,n=1,2,3,分別稱1201,1212,1223結構.是空穴型導電類型(P型)其晶體結構如圖2-11所示.

H,BKBO材料: BKBO是非銅氧化物超導體,最高Tc達30.5K.化學式是Ba1-xKxBiO3,屬鈣鈦礦結構.是空穴型導電(P型).

這些氧化物超導體的臨界溫度都是成份和微結構的函數.La系材料的Tc可達30-40K.N型導電釹系材料的最高Tc為25K左右.釔系材料Tc可達95K,它是目前研究工作最多的一種材料.它的變型124結構的Tc可達80K左右.247結構的Tc可達55K.鉛系材料的Tc可達70K以上.Bi系2223結構的Tc可達110K.鉈系2223結構的Tc可達125K.汞系1223結構在加壓的條件下Tc可達150K.

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這些具有較高的臨界溫度的銅氧化合物超導體.有些重的共同特徵與"傳統"的超導材料有些區別,而非銅氧化物超導體BKBO卻更像"傳統"的超導材料.它用BCS理論框架能比較好理解BKBO的性質.

相關焦點

  • 突破液氮溫區的高溫氧化物超導體發展史話
    首先要搞清高溫超導體中"高溫"這個詞的概念.平時人們讀到高溫一般指在100℃以上的溫度,然而在超導領域中,讀到"高溫"這個詞時,Ba-La-Cu-O氧化物超導體的臨界溫度達35K(-238℃)就算是高溫了.由於從1911年以後的75年間,所有超導體的臨界溫度沒超過23.2K,所以一下子把超導體的臨界溫度提高了12K,這對超導體來講是一次重大的突破.所以與以前超導臨界溫度相比
  • 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超導配對機理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高臨界超導溫度及d波配對對稱性等奇異特性,對傳統的BCS超導理論提出了挑戰。經過近三十年的大量理論和實驗研究,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超導機理仍然沒有形成共識。由於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具有強烈各向異性的電子結構和d波超導能隙,依靠傳統的隧道能譜實驗來獲取超導配對關聯譜函數的方法不再簡單適用。
  • 高溫超導體的電子結構
    然而在隨後的研究中所發現的材料的超導轉變溫度始終不高,直至1986年Bednorz和Muller發現了La-Ba-Cu-O氧化物,其臨界溫度在35K,揭開了超導電性研究的新篇章。隨後朱經武、吳茂昆和趙忠賢等為代表的研究組分別獨立做出了臨界溫度在90K左右的Y-Ba-Cu-O,掀起了高溫超導的研究熱潮。
  • 進展|壓力下銅氧化物超導體的2D-3D超導態躍變
    自1986年發現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以來,人們從實驗和理論方面對其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取得了許多重大研究成果,但仍未實現對高溫超導電性全面、統一的理解,高溫超導機理的破解仍被列為二十一世紀凝聚態物理研究的重大挑戰之一,人們期待著能在正確理論指導下發現具有更高超導轉變溫度且更適於應用的超導體。
  • 物理所合作研究取得對唯一尖晶石氧化物超導體的最新認識
    LiTi2O4(LTO)是迄今發現的唯一具有尖晶石結構的氧化物超導體,它的超導電性主要受Ti原子的3d 電子支配。  目前,主流觀點認為銅氧化物高溫超導起源於自旋漲落,而在LTO體系中自旋漲落相區遠離超導區,這可能是導致LTO中並沒有觀察到高溫超導電性的原因。共同參與完成該工作的還有超導室研究員單磊,拉夫堡大學教授、理論工作者Kusmartsev以及馬裡蘭大學教授Greene小組。
  • 物理所在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中直接觀察到費米口袋
    近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周興江研究組利用超高解析度的真空紫外雷射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在對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電子結構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在實驗上不僅直接觀察到費米口袋的存在,而且觀察到費米口袋和費米弧的共存。
  • 復旦大學揭示新型高溫超導體奇特電子結構
    本報訊 日前,復旦大學物理系應用物理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先進材料實驗室的封東來教授課題組在高溫超導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他們運用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儀率先揭示了2010年末發現的新型鐵基高溫超導體
  • 鐵基超導體中觀察到絕緣體-超導體轉變
    銅氧化合物高溫超導體的母體普遍認為是反鐵磁的Mott絕緣體,超導電性的產生是通過摻雜引入載流子,壓制反鐵磁態導致的絕緣體-超導體轉變而實現的。
  • 超導體超導原理大解密
    或者說如何讓超導體在常溫環境下體現出超導特性呢?!接下來先讓我們了解一下,超導體發展的最新動態,看看超導體研究的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1.0超導體研究的最新動態目前最常見的超導體有:鈮鈦合金、鋇鑭銅氧化物、鍶鑭銅氧化物、鋇鑭銅鈮氧化物、釔鋇銅氧化物、貢鋇鈣銅氧化物、氫化鑭、鉀(或銫、釹)中摻入C60產生超導性。
  • 物理所鐵基高溫超導體電子結構與超導能隙研究取得新進展
    2008年發現的鐵基超導體其超導轉變溫度最高可達55K,是繼1986年發現的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之後發現的第二類新的高溫超導體系。它的發現,為高溫超導電性的研究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與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研究類似,鐵基超導體研究的核心問題是理解其高溫超導電性產生的機理。對材料電子結構的研究是理解材料的宏觀物理性質尤其是超導電性的關鍵。
  • 聲子是應變超導體的關鍵
    超導體又稱為超導材料,指在某一溫度下,電阻為零的導體。在實驗中,若導體電阻的測量值低於10-25Ω,可以認為電阻為零。超導體的特性?我們知道普通導電材料都有電阻,但超導體電阻為零,這樣使用超導材料做成的電線,電流將永遠循環下去,不會有任何損耗。
  • 理解銅氧化物高溫超導特性的關鍵線索:電子自旋!
    1986年1月,在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設在瑞士蘇黎世實驗室中工作的科學家柏諾茲和繆勒,首先發現鋇鑭銅氧化物是高溫超導體,將超導溫度提高到30K。這一突破性發現導致了一系列銅氧化物(cuprate)高溫超導體的發現。柏諾茲和繆勒也因此榮獲198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 趙忠賢:液氮溫區超導體的發現
    其後,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艾倫(P. B. Allen)和戴恩斯(C. R. Dynes)修正了該理論,認為只要材料不發生結構相變,臨界溫度的提高是不受限制的。這種看法給人以很深的印象,無疑提高了人們攻克高溫超導體難關的信心。我國的中國科技大學和南京大學的物理學家也對這一理論作了深化。實驗上,人們也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工作。例如,在60年代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馬賽厄斯(B.
  • 中國在高溫超導體領域發力,繼續領跑全球!
    其中,1911年,荷蘭科學家發現水銀在極低溫條件下的超導性,開闢了這個新的科學研究領域,1986年,德國科學家與瑞士科學家發現了臨界轉變溫度為35K的銅氧化物超導體。當時讓科學家苦惱的是,超導體的轉變溫度不能超過40K(約零下233攝氏度),這個極限溫度能不能突破,一直是科學家奮鬥的目標。
  • 一種新型超導體:g波超導體,不是s波、d波、或p波超導體
    s波超導體具有在各個方向上各向同性的超導間隙,而d波超導體具有各向異性的超導間隙,並且在布裡淵區對角線上的四個線節點處的間隙均為零。超導體中的電子一起以所謂的庫珀對移動。這種「成對」賦予超導體最著名的特性——無電阻,因為要產生電阻,必須將庫珀對斷開,這會消耗能量。
  • 氧化鎳超導體完成首次詳細電子研究
    這引發了世界各地科學家尋找更多信息的競賽,這種材料的晶體結構類似於銅氧化物,即銅酸鹽,它保持著在相對較高的溫度和常壓下無損耗導電的世界紀錄,但是它的電子有沒有同樣的行為呢?這些答案可能有助於推進新的非傳統超導體合成。   並將其用於輸電、運輸和其他應用,還可以揭示銅酸鹽是如何的機制。但經過30多年的研究,這仍然是一個謎!
  • 二維高溫超導體研究取得新進展-光明日報-光明網
    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具有形式多樣的三維層狀晶體結構。迄今發現的所有銅基超導體的晶體結構,均含有相同的銅氧結構單元。這些銅氧結構單元被認為是高溫超導電性的起源,尤其是理論物理學家在研究高溫超導機理時,主要基於銅氧結構單元建立二維理論模型。因此,在實驗上驗證含有銅氧結構單元單層的二維超導體是否與相應的大塊晶體具有相同的超導電性和正常態物理,非常有意義。
  • 進展 | 準二維鐵基超導體中發現朝下色散的中子自旋共振模
    非常規超導體包括銅氧化物、鐵基、重費米子以及部分有機超導材料等,它們往往具有很強的磁性相互作用,且超導機制不能用傳統的基於聲子媒介形成的庫伯電子對凝聚圖像(簡稱BCS理論)來解釋,至今仍是凝聚態物理前沿研究的難題之一。類比於BCS理論中的聲子玻色型激發模,非常規超導體中一種有可能作為電子配對「膠水」的玻色型集體激發模是磁性激發模。中子散射是測量磁性激發模的最好實驗手段。
  • 進展|準二維鐵基超導體中發現朝下色散的中子自旋共振模
    非常規超導體包括銅氧化物、鐵基、重費米子以及部分有機超導材料等,它們往往具有很強的磁性相互作用,且超導機制不能用傳統的基於聲子媒介形成的庫伯電子對凝聚圖像(簡稱BCS理論)來解釋,至今仍是凝聚態物理前沿研究的難題之一。
  • 中國學者創造55K鐵基超導體轉變溫度世界紀錄
    這種超導體以鐵為關鍵化學元素,與1986年歐洲科學家發現的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相比,在工業上更加容易製造,同時還能夠承受更大的電流,具有更廣泛的應用。他們敏銳地發現,由於鐵的3d軌道電子通常傾向形成磁性,因此在該種結構體系中出現26K超導非同尋常,極有可能具有非常規的超導電性。「鑭氧鐵砷不是孤立的,26K的轉變溫度也大有提升空間,類似結構的鐵砷化合物中很可能存在系列高溫超導體。必須抓住機遇,全力以赴!」中科院院士趙忠賢和團隊成員得出一致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