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少時所接觸到的只在課本上的物理學家,當時我們只感嘆於他們的成就,他們堅持的熱血。卻從未想過年輕時候是怎樣?今天我們就來看其中一位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
我們只知提出了相對論的愛因斯坦,卻不知普朗克也是與愛因斯坦所齊名的,他們被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物理學家。普朗克是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重要創始人之一。
1918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此時他發現了能量量子化,這對物理學的又一次飛躍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時普朗克已60高齡。
1858年,普朗克出生於德國荷爾施泰因。他所在的家庭是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家庭,且家庭和睦,學習氛圍濃厚,這些都為普朗克後來的成就提供了基礎。他的曾祖父和祖父海都是哥廷根的神學教授,他的父親是基爾和慕尼黑的法學教授,他的叔叔是哥廷根的法學家和德國民法典的重要創立者之一。可以說,年少時的普朗克教育資源豐富,所處的環境也是特別幸福的。

1867年,普朗克全家搬去了慕尼黑。在那裡,普朗克受到了數學家奧斯卡·馮·米勒的啟發,激起了普朗克對數理方面的興趣。普朗克在音樂領域也頗有建樹,他會鋼琴、管風琴和大提琴,還上過演唱課,不過普朗克還是決定把物理作為他大學時期的專業。
在慕尼黑學習期間,慕尼黑的物理學教授菲利普·馮·約利還曾勸說普朗克不要學習物理,但是普朗克回復道:「我並不期望發現新大陸,只希望理解已經存在的物理學基礎,或許能將其加深。」這表明,普朗克對物理學這個領域的痴迷已達到一種境界。

1887年,普朗克結婚,他與妻子共育有四個孩子,卡爾,雙胞胎埃瑪和格雷特以及埃爾溫。1900年,普朗克在德國物理學會上報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成為量子論誕生和新物理學革命宣告開始的偉大時刻。1911年,具有歷史意義的第一屆索爾維國際物理學會議在比利時召開,此次參加會議的共有21位頂級科學家,包括普朗克、愛因斯坦、居裡夫人等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8月3日,德國炮轟中立國比利時,引起世界的軒然大波。10月4日,德國各大報紙發布了《致文明世界書》,上有包括普朗克在內的93位學術界人士的籤名。10月23日,3000多名教師還籤署了《德意志帝國高校教師聲明》普朗克也在其中。(因當時時代特殊性,對此應客觀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戰,普朗克大兒子死於凡爾登戰役,雙胞胎女兒於1917、1919年難產而死,1945年1月23日,二兒子被納粹殺死,至此,普朗克與第一任妻子(1909年因結核病去世)的孩子全部過世。1937年後,隨著戰爭形式的逆轉和普朗克自身對納粹德國的醒悟,普朗克的處境開始變得愈發艱難。 此後幾年,普朗克為躲避炮火幾經輾轉,此時普朗克已80多歲。

1947年1月,普朗克接受邀請去哥廷根進行講演。同年10月,89歲的普朗克因突發腦溢血逝世。縱觀普朗克的89年,我們看到了他前期生活的幸福,中期的成就,晚年的悽涼。歲月催人老,我們左右不了時間,唯有以一個開闊的胸襟去接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