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卡爾·恩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德語: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享年89歲),出生於德國荷爾施泰因,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重要創始人之一。
普朗克和愛因斯坦並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兩大物理學家。他因發現能量量子化而對物理學的又一次飛躍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1918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很多高中的理科生同胞都並不喜歡普朗克,正是因為他提出的量子論,後來才發展出了光電效應,玻爾理論等等微觀物理的理論。
而普朗克在高中物理教材裡的形象也是經典的物理學家形象,禿頂,圓臉,充滿智慧的眼神,有種猥瑣大叔的既視感。但實際上,年輕時候的普朗克還是很帥的,有圖有真相,上圖。
這是普朗克1874時候照片,簡直就是一枚小鮮肉,當時的他只有16歲。臉上還略帶青澀。
這是普朗克大學時期的照片,簡直就是男神有木有。
可是.............
1901年的他已經變成了這樣,看到這裡,我不禁感慨,歲月真是一把殺豬刀,刀刀催人老,這裡的普朗克完全沒有了年輕時期的帥氣,更像是一個鬍子大叔。
再然後.....
這是普朗克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的照片,此時的他已經聰明絕頂。果真歲月無情。但是普朗克雖說形象崩塌,他對物理學的研究貢獻不可謂不大。
普朗克早期的研究領域主要是熱力學。他的博士論文就是《論熱力學的第二定律》。此後,他從熱力學的觀點對物質的聚集態的變化、氣體與溶液理論等進行了研究。普朗克在物理學上最主要的成就是提出著名的普朗克輻射公式,創立能量子概念。
普朗克的另一個鮮為人知偉大的貢獻是推導出玻爾茲曼常數k。
他沿著波爾茲曼的思路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得出波爾茲曼常數後,為了向他一直尊崇的波爾茲曼教授表示尊重,建議將k命名為波爾茲曼常數。普朗克的一生推導出現代物理學最重要的兩個常數k和h,是當之無愧的偉大物理學家。
受他的啟發,愛因斯坦於1905年提出,在空間傳播的光也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一個光量子,簡稱光子,光子的能量E跟跟光的頻率v成正比,即E=hv。這個學說以後就叫光量子假說。光子說還認為每一個光子的能量只決定於光子的頻率,例如藍光的頻率比紅光高,所以藍光的光子的能量比紅光子的能量大,同樣顏色的光,強弱的不同則反映了單位時間內射到單位面積的光子數的多少。後來又通過實驗驗證了光電效應。
普朗克把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物理,他提出的各大理論對後世的物理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站在歷史的這端,僅以此文向這位物理偉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