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藍色煙花美麗又危險,而美國馬裡蘭大學的科學家們,幾年前在實驗室裡偶然制出了一種「藍色火旋風」,卻安靜又清潔。
8月13日,一篇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論文對這種「藍色火旋風」(Blue Whirl)的構造和動態變化進行了後續解析,發現瑰麗的藍環實際上是由3個結構不同的火焰組成。
火旋風又叫「火怪」,當空氣的溫度和熱能梯度滿足某些條件,火苗形成一個垂直的漩渦,旋風般直刺天空,容易在大城市和山區引發巨大災害。
國際著名爆轟專家、美國工程院院士、馬裡蘭大學教授Elaine S. Oran帶隊進行水上液烴燃料火旋風實驗時,偶然發現了一種小型、無煙塵的藍色火旋風。
在短短幾秒鐘之內,1米高的火旋風自行演化出一系列過渡,隨後,混亂、洶湧的黃色火旋風變成了安靜、片狀的藍色火旋風。
藍色火焰表明溫度更高,因此燃燒更快、更徹底,幾乎無煙塵。相比起來,常規的黃色火焰是沒有充分燃燒的結果。
00:11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注意到藍色火旋風穩定下來後,有時候會突然「跳躍」一下,此時,中間就會出現一個黃色的氣泡狀結構。這令瑰麗藍環中間複雜的氣流結構變得更令人著迷。
儘管此後的進一步研究繪製了藍色火旋風的溫度圖,分析其穩定下來的機制,但火焰構造和演化成因懸而未解。
在此次發表的新論文中,Elaine S. Oran團隊為模擬藍渦旋如何出現,研究人員將描述粘性流體物質移動的 3D、時變方程與燃料轉換和化學能釋放模型進行耦合。他們首先模擬實驗條件,接著在計算過程中對物理參數(諸如燃料和空氣的規格和速度)進行微調,直至藍色火旋風出現。
結果顯示,這幽幽藍火有 3 種結構不同的火焰組分:彌散焰(燃料和助燃物在燃燒前是分開的)、預混合富焰(有過量燃料)和貧焰(有過量空氣)。三者共同盤旋成為一個離奇的藍環。
有了這些關於內在結構與發生條件的信息,科學家們未來或許能夠跳過危險的傳統火旋風階段,直接製成神奇的藍色火旋風,並將其安全擴放到更大的規模。
論文團隊寫道:「只有了解它的結構,我們才能制伏、縮放及隨心所欲地創建它。」
畢竟,這種神奇火焰燃燒高效、低排放,具有令人憧憬的應用潛力。例如,如果安全可控,它可以快速又環保地處理海上漏油事故。
論文結尾給藍色火旋風提出了展望性的問題:它是否能無圍欄燃燒?可否多個渦旋一起工作?它可以做推進裝置嗎?「任何能高效、清潔地燒掉液態烴的東西都很誘人。
責任編輯:李躍群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