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未曾謀面卻似曾相識?

2020-12-05 騰訊網

「我們好像在哪見過,你記得嗎?」。

在生活中我們偶爾會有一種感覺,這個場景或者這個人我們好像在哪裡見過,事實上我們是第一次見。

這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我們找遍了腦海裡所有的記憶,卻依然找不到與之相關的記憶,但這種感覺卻又那麼真實。

就像有的人之前未曾謀面,第一次見面時卻似曾相識。有的人說這是遇到了真愛,遇到了命中注定的人,也有人說是因為前世的緣未盡,今世要再續前緣。

這些說法很夢幻,很美麗,但過於玄幻。任何事情都是有科學依據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解析的。

北大心理系教授沈政認為,「似曾相識」的主觀體驗是知覺與記憶相互匹配的結果,也就是記憶特徵與現實感知相匹配的結果。

記憶的產生和觸發

1.記憶的產生

記憶是大腦皮層將我們以往的知覺自發地儲存在神經系統所形成的。記憶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例如由語言學習形成的語義記憶,由邏輯思考形成的邏輯記憶,由觸覺形成的感知記憶等等。

我們的大腦皮層會將這些記憶分門別類地儲存在記憶系統內,由此形成了獨屬於自己的記憶。

所有能為我們感知的經歷、情景都會被儲存在記憶系統內,不僅僅是白天我們所經歷的生理、心理活動,晚上在夢境裡感知的經歷也會被儲存在記憶系統裡。

2.記憶的觸發

記憶的觸發需要與之相關的特徵值,記憶系統非常複雜,想要在複雜的記憶系統裡找到某段特定的記憶,你需要給大腦與之相關的特徵值,這樣大腦才會在記憶系統裡根據你給的特徵值去檢索出你需要的記憶片段。

這就像你上網查找資料一樣,你必須輸入關鍵詞,電腦才會通過網際網路給你從錯綜複雜的資料庫裡挑選出與你輸入關鍵詞相關的內容。

有的人之所以晚上做了夢,但是第二天卻怎麼也記不起來,就是因為你沒有給記憶系統任何特徵值,記憶系統也就無法給你檢索出你昨晚夢境裡的記憶。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明明是很熟悉的一個人或一件事,但是一時之間卻怎樣都想不起來,直到另一個人提點一句,馬上與之相關的記憶就會湧現。

我就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一次參加同學聚會,其中有一個同學好多年沒見,已經不記得他的名字了。直到我旁邊的另一個同學告訴我那個同學的名字,我腦海裡瞬間就有了以前一起上學時的記憶。

在這種情況下,別人的提點就是我們檢索記憶的特徵值或者說關鍵詞,它是記憶觸發必不可少的。

知覺的組成和特徵值的形成

人的知覺是由錯綜複雜的感知系統組成的,包括視覺、嗅覺、觸覺、聽覺等等,知覺是我們感知事物的根本。

人的記憶系統要把不同的情景和事物分門別類地儲層起來,少不了一個東西,那便是特徵值。

就像觸發記憶需要特徵值一樣,儲層記憶同樣需要特徵值,而且儲層記憶的特徵值與觸發記憶的特徵值是一致的。

特徵值就是由知覺來賦予的,對於不同的情景和事物,我們有不同的感受,這種感受就是我們儲層記憶所用到的特徵值。

根據知覺產生的特徵值,我們把自己的經歷分門別類地儲層在自己的記憶系統裡,這些不同的特徵值就保證了記憶的唯一性和條理性,不會出現記憶紊亂的情況。

比如說,你今天升職加薪了,心情很愉悅,知覺系統會產生一個特徵值α;明年你被老闆罵了,心情很不爽,知覺系統會產生一個特徵值β,記憶系統會把你的經歷分別進行存儲,並標上α和β。

特徵值的形成是我們知覺綜合處理的結果,其中感知最明顯的對特徵值影響最大,比如說你吃到了很好吃的東西,這個時候對特徵值影響最大的就是味覺和嗅覺。

記憶特徵與知覺的匹配

其實人的記憶系統是無時無刻不在與我們的感知進行匹配的,如果知覺產生的特徵值恰好與我們記憶裡某個片段對應的特徵值一致,就會勾起我們的回憶。

比如說,當我們遇到一個熟人的時候,看到他的面孔,我們自然就想起了他的名字,知道你們兩人之間的故事和經歷。

就是因為你看到這個人時,記憶系統與你當時知覺產生的特徵值匹配後,找到了與這個特徵值相對應的記憶,大腦裡出現了你們以前交往的記憶。

人對於不同的情景和事物的感知是不一樣的,哪怕是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情緒下,感知也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經歷產生的特徵值是唯一的,形成的記憶也是唯一的。

但是,凡是也有例外,如果你在某個時間,對於當前情景或事物,知覺系統產生的特徵值與你記憶系統裡已有記憶的特徵值一致,就會勾起一些零碎的記憶片段,給你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所以「似曾相識」並非什麼命中注定或者前緣未盡,而是某個場景產生的特徵值與過去經歷的特徵值相匹配,引起記憶共鳴的結果。

兩個人未曾謀面卻似曾相識也是這個道理,是因為你看到對方時,知覺系統產生的特徵值與某個你見過的人在你記憶系統裡產生的特徵值一致,從而讓你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

在生活中,你是否有過似曾相識的感覺?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End-

文/唯情唯心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相關焦點

  • 人為什麼會做夢,為什麼有些夢似曾相識?
    人為什麼會做夢呢,百度的回答是:「人類大腦所存儲的各種龐大信息,會構成夜間不同夢幻虛擬鏡像的聯想組合,這種虛擬稀奇的夢幻鏡像組合,就是我們人類大腦神經系統對其所存儲信息的一種特殊的加工處理過程,並已達到大腦在休眠期時另一種思維狀態的顯現」。
  • 有沒有一瞬間,你明明未曾遇見過的人,卻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文/行走天涯有沒有一瞬間,你明明未曾去過的地方,卻似乎早有了印象?相信很多人都有過似曾相識這種感覺,當我們去一個從未去過的地方,見到一個從未遇見過的人的時候,似乎在大腦的深處一直在不斷的提醒我們這個人、這副場景,早就已經經歷過了,那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樣的瞬間,也許在我們的一生中不是只發生一次,甚至很可能是發生很多次,但是大多數人只會將這樣的自己當作一種錯覺,因為馬上會被很多新的記憶給填滿!
  • 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有些事情似曾相識?說出來你不一定相信
    導語: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有些事情似曾相識?說出來你不一定相信小菲某天正在和閨蜜聊天,閨蜜說著想吃冰淇淋並且去買了幾個回來,小菲就說她想吃閨蜜買的東北大板,閨蜜很奇怪小菲怎麼就知道你?其實仔細回想起來,很多人都會碰到像小菲這種情況,總覺得現實中發生的一些事情好像在夢中或者之前就已經發生過了,似乎是自己不小心遺忘了,現在突然間想起來一樣。大家要知道這可不是什麼靈異事件,在科學上,這叫既視感。
  • 為什麼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似曾相識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只要提及似曾相識,很多人都會站出來告訴你他曾經有過這種經歷。它不是一種簡單的對曾經見過某人、做過某事的場景的回憶,而是對未曾經歷過的場景卻有似曾經歷過的感覺。這種感覺常發生在不經意間,還會讓人不安。
  • 總有些人一見如故,總有些情景似曾相識
    如同歌手李健在《傳奇》中吟唱的那樣: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夢想著偶然能有一天在相見從此我開始孤單思念這似曾相識的感覺,真的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嗎?似曾相識,其實是一個成語,釋義為「好像曾經見過,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它又被稱為「既視感」、「即視現象」,源自法語「Déjà vu」。
  • 為什麼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儘管所有的人都會出現「似曾相識」的主觀體驗,但並不意味著「似曾相識」在所有人身上發生的頻率都是一樣的。一般來說,與情緒密切相關的事情容易記得比較牢,因此如果處於一種情緒不穩定的狀態,那麼「似曾相識」發生的概率就大。而在人的一生中,更年期和青春期時,人體內分泌會發生劇烈變化,從而使人處於一種情緒不穩定的狀態記憶也會變得很活躍。這時候比較容易發生「似曾相識」的現象。
  • 大西洋最後一滴眼淚,賽裡木湖,每次見都是未曾謀面的樣子?
    多少人都說,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賽裡木湖,不知高山湖泊之俏。「賽裡木湖」,蒙語意為山脊梁上的湖,鑲嵌在天山山脊上的藍寶石。她被鑲嵌在祖國的西北端,她流淌在北天山山脈中,湖面海拔約2071米。「大西洋最後一滴眼淚」的美譽讓她聞名遐邇,多少人為她而來。
  • 如果有妹妹就好了:小說家日夜只為創造出未曾謀面的妹妹形象!
    如果有妹妹就好了:小說家日夜只為創造出未曾謀面的妹妹形象!人生總會擁有許許多多無法逆轉的遺憾。為了宣洩這種煩惱的心情,我們發明了一個詞,如果。從一開始的角色構造上,主角羽島伊月無疑是一個讓人羨慕的角色,想必大部分人在一開始就看出來了,千尋就是伊月的妹妹,所以標題的如果其實一開始就已經實現了,只不過伊月本人並不知道罷了。而可兒那由多的瘋狂追求這一點也讓許多人為之羨慕,也擁有白川京和不破春鬥這樣的好朋友,在工作上也有惠那剎那,土岐健次郎這樣優秀的合作夥伴。而自己本人也是一名出色的輕小說家。
  • 似曾相識的科學解釋
    Deja-vu現象,原文為法語dé jà vu,中文翻譯為「即視感」,簡單而言就是「似曾相識」,未曾經歷過的事情或場景仿佛在某時某地經歷過的似曾相識之感。可是現代科學裡解釋這一現象成因的理論卻遠未讓人滿意。根據問卷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過一次「似曾相識」的經歷。
  • 心理學:人為什麼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原因就在這
    我相信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感覺:在看到某人或經歷某事之後,他們總是覺得這個人已經看到了它的發生。而這種熟悉的感覺,我們稱之為「兩眼相看」的感覺。而根據問卷調查,三分之二的人至少有一本《似曾相識》的經驗。為什麼人們會有這種感覺?過來看看。
  • 心理科普:為什麼會突然對某一場景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科學家對「似曾相識」有很多說法,前生的記憶、二次反射、半腦活動超前於另半腦、時空交錯.......它是真實存在的,有科學解釋的東西,不屬於靈異事件。 心理學揭秘:為什麼會突然對某一場景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 科學能解釋似曾相識嗎?
    我們大多數人都經歷過似曾相識的感覺——當新的事件讓人感到異常熟悉時的那種感覺。我們稱這種感覺為似曾相識,科學能解釋為什麼會這樣嗎?有些人認為似曾相識是一種跡象除了這個一般性的解釋,還有許多試圖解釋為什麼我們的記憶會以這種方式失靈的理論。有人說這就像我們大腦中的電路短路導致長時記憶和短時記憶,因此新的輸入信息直接進入長時記憶,而不是在短時記憶庫中停留。其他人則指鼻皮質——大腦中發出熟悉信號的區域——在沒有記憶支持的情況下被觸發。
  • 為何人類記不住三歲前的記憶;為什麼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一,人的記憶有個「分水嶺」,「分水嶺」就在三歲左右。有研究發現,兩歲的小孩,如果已經可以用語言描述事件的話,五年之後她可能都能記住;反之,如果她兩歲時還不能使用語言,那五年後還能記住這件事情的可能性就非常低另外,有些事情你貌似記住了
  • 為什麼我們總會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我更相信似曾相識的強烈感覺,是超越時空的記憶或往世的經歷。 佛教對宇宙的詮釋:時間和空間是個假相,相對於存在過去現在未來時空裡的一切事物也不是真實。都是依自覺覺知這一生命的能力,而感知、認知、想知、念知中化現出來的。時空?念起時成立,念沒時虛無。
  • 為什麼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就像在夢裡出現過?
    也許你第一次去紐約卻有一種奇妙的熟悉感,這是法語中人們已經看過的意思,歷史上,歷史上似曾相識與癲瀾和大腦癲瀾有關,但這並不能解釋為什麼沒有癲病症的人會有似曾相識的經歷,畢竟大約三分之二的人口在他們的生活中至少經歷過一次這樣的經歷,所以這裡還有別的事情要做,似曾相識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是有很多理論試圖解釋它。
  • 有一種感覺叫似曾相識,這個妹妹我曾見過
    在我們的周圍,不光賈寶玉有這種感覺,很多成年人也會有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就比如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你會感覺自己好像來過;見到了一個你不認識的人,你會覺得自己好像見過他。那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難道真的如書裡所說,人有前世今生?
  • 為什麼生活中一些場景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科學家說出真相!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科普的話題是:為什麼生活中一些場景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科學家說出真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平時生活中突然發生的事情或者場景會有一種熟悉感,好像曾經經歷過一次似的,但其實並沒有。
  • 為何人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據最近的相關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至少有過一次這種似曾相識的經歷。心理學家稱:似曾相識的感覺,在每個人身上都會發生,不過,如果這種感覺來得過於頻繁、過於強烈,就是一種病態。   似曾相識是人們大腦中知覺系統和記憶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要想了解我們為何會出現似曾相識的感覺,得先了解人類知覺和記憶過程中的分類原理。分類是知覺也是記憶的一個基本特徵。
  • 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對某個人或某件事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
    日常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這個人我好像認識他一樣、這個場景好像在哪見過、這件事明明是第一發生,但卻感覺無比熟悉,好像曾經經歷過。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對某個人某件事或某個地方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呢?正常嗎?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漲漲知識。
  • 為什麼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科學家:另一個世界,或許真實存在!
    為什麼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科學家:另一個世界,或許真實存在!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了解的越來越多,但是還有很多事情我們並沒有辦法解釋,很多人在首次接觸的環境中都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疑惑自己以前是不是親身經歷過科學家分析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