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於揚,1968年出生,1990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系,獲得理學學士學位。1997年赴美國堪薩斯大學物理與天文系攻讀博士學位,主要開展超導量子比特的研究,2002年獲得博士學位。2002年到2005年在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實驗室(RLE)作為博士後繼續從事超導量子比特的研究。2005年受聘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回國任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7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已在國際著名物理期刊發表論文40多篇。主持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其中有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江蘇省攀登計劃等。
於揚長期開展超導量子比特的實驗研究,是國際上最早開展超導量子比特實驗研究的成員之一。
「如果說數學是仰望星空,那物理學就直接關聯到我們生活之中,能夠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大的進步。」提到物理學,於揚教授這樣說。
成為一名科學家是於揚一直以來的夢想,中學時期的他曾看到陳景潤對哥德巴赫猜想的報告文學,從此確定了做科學研究、走上科研道路的信念。高中得到任課老師認可的鼓勵,更加堅定了於揚學習物理的想法。高考過後,於揚報考南京大學,第一志願就是物理,從此在這裡追尋著物理世界的樂趣。畢業後,從事了兩年工作的他並沒有放下科研理想,懷揣著對科研工作的熱愛,於揚離開了重複的工廠工作,毅然回到了科研事業。
「我想物理世界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世界,而且很難想像我們作為人類,對這個世界無窮無盡的有新東西,我們越往前走越覺得人類知道的太少了。我更希望過的生活是有創新的生活,就是每天可能有新的東西、不同的東西,就像我們搞研究,每天可能發現新的東西。」
早在1997年於揚前往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時,就開展了量子退相干領域的研究。在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之下,成功觀測到了約瑟夫森節中的量子相干振蕩,不僅證實了量子力學可以運用於宏觀變量,而且開創了運用超導器件實現量子計算機的廣闊前景。這項結果被發表在2002年5月的國際頂級雜誌《科學》(《Science》)上,邁出了人類控制宏觀量子系統的關鍵一步,也使得國際超導量子計算的研究進入爆發期。
作為國際上最早開展超導量子比特實驗研究的成員之一,於揚教授二十年如一日,不斷的開拓量子物理的世界 。量子是什麼,大概是每個人聽到這個詞的第一反應。客觀來說,量子是物質的最小不可分割單位,是一門劃時代的基礎科學。其實,量子力學每天都在我們的身邊主導世界的運行。 量子力學更像是微觀的規律,是物理發展的一個方向,如果量子計算機問世,人類社會就可能由電子時代進入到量子時代。
2016年8月16日,中國發射了世界第一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量子世界不再遙不可及。如今,伴隨著量子力學、量子計算的進一步研究發展,一個新時代的大門正在緩緩開啟。於揚教授告訴我們,量子世界是一個新的世界,和我們的經典世界完全不一樣。我們的經典世界是三維世界,量子世界是無窮維世界,這樣一來我們的儲存、計算速度,都可以說會無窮的增長。舉例來說,如今世界最快的經典計算機,如果要分解一個一百位的數,大概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但如果使用量子計算機,也許僅需1分鐘就可以把一百位的數,分解成兩個數的乘積。如此一來,密碼破譯、數據保護和大數據分析系統,在量子時代都將迎來新的局面。在大數據領域,量子計算機的應用也將會是革命性的變革。此外,在材料、製藥等諸多需要大量計算的領域,都有量子計算的用武之地。
雖然量子計算應用前景無限,但其依然是一個很難的領域,想要讓量子計算機走入日常生活仍然困難重重。於揚教授說:「量子世界非常脆弱,會受到外界的幹擾,而我們是在觀察它,控制它。」 目前微加工是我國的短板,於揚團隊投入了巨大精力進行技術補足。另一難題就是低溫測量,實現零下273度的溫度在技術層面相對困難。此外,實現量子計算機還需要理論上的相關突破,量子計算的前路依然困難重重。
縱觀當下,超導量子計算研究已經成為一項國際前沿熱點,也是眾多國家和國際大公司激烈競爭的領域。從IBM、谷歌、英特爾到國內的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都在加大該領域研發與商用探索的力度。量子領域所扮演的角色越發重要,也亟待科學家們新的研究成果問世。
於揚教授說:「單憑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課題組的力量的話,可能還是不太容易,我們需要整合整個國家的資源,或者有更多的研究人員能夠加入進來才行。在量子這樣一個新的領域,我們國家和國外同時進入,至少在國際上具有平等的話語權。我們經常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含量是一個國家要向持續發展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而南京正是抓住了這個機遇,學校也正好鼓勵我們建立這種「產學研」新型研發機構,量子計算正處於萌芽期,正好是很多因素的結合,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對於南京今後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幫助,以後的產出是意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