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有記載:&34;這是神話中對於&34;的描寫。說到生活在海中的種族,人們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自然就是人魚,它們居住於神秘的海洋之中,無法在陸地上生活。
人魚只是神話中的生物,是否存在無法確定,但人類裡真的有一種生活習性與人魚非常相似的族群,他們生長在大海中,與蔚藍的海水為伴,這一族群就是定居在東南亞的&34;。
巴瑤族是個非常特別而且神奇的族群,他們的村落房屋建在海中,有些類似於我國苗族的吊腳樓,只不過房屋的地基全部打在海裡。巴瑤人生活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的海域,以潛海捕魚為生,有些族人甚至終生都沒有上過大陸,這在其他族人心中是非常不可想像的一件事。
&34;在馬來語中是&34;的意思,也被人們稱為&34;。作為世界上最後一支海洋遊牧民族,他們整日以漁業和海上貿易為生,在漁船和海上村落之間來奔波,過著與眾不同的海洋生活。
關於這支神秘的巴瑤族到底是怎麼來的,歷史上有好幾種說法,人類學家大衛·斯菲爾在1965年提出巴瑤人很可能來自於廖內群島,即印度尼西亞位於新加坡海峽之南的一個島群。不過另一位人類學家哈利·尼莫反對這一說法,他認為巴瑤族應該是當地土生土長的人群。
還有一種說法是巴瑤人最早來源於蘇祿族,一開始是在陸地上刀耕火種,到了8世紀才遷居到海上。
不論如何,巴瑤族都已經固定了在海上的生活模式,他們出門即是大海,甚至有許多族人常年居住在捕魚船上。巴瑤族人的身邊沒有先進的科技,沒有高樓大廈、鋼筋水泥,也沒有車水馬龍,只有一艘艘漁船,一片片珊瑚與魚群。他們平日裡打漁為生,或者和附近其他民族進行商品交換,生活非常簡單。
正是因為生活在海中,巴瑤人的潛水能力非常之強,據研究,巴瑤人的脾臟比周邊的漁民民族要大50%,能夠給他們提供更多潛水時所需要的氧氣。此外為了潛水更加方便,有些巴瑤人會選擇在小時候就把耳膜刺破,也導致很多族人有聽力障礙,不過他們的視力很好,在潛水時能夠看到很遠的魚群。
但海洋生活終究不如陸地方便,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巴瑤人選擇上岸生活。此外由於他們生活的區域多為國家邊界,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衝突,一些周邊國家的政府也在採取措施,強制對巴瑤族實行陸上定居政策。
如今流浪在海面的巴瑤人正在逐年減少,或許不用很久,這個蔚藍的族群就會漸漸消失在海洋之中,最終回歸平淡的陸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