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裡的「外星魚」
我們把深度超過1000米的海洋稱為深海,在這個深度,已經基本沒有一絲太陽光,常年是黑黢黢的。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深海魚大多是眼睛退化的「瞎子」,這是我們對深海魚一直以來的認知。但最近的一項研究給我們展示了硬幣的另一面:深海魚中也有長眼睛的。
鮟鱇魚
深海魚大多長相奇特,比如大鰭後肛魚長著一個透明的腦袋和管狀的眼睛,這雙眼睛長在它的頭頂,可以上下左右活動並且自如地調整焦距,這樣它就能直接向前看或向上看,就像是潛水艇中伸出來的望遠鏡。這雙眼睛不僅結構很特別,而且辨別色彩的能力比大多數動物的眼睛更厲害。
通常情況下,動物的色覺是通過視網膜感光細胞中各種感光色素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這些感光色素中的每一種都對特定波長的光起反應,但是彩色視覺只有在白天才能形成,在黑暗環境中,光粒子數量很少,這些光粒子只能使一種類型的感光色素——視紫紅質發生反應,這可以讓動物看清物體的輪廓,卻看不見物體的顏色,因此幾乎所有的動物在黑暗環境裡都是色盲。
大鰭後肛魚,頭上的兩個綠色圓球才是它的眼睛。
但是有些深海魚卻是例外,近日動物學家發現某些深海魚類有多個調控視紫紅質的基因,大鰭後肛魚、冰川燈籠魚、長翼棘鰭魚和銀色洞鰭鯛這4種深海魚類含有5條以上的調控視紫紅質的RH1基因,銀色洞鰭鯛的RH1基因更是多達38條!而人類只有1條RH1基因。科學家發現,因RH1基因的多個位點發生了突變,這使得有RH1基因的深海魚獲得了新的視紫紅質,與我們已知的視紫紅質並不能分辨色彩不同,這種新的視紫紅質可以在黑暗環境中識別藍光和綠光。
那麼,在黑暗的深海裡有一雙能辨別色彩的眼睛有什麼用呢?其實在深海裡,也時不時會閃現神秘的亮光,鮟鱇魚的背鰭特化成一個小燈泡長在它的頭頂;角鯊全身皮膚都散布著載黑素細胞,可以發出綠色磷光;還有自己不能發光的生物,它們可以依靠共生的發光細菌,比如帶魚身上附著的發光細菌所發出的光。這些魚發光,有的是引誘獵物上當,像鮟鱇魚頭頂上的小燈泡,有的是嚇唬捕食者的。
銀色洞鰭鯛
對於這樣的光,如果深海魚長著一雙望遠鏡似的眼睛,就可以看清楚潛在的獵物或捕食者,可以主動出擊或及時躲避,這顯然能在深海中生活得更好。
雖然深海魚大多相貌怪異,長得像外星生物,但是深入研究深海魚的生理結構,也可以為我們的太空探索之旅多添一些保障,特別是深海魚在黑暗中能辨別色彩的能力,也許能為我們在黑暗的外星球中生存提供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