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駐穗記者 姚嘉莉/文、圖
深海萬米之處是科研「無人區」,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國重器」——「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19日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全球最深的海溝,未來將為我們開啟更多海洋的秘密。11月20日,大型國際科普巡展《神秘海洋》(Unseen Oceans)在廣東科學中心開幕,率先帶我們踏上一段海洋世界的神奇之旅。
據悉,該展由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聯合美國、英國等國家的頂尖科學家與設計師創意設計,是全球巡展的第三站,將持續展出到2021年6月,設8大主題展區,超多互動體驗展項,配套新奇的展教活動和科技電影。
螢光魚類和海龜模型
海洋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地球也被稱為「藍色星球」。目前為止,人類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還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神秘海洋,妙不可言。在近800㎡的展覽現場中,豐富的海洋科學知識以互動方式展示,分為8個展區,分別是導言、奇幻漂流者、神秘生物、遇見巨型生物、潛入深海、無形邊界、豐饒的海洋和結語。
浮遊生物小而多,形態多樣
浮遊生物很小,又難以想像的多,它們對地球上的生命至關重要——包括人類。它們形態非常多樣,參觀者可以在展區看到很多比它們本身大得多的不常見的和漂亮的浮遊生物模型。其中一種還被認為是科幻電影《異形》中外星人的原型。它就是可怕的巧戎,以樽海鞘的膠狀海洋動物為食。它會鑽進樽海鞘的體裡,將其內部空掉,製造個桶形的家,雌戒在裡面產卵、育幼。
巧戎,被猜想為科幻電影《異形》中外星人的原型
認識比目魚,卻未必能認識比目魚的寶寶。廣東科學中心科普教育部項目主管王建強解釋道,「幼魚通常會有一些附屬結構,但是隨著他慢慢長大之後,這些附屬結構就會消失。」像比目魚寶寶,頭上長了一個像掃把一樣的東西,長大之後就沒有了;比目魚寶寶的眼睛是在魚身上兩側的,越長大,眼睛慢慢才往另外一邊,最後變成像兩個眼睛在同一邊。還有很卡通的翻車魚,他小的時候他就像個長角的球,差別很大。在展區裡,玩玩匹配遊戲——「找找我的小寶寶」,將各種海洋物種的成年與他們的「小寶寶」的形態進行匹配,也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蒙中的。
翻車魚寶寶和成年翻車魚差異很大
深海裡黯淡無光的海域,有著別樣的光芒。
神秘生物展區是「會發光」的它們。研究人員在潛水時,用特殊的燈光和攝像機發現,許多海底動物在特殊光線照射下呈現出驚人的紅色、橙色和綠色的螢光。一些海洋生物能夠吸收特定波長的光線然後重新釋放出來肉眼能看得到的光線。策展人約翰·斯帕克斯(John Sparks)及其同事最近發現了生物螢光的廣泛存在——一些海洋生物吸收光線將其轉化為其他顏色的可見光。參觀者可以觀察現在已知的一些螢光魚類和海龜模型,這些模型按照他們所在的海洋層次從地板到天花板陣列排布。
網紋貓鯊生活在60米深的陰暗海域,主要生活在藍光的環境中,他們的皮膚在藍光下會發出明亮的綠色螢光螢光增強了花紋效果
有渺小的生物,更有龐然大物。王建強說,海洋是巨型動物的棲息地,但我們對他們的生活知之甚少。通過180度高解析度的投影屏幕,通過藍鯨、巨型魷魚和蝠鱝的動畫,再現這些海洋動物真實的生活場景。
探索海洋,必須藉助特殊設備。在這個展區,參觀者可以與科學家一起,乘坐小型潛水器潛入深海,看看那隱秘的深海生物。可以看到被稱為「柔軟的手指」的抓手,在作業過程中可以與任何深度海洋中的生物體輕輕貼合,幫助海洋生物學家以最小的傷害對這些深海居民進行採樣和分析。
隨著關於海洋和海洋生物的新問題的不斷出現,科學家們正在設計新的工具來研究他們。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像葡萄柚一樣大小的機器人將改變科學家研究地球海洋的方式。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海洋衛星——自主的微型機器人,可以以一種新的方式來探索海洋。這些機器人是圓柱形的,一端有天線,另一端有測量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