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屏住呼吸將自己的臉浸泡到冷水中去,觸發「潛水反應」的話,身體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大概率是心率越來越低,輸送氧氣的血液會迅速地轉移到供養需求更大的器官上去。
而脾臟這種充當含氧血紅蛋白緊急儲備的機關會猛烈的收縮,來加速氧氣的生產流動。但即使如此,大部分人也憋不了幾分鐘,三分鐘算是很長的了。那大家知道,世界上有一個民族,水下閉氣可以達到13分鐘左右嗎?並且是在深潛的情況下閉氣。
這個民族就是「海上遊牧民族」——巴瑤族。巴瑤族是一個很小的民族,大概有6000人左右。他們生活在如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三國交界的海域之間,常年生存在海上。
也許是因為某種傳說,他們一生都不能上岸。所以他們的食物基本都是海鮮,也就是海中的魚類,貝類亦或者蝦類等等海生動物,偶爾也會去沙灘上撿拾一些椰子吃喝。他們的房屋也是加在水中的木棚屋,還有一部分人直接就生活在自己的船上。
數百年來,他們的族人都是在海上漂流。他們沒有國籍,沒有現代教育和醫療,也沒人知道他們為何前往海上。他們的衣食住行,基本上完全都依賴海洋。他們族人60%的工作時間全都在水下,而他們每個人都是潛水高手。
他們可以一口氣潛行到30米深的水下,而還有一些甚至可以潛至70米深,且大多都可以在水下長達5-8分鐘的閉氣。且視力卻非常好,在水下他們可以看到常人看不到的遠方,因此他們的眼睛被稱為「深海望眼鏡」。而他們帶裝備,也僅有一組用來減少浮力的重物,以及一副自製的玻璃鏡片和木質的鏡框。
這樣非凡的生活方式是常人根本難以做到的事情,加利福尼亞大學中伯克利分校的MelissaIIardo和RasmusNielsen教授對其展開了遺傳學和解剖學的調查。他們招募了59名巴瑤族的志願者,收集他們的唾液樣本,並對其進行脾臟的超聲測量。
同時他們還採集了與巴瑤族人相鄰生活的 Saluan人的脾臟數據。結果發現,巴瑤族人中的人均脾臟大小比Saluan人要大上50%,而後他們又通過唾液樣本進行了DNA監測,研究他們的基因數據。
結果發現,巴瑤族人的基因中有一個異於常人的PDE10A基因,Saluan人並沒有這個基因。並且巴瑤族人的基因組中還有一部分異常的突變,而這組突變是可以調節並控制血流的基因活性的,使得他們的血液可以更快地被輸送到氧飢餓的器官。
以上這些調查結果放在一起,很明確的可以看出來,通過潛水來收集食物的需求已經使得巴瑤族發生了演變,而這也是人類的歷史上首次發現並追蹤到對潛水的適應特徵。正是這樣的演變,令巴瑤族人得到了比常人更強的潛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