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個國家,國內有一個國家,家裡有一個國家。"--《孟子》
俗話說,家是小國,國是大家,我們每一個人一出生就有自己的國籍,即使在海外遭遇不穩定的危險,中國公民也能讓我們得到一個強大祖國的庇護。假如一個民族的人在出生之後就沒有國籍,不被任何國家接受,還活了幾千年,那大家一定會覺得不可思議。
可是世間奇聞多了,別不相信,它們是生活在東南亞的「海上吉普賽人」巴瑤族,是屬於海上遊牧民族的。陸上的遊牧民靠牛羊生活,海上的遊牧民當然靠魚生活,可是我國沿海地區難道也有許多以捕魚為生的漁戶嗎?還見不到被稱為海上牧民的人啊?
那還要從巴瑤族的起源和生活方式說起。巴瑤族居住在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的海域,「巴瑤」一詞在馬來語中意為「海上之民」,顧名思義,巴瑤人的房子建在海裡,他們很少能到達陸地,因此海洋是他們的家。
假如你去馬來西亞仙本那附近的幾個小島遊玩、潛水,就會有機會領略充滿巴瑤人特色的生活方式。她們的家是用很簡陋的海上小屋和木船建造的,這種小屋的特點和陸上遊牧民族的帳篷一樣,因為木材不能長時間浸泡在海水中,所以有時她們不得不換地方搭房子。
而且我國沿海地區的漁民都是「靠海的漁民」,家還是陸地上的,哪有巴瑤人這樣的地方啊!巴瑤人居住的地方既不是沒有陸地,又不是沒有陸地,為什麼他們的祖先非得住在大海裡,還要把這種方式傳給後代呢?據菲律賓棉蘭老島記載,9世紀時,巴瑤人已在東南亞海域廣為流傳,至於他們的來歷,各不相同,至今仍不能確定,有一種說法是:很久很久以前,馬來西亞柔佛州的國王十分疼愛自己的女兒,沒想到天有不測風雲,公主意外地被海浪捲走。
國王很傷心,派了許多侍衛去尋找,沒有找到就不準回去。那幫侍衛知道公主兇多吉少,根本找不到她,與其回去被砍頭,不如留在海裡,多活一天就是一天!所以,「海上之民」巴瑤族就這樣誕生了,雖然這個傳說很像中國的「秦始皇派徐福出海」,專家們沒有從考證中得出可靠的結論。
從前巴瑤人的生活十分悠閒,他們每個人都是潛水能手,能夠輕而易舉地潛入30米深的水域中進行潛水,沒有任何專業的潛水設備;神奇的是,他們的眼睛在水中更加清晰,每天長時間潛水通常會引發一些缺氧性疾病,但是巴瑤人卻鍛鍊出了更強的抗缺氧能力,不得不說人類適應環境的能力非常強。俗話說「熟能生巧」,每天潛水捕魚和捕蝦,巴瑤人的捕蝦技術當然非常高超,他們靠魚蝦和陸地上的人交換來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是沒有問題的。孩子們從小就在海裡遊泳,令人心酸的是,由於靠海住海,潛水太多,巴瑤人會在童年時故意戳破自己的耳膜,減輕水下的壓力,以致他們長大後很多人聽力都有問題。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1,000多年,巴瑤人的日子終於不平靜了,在工業社會中,大規模的機器捕魚盛行,巴瑤人的手工捕魚與機器相比沒有競爭力。於是巴瑤人就用炸藥捕魚,這樣做破壞了海洋環境,以前禁止他們上岸的國家,現在又強迫他們上岸定居,但是巴瑤人在海裡久久地暈眩著,大多數還是喜歡在海裡,他們的日子很艱難,
要是有遊客經過,巴瑤族小孩就會圍觀要錢。她們沒有國籍,沒有受過文化和教育,不適應陸地,不適應工業社會,因為長期生活在海洋中的許多人還患有減壓病,醫療保健也得不到保障,簡直是天造地設。
漂泊千年,一生不離海,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巴瑤族的未來何去何從無法預料。與之相比,生活在陸地上又有強大祖國為後盾的我們,無論走到世界的哪個角落,我們都知道,身後有千千萬萬同胞,有祖國的懷抱,有溫馨的家園,避風港灣,知足常樂可以幸福,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