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是新式武俠代表人物,吳宇森是暴力美學大師,兩人是惺惺相惜的多年老友。兩人經常在一起曾經談起張徹,言語中滿是敬佩,徐克雖然和張徹合作次數少,不過也從他的影片中汲取過不少力量。吳宇森更不用說了,是他的親傳弟子,將張徹的暴力美學、陽剛之美進一步發揚光大。
說起對香港電影的貢獻,徐克和吳宇森兩人都不及張徹,當年張徹出道的時候,香港影壇盛行女人戲,就和現在流量小鮮肉小花盛行一樣,正是他的出現,才改變以前男演員的形象,讓他們變得陽剛和硬朗起來,培養了王羽、狄龍、姜大衛、傅聲等諸多功夫小生,拍攝了許多經典電影來詮釋中國人的俠義精神,大聖挑選張徹10部經典代表作品,一起欣賞一下。(按照時間排序)
1、1967年《獨臂刀》
張徹成名作,他第一部百萬票房影片,捧紅了大弟子王羽。劇情上面明顯借用了金庸小說楊過斷臂情節,採用了武俠電影一貫的套路,師門爭寵,斷臂之後得到秘籍成為高手,最後解救師門,再之後隱居。後來徐克的《刀》其實就是在致敬《獨臂刀》。
2、1969年《保鏢》
當年流傳一句話,如果張徹寵愛誰的話,就會讓他在臨死前滾久一點,很明顯他更寵愛姜大衛。狄龍在本片的設定一點也不討巧,是一個嫉妒之人,姜大衛則是一個善良可愛之人,只可惜最後因為多情而死。本片大一點的話就是士為知己者死,小一點就是一個三角愛情故事。
3、1970年《報仇》
姜大衛憑藉《報仇》關小樓一角成為中國第一個亞太影帝,並且李碧華正是因為這部電影後來寫出了《霸王別姬》,段小樓這個名字就是根據關小樓而來的。故事比較簡單,就是一個復仇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姜大衛一身白西服的裝扮後來影響了許多人,就像《英雄本色》的小馬哥風衣一樣,受到眾人追捧。
4、1971年《新獨臂刀》
獨臂大俠王羽後來出走邵氏,還和邵逸夫對簿公堂。沒有了王羽,重擔自然落在了狄龍和姜大衛身上。相比《獨臂刀》,大聖個人更喜歡《新獨臂刀》,因為這根本不是獨臂刀,就是斷背刀,全片散發的都是狄龍和姜大衛滿滿的基情。
5、1972年《馬永貞》
陳觀泰在張徹所有弟子中,功夫是排在前列的,塑造的愣頭青馬永貞全片一直在打,用拳腳開路,打出一片天地。雖然陳觀泰在片中比較賣力,可是風頭還是被姜大衛的譚四搶了去。不過陳觀泰並不在意,相反他還感謝姜大衛肯為自己跨刀,畢竟當時姜大衛已經是亞太影帝了。
6、1973年《刺馬》
狄龍、姜大衛和陳觀泰算是一個鐵三角組合,三人一起合作過不少電影,不過印象最深的還是這部《刺馬》。狄龍的馬新貽是一個志氣青年,有著大丈夫當求封疆裂土,光宗耀祖這樣的豪言壯志,還有和兄弟之間的情義,不過也有繞不過去的女人關,當兄弟和女人發生衝突的時候,如何做出選擇?幾十年後陳可辛執導的《投名狀》就是向《刺馬》致敬。
7、1974年《五虎將》
TVB曾經有過五虎將,張徹手底下幾個弟子也有五虎將之稱,分別是狄龍、姜大衛、陳觀泰、王鍾和李修賢,本片也就是五人聯合抗擊土匪的故事,結局比較悲壯,最後只剩下一個表哥王鍾。這也算是張徹最公平的一次吧,幾人戲份差不多。
8、1978年《五毒》
狄龍姜大衛這對雙生分手之後,張徹又有新一代弟子,以郭追、江生、羅莽、孫建、韋白幾人為代表,他們是張徹在臺灣地區帶回來的。《五毒》在世界詭異電影中排名第11位,我們都知道昆汀非常喜歡港片,據說他最喜歡的香港電影就是這部《五毒》。本片相比張徹以前的作品,帶有一點懸疑色彩,同時還有許多奇妙的設計,比如萬針衣破蛤蟆功、鋼針入腦、油紙糊面殺人等等,可謂是精彩紛呈,放在現在依然是一部優秀的武俠片。
9、1978年《殘缺》
《殘缺》和上面的《五毒》並稱張徹兩大邪片,《殘缺》的打鬥依然是最大看點,不過相比前作少了點懸疑,反派陳觀泰的加盟也是一大驚喜。四個殘疾之人組團報仇,他們身體雖然殘疾,不過心卻沒有殘,最終得以報仇。可是報了仇之後,幾個人竟然不給江生收拾屍體。現實生活中江生早在1990年就去世了,實在是可惜。
10、1984年《上海灘十三太保》
本片張徹許多弟子齊聚一堂,大弟子王羽,最寵愛的姜大衛狄龍、陳觀泰、李修賢、王鍾、王青、陳星等等,共同造就了這部經典之作。全片從頭打到尾,一點也不拖泥帶水,就算出來一個死一個,他們還是選擇前僕後繼。最出彩的一個自然是快刀項方,被十三太保的俠義精神感動,選擇倒戈,不過他同樣有職業操守,最終選擇被殺死。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唯獨缺少英年早逝的傅聲,後來由劉德華補上這一角色。其中《十月圍城》的前身就是《上海灘十三太保》。
張徹曾經說過:「挽救中國電影應以陽剛突破陰柔」,當年他做到了,香港電影有過輝煌時期。可是現如今我們又遭遇到這樣的情況,各種毫無演技、不敬業、摳圖的小鮮肉小花當道,那麼像張徹這樣的大師又什麼時候出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