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Comet),是進入太陽系內亮度和形狀會隨日距變化而變化的繞日運動的天體,呈雲霧狀的獨特外貌。彗星分為彗核、彗發、彗尾三部分。
彗核由冰物質構成,當彗星接近恆星時,彗星物質升華,在冰核周圍形成朦朧的彗發和一條稀薄物質流構成的彗尾。由於太陽風的壓力,彗尾總是指向背離太陽的方向形成一條很長的彗尾。彗尾一般長几千萬千米,最長可達幾億千米。
彗星的形狀像掃帚,所以俗稱掃帚星。彗星的運行軌道多為拋物線或雙曲線,少數為橢圓。目前人們已發現繞太陽運行的彗星有 1600 多顆。著名的哈雷彗星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 76 年。
彗星沒有固定的體積,它在遠離太陽時,體積很小;接近太陽時,彗發變得越來越大,彗尾變長,體積變得十分巨大。彗尾最長竟可達 2 億多千米。彗星的質量非常小,彗核的平均密度為每立方釐米 1 克。彗發和彗尾的物質極為稀薄,其質量只佔總質量的 1~5%,甚至更小。彗星物質主要由水、氨、甲烷、氰、氮、二氧化碳等組成,而彗核則由凝結成冰的水、二氧化碳(乾冰)、氨和塵埃微粒混雜組成,是個"髒雪球"!
彗頭又包括彗核和彗發兩部分。後來自 1920 年探空火箭、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對彗星近距離的探測,又發現有的彗星在彗發的外面被一層由氫原子組成的巨雲所包圍,人們稱為"彗雲"或"氫雲"。這樣我們就可以說彗頭實際是由彗核、彗發和彗雲組成的。
彗核是彗星最中心、最本質、最主要的部分。一般認為是固體,由石塊、鐵、塵埃及氨、甲烷、冰塊組成。彗核直徑很小,有幾公裡至十幾公裡,最小的只有幾百米。
彗發:是彗核周圍由氣體和塵埃組成星球狀的霧狀物。半徑可達幾十萬公裡,平均密度小於地球大氣密度的十億億分之一(約 1 克/立方釐米)。通過光譜和射電觀測發現,彗發中氣體的主要成份是中性分子和原子,其中有氫、羥基、氧、硫、碳、一氧化碳、氨基、氰、鈉等,還發現有比較複雜的氰化氫(HCN)和甲基氰(CH₃CN)等化合物。這些氣體以平均 1~3 千米/秒的速度從中心向外流出。
彗雲:在彗發外由氫原子組成的雲,人們又稱為氫雲。直徑可達 100萬~1000 萬公裡,但是有的彗星就沒有彗雲。
彗尾被認為是由氣體和塵埃組成;4 個聯合的效應將它從彗星上吹出:(1)當氣體和伴生的塵埃從彗核上蒸發時所得到的初始動量。(2)陽光的輻射壓將塵埃推離太陽。(3)太陽風將帶電粒子吹離太陽。(4)朝向太陽的萬有引力吸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