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狀星團為什麼不會塌陷?

2021-01-20 星空天文

生命在於運動。

球狀星團M80(NGC 6093)。NASA / Hubble / STScI / AURA


球狀星團是一種奇怪的天體。它們由大量的老年恆星組成——數量平均在十萬左右,而且它們在最外緣圍繞星系運行,點綴在一個近似圓球形的空間中。我們迄今為止發現的銀河系球狀星團有幾百個——仙女座大星系,離我們最近的大星系,至少擁有60個。(我們可能難以辨別仙女座星系中的某些球狀星團,因為它們並不是最亮的天體,而且也比較小。)即使是個頭矮小的銀河系衛星系也擁有自己的球狀星團。


這些星團相當古老,而且古老程度超乎想像。球狀星團中的部分恆星已經老到可以幫助我們界定宇宙的年齡。(假如球狀星團的年齡接近130億歲,那宇宙就不可能比它年輕。)我們仍然不能確認這些球狀星團是在什麼樣的條件下產生的,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使它們能夠倖存得這麼久。


銀河系周圍已知的球狀星團。NASA / ESA / A. Feild


我們能夠確認的一件事是它們的長壽緣於它們結構的穩定。它們不會因為自身的引力而塌陷,也正因如此,我們發現它們個個長得都十分相似。所以問題來了,是什麼原因讓它們在時間的長河裡一直保持這種不變的狀態?


在基礎層面上,我們可能會猜想,十萬顆恆星漂浮在空間裡,隨著時間的推移,引力足以使它們聚集在一起。部分恆星可能會倖存得久一些,但引力最終會把一切壓縮到星團的最中間。如果只有引力在起作用的話,那確實會發生這樣的事。


NCG 7006。ESA / Hubble / NASA


但恆星是在運動中的。一旦運動開始,它們就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抵消部分引力的作用。每顆恆星都在圍繞球狀星團的中心運行,恆星的運動和引力的共同作用,會使它們的運行軌道變成橢圓形,恆星由此能夠圍繞著星團中心運行很久。因為恆星擁有足夠多的能量來保持前進,引力的拖拽不會把恆星拉向星團的中心。


這是一個比較簡單的說法,因為星團中的10萬多顆恆星,每一顆都在做著同樣的事情,它們的軌道會相互影響,這也是星團呈現球形的原因。如果星團中恆星軌道的分布遵循了某種相同的規則,那星團就會被拉長,變成盤狀(就像我們從側面看到的旋渦星系那樣),而不會呈現完美的球形。橢圓星系也是這樣,雖然它包含的恆星數量要比球狀星團多得多,但構成它的恆星軌道都各自為政,因此星系的外觀也呈球形。在天文學上,如果天體內部恆星的排列方式是無序的,那我們就稱其為壓力維持;如果它會自轉,會變成圓盤狀,那我們就稱其為自轉維持。但在前一種情況下,並不存在一種實質性的壓力,由內而外地保持平衡,而是每一顆恆星都在各自的軌道上圍繞引力中心運動,以此對抗引力的拖拽。是運動,而非壓力,使其與引力達成了平衡。(請原諒天文學家吧,他們不擅長命名。)


M54是人類發現的首個河外球狀星團。它屬於人馬座矮星系,而非銀河系。M54註定會和銀河系發生碰撞。ESA / Hubble / NASA


球狀星團很古老,也很穩定,但並不意味著它們不會變化。這些恆星如果靠得足夠近,就會產生引力互動。星團中的恆星大小各異,因此相互作用的方式與它們的質量有關。如果兩顆恆星(最簡單的例子)質量相差無幾,只是一顆運動得較快,那速度快的就會把一部分能量轉移到較慢的恆星身上。通常當它們互相遠離時,兩者的運動速度就會趨於相近。(不管它們的運動方向是否相同。)如果兩者的質量差異很大,它們就會瓜分總能量,質量小的恆星運動速度會變快。由於動能等於質量乘以速度的平方——因此當能量總和相同時,質量越大速度就越慢,反之亦然。


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質量恆星的運動速度會下降,而質量小的恆星運動速度會加快。恆星速度一旦下降,引力就佔上風,把它往下拖拽,使其越來越靠近星團中心。久而久之,變慢的大質量恆星都會跑到星團中心,而運動速度更快的小質量恆星會分布在外圍,使星團中的恆星由內而外呈現出按照質量從大到小層次化分布的特點。(專業術語叫「質量層化」。)


杜鵑座47是首批被觀測到產生了質量層化的球狀星團之一。它也是夜空中亮度位居第二的球狀星團。NASA / ESA / Hubble


另一種變化會在球狀星團過於靠近大質量星系時發生。每個球狀星團都在圍繞星系運行,而星系的質量通常要遠大於星團。星團圍繞星系公轉一次需要很久,但大多數可以成功完成這次旅行,不至於與星系靠得太近——然而一旦星團和星系過於接近,它就會被星系強大的潮汐力影響。潮汐力會把星團的最外層剝離(對一個質量層化的星團而言,它就會失去質量最小的那批恆星)。被剝離的恆星能夠形成長長的星流,但它們通常非常暗淡,很難觀測到。而剩下的就只有一個稠密的內核。銀河系內至少存在著四個這樣的星團。


球狀星團不會塌陷,可以想像,那些質量最大的恆星層化速度也最快,它們將導致星團中心出現中等質量的黑洞。另一方面,同樣由於質量層化,大質量恆星形成的黑洞會越來越小,黑洞會被過於頻繁地拋出星團。因此,雖然我們已經在部分球狀星團內發現了恆星級黑洞,但對於這些黑洞的質量上限是多大還沒有一致看法。


Jillian Scudder 文 / 老孫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發現球狀星團,如同雪花一般,相當驚豔
    比如說星團,所謂星團,就是指由超過十個以上並有著引力聯繫的恆星所組成的星群。從形態上來看,一般可以把星團劃分為球狀星團和疏散星團兩種形態。其中,疏散星團正如其字面意思那樣,它可能由上百或上千顆恆星所組成,各個恆星之間所受的引力作用較弱,換而言之就是恆星的分布較為疏散。
  • 進一步認識襁褓中的球狀星團
    在銀暈中大約有150個球狀星團,它們差不多和宇宙本身同樣的年老。而且不僅僅是銀河系,其他大質量星系中球狀星團也是無處不在。球狀星團就有極大的質量和極高的密度,因此天文學家正致力於弄清楚它們誕生的物理條件。現在,天文觀測為球狀星團形成的早期階段研究帶來了曙光。               按照球狀星團形成的早期理論,宇宙中原初物質的坍縮形成了球狀星團。
  • 宇宙廣闊無垠,夜空繁星點點,且看恆星、星雲和星團
    閱讀下文,幫助您熟悉恆星、星雲和星團。恆星圖解:夜空中繁星滿天。圖源: iStockphoto/EpicStock恆星是一個巨大的球體,由非常熱的發光氣體組成,主要是氫氣和氦氣。星團圖解:梅西耶13號,大力神星座中的大球狀星團,圖源: iStockphoto/MKonrad星團是一群恆星,也被稱為星系團,它們都受到引力的束縛。
  • 天文小知識:恆星與星團
    球狀星團M80這個星團是M80 (NGC 6093),是銀河系147個已知球狀星團中密度最大的星團之一。球狀星團對研究恆星演化特別有用,因為星團中的所有恆星都有相同的年齡(大約150億年),但涵蓋了一系列的恆星質量。質量超過太陽質量5倍的大質量恆星會以更劇烈的方式結束生命。大質量恆星的強大引力將其核心壓縮到更高的溫度,因此,這些恆星比小質量恆星要明亮得多。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它們繼續聚變出更重的元素,直到用盡所有可能的聚變源。
  • 華裔小哥新發現球狀星團被撕慘狀
    這次「被撕裂球狀星團」的非凡發現很令人驚訝,因為本次銀河系考古所發現的恆星比其他球狀星團裡的恆星化學成分中金屬元素含量有顯著減少。這些證據有力地表明它原本的天體是該類別中的最後一員,一種和現存球狀星團誕生及演化過程都不一樣的球狀星團。我們的銀河系中有大約150個球狀星團,每一個都是由數百萬計的恆星組成的球狀集合,在恆星暈中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行。
  • 球狀星團可能是星際文明的故鄉
    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學中心(CfA)表示,通過研究球狀星團或密密麻麻的球體可以容納數百萬顆恆星,而該區域的平均面積僅為100光年,可以很好地尋找外星生命。 。CfA天體物理學家Rosanne DiStefano率領科學家小組進行研究並在佛羅裡達州美國天文學會(AAS)第227次會議上介紹了他們的發現,他解釋說,球狀星團很可能是「發現智能生命的第一個地方」在我們的銀河系中。」銀河系中大約有150個球狀星團,其中大多數繞星系軌道運行,許多可追溯到大約10億年前的銀河系誕生。
  • 球狀星團:集中了銀河系中最早形成的一批恆星,分布在銀河系中心
    雖然恆星數量超過10顆以上就可以形成星團了,但是實際上我們在銀河系內發現的星團,其擁有的恆星數量都十分驚人,有的星團甚至擁有多達幾十萬顆恆星。銀河系中心的球狀星團科學家根據星團中恆星之間的距離和結構關係,把星團分為疏散星團和球狀星團。
  • 人類拍攝到銀河系最大球狀星團照片!擁有160萬太陽質量!
    這幅圖像是銀河系中質量最大的球狀星團NGC6441的照片!NGC6441是屬於天蠍座中一個巨大的球狀星團。它是銀河系中質量最大的恆星之一,其中的恆星總質量為160萬太陽質量。NGC 6441是一個華麗的宇宙視覺奇觀。它還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它擁有四顆脈衝星,變星數量非常多,對於球狀星團來說具有相當高的金屬豐度。
  • 在缺乏暗物質的銀河系中,球狀星團為何會發光?
    要探究允許它們進行動態質量測量的物體:NGC 1052–DF2奇怪的亮球狀星團。球狀星團怎麼了?在光譜上確認了11個與微弱星系有關的緊湊物體。這些天體的外觀呈球狀,但其亮度分布的峰值與其他星系的球狀星團相差四倍。這些球狀星團比典型的要亮得多。
  • 遠古球狀星團或是外星智能生命的第一發現地
    根據一項新研究,球狀星團是搜尋具備太空探索能力的先進外星文明的理想所在。岡薩雷斯-洛佩茲利拉指出球狀星團的恆星數量在10萬到100萬之間。它們是較為常見的天體,尤其是在大型星系。「銀河系存在160個球狀星團,超大星系存在數萬個球狀星團。通常情況下,它們呈球形分布,內部所有恆星的年齡大致相同,化學構成也比較接近。我們不知道這些星團如何形成。一種假設認為,它們在星系之前形成;另一種假設認為兩者一同形成;還有一種假設認為某些球狀星團是星系合併過程中氣體對撞的產物。」
  • 哈勃拍下球狀星團新照片似宇宙雪球(圖)
    這些恆星位於一個直徑大約僅為150光年的球狀星團裡,它們之間靠得非常近,而且它們將用一生時間圍繞這個星團運行。在靠近該星團的中心的地方,恆星的密度大約比我們的太陽附近的恆星密度高100倍。這些恆星彼此靠得非常近,它們有時會相互撞擊在一起,形成一顆被稱作「藍離散星」的新星。  這個星團中最明亮的紅色恆星是遠古紅巨星。
  • 球狀星團貢獻大量恆星
    但是了解星系的形成機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星系形成機制的存在,宇宙中將不會出現恆星,也就不會有生命的存在。就在最近,科學家們終於在這個問題上取得了一些進展。本周一發表在英國著名學術雜誌《皇家天文學會通報》上的一項研究對星系及其內部恆星的形成機制進行了闡述。
  • 這個球狀星團太缺鐵了
    據悉,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在距地球250萬光年的仙女座星系外圍發現了一個迄今金屬豐度最低的球狀星團RBC EXT8。這一發現刷新了大型球狀星團的理論金屬豐度下限,挑戰了現有的球狀星團形成理論。相關研究成果於10月15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仙女座星系外緣發現化學元素豐度非常低的球狀星團RBC EXT8
    仙女座星系外緣發現化學元素豐度非常低的球狀星團RBC EXT8(Credit: ESASky & CFHT.:一項新研究披露,在仙女座星系(Andromeda Galaxy)附近的外緣,研究人員意外地發現了一個球狀星團(GC,即一個巨大的遺留恆星聚集體),它們中比氫和氦更重(稱為金屬性)的化學元素豐度非常低。
  • 石油開採,採空地底卻不會引起地底塌陷,這是什麼原因?
    但是為什麼中東地區很少發生塌陷。因為在開採石油早期的技術不發達時,開採石油後,地下的水流層在受到壓強的作用下,會自動的回流到被開採的石油空間,平衡了地底壓力,從而減少了塌陷事故。會使得地下不會出現一個虧空的局面。所以現在中東地區雖然大量的開採石油,但是並沒有出現地下塌陷的問題。所以,科學技術是發展社會的進步主要推動力,有時候自己周邊有開採石油的,其實也不用太過擔心,發生地底塌陷的事件!理智的對待就可以了!
  • 仙女座中驚現貧金屬球狀星團,平均金屬含量比太陽低800倍
    據美國「物理學組織」網站消息稱,由荷蘭拉德堡德大學(Radboud University)的Soren Larsen領導的跨國天文學家研究小組意外地在仙女座星系中發現了一個巨型球狀星團,其中重於氫和氦的金屬元素含量極低。他們近日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相關論文,將這個貧金屬球狀星團命名為「RBC EXT8」。
  • 一個年輕的球狀星團意味著什麼?
    這個球狀星團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球狀星團NGC 362距地球約27700光年,位於南天杜鵑座。
  • 銀河系中有個雪花般的球狀星團
    NASA 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到一副唯美的畫面,在距離銀河系中心約13000光年外,球狀星團 NGC 6441中確切的恆星數量難以預估,所有恆星的質量總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60萬倍,這使得NGC 6441成為銀河系中質量最大、亮度最高的球狀星團之一。 除了「漂亮」,NGC 6441吸引科學家的地方還在於其擁有4顆脈衝星,每顆脈衝星都在幾毫秒內完成一次自轉。
  • 色彩斑斕的天體圖 令人矚目球狀星團
    據外媒9月14日消息,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捕捉到令人矚目的球狀星團的圖像,名為NGC 1805的「球狀」星團。華麗的星團,由成千上萬顆恆星組成。該星團位於銀河系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雲附近,顯示了「大量的恆星」。圖片看起來像是在半空中爆炸的煙火,但它實際上是一個遙遠的恆星集合。
  • 天文學家關於缺乏金屬的球狀星團理論的再思考
    迄今為止有所記錄的最貧金屬球狀星團的發現,使科學家們重新思考星系和球狀星團的形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