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魚」又名皇帶魚,其體亮銀色,腹鰭紅色,體長普遍為3米,最長可達15米,所以他也是世界上最長的硬骨魚。「地震魚」通常生活在深海裡,一般不會出現在淺水水域,所以很難在近海被捕捉到。
但是,2016年4月20日,臺灣媒體報導稱,花蓮縣新城鄉康樂村海邊捕獲一條「地震魚」,從網友的描述跟圖片來看,這條被捕獲的「地震魚」長度超過3米,幾乎相當於2名成年男子高度。「地震魚」現象引起了人們很大的疑問,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其到近海活動呢?
臺灣漁民捕獲的「地震魚」
「地震魚」最早記載於1901年的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博物館雜誌。臺灣有關媒體曾經報導說,1999年臺灣嘉義縣瑞裡鄉發生大地震前,漁民在澎湖海域捕獲到一條「地震魚」。漁村相傳此種魚為「海龍王」、「龍宮使者」或「白龍魚」,在大地震前後才會出現。有人猜測,或許是在深海海底地殼發生變動或火山爆發前,這種魚才會逃離深海到淺海活動,所以才被捕捉。因此很多漁民把它稱為「地震魚」,「地震魚」由此得名。
但是也有人說地震魚與地震沒有關係,臺灣《聯合日報》2000年1月撰文指出,在臺東富崗的小野柳風景區附近海域150米深處也曾捕獲過一條地震魚,但當月卻沒有地震發生。所以,這種魚的現身,是否與地震有關,還有待考證。
說到與地震有關的現象,小編要講一講了,在地震孕育過程中,會伴隨產生許多物理、化學狀況的變化以及大地變形、地球物理場的變化等,可能由於地震前的這些變化,導致動物生活環境改變,直接刺激動物的相關感覺器官,往往使動物產生與平時不同的異常表現等。
比較常見的異常現象有:水位、水質異常,動、植物的習性異常,地聲異常,電磁場異常等。
水位、水質異常:震前井水等地下水的異常變化,主要表現為水面陡漲陡落、變色變味、翻花冒泡、溫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變化,溫泉水溫的突然變化等。
無雨水變渾,變色變味又難聞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門道
噴氣又發響,翻花冒氣泡
動、植物習性異常:當地震來臨前,動、植物常有一些反常的表現,如:冬眠的蛇出洞、植物反季節開花等。
人們總結的各種異常現象
地聲異常:指地震前來自地下的聲音,強烈而怪異,和平日城市噪聲全然不同。聽到的聲音「好似颳風,但樹梢不動」;有的聽來猶如列車從地下奔馳而來;有的如狂風呼嘯,伴隨飛沙走石、夾風帶雨的混雜聲;有的似乎放連珠炮般的聲響,在頭項上空炸開,或如巨石從高處滾落。
地聲異常
需要指出的是,各種各類的異常現象幾乎天天都會發現,但是不是所有的異常現象都對應著地震的發生。地下水的過量開採、氣候的反常變化,動物本身生理因素、環境變化的因素等也會引起上述變化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