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A:太古宙矽酸鹽地球均一化的W同位素證據及對地球構造體制轉換的制約

2020-07-01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GCA:太古宙矽酸鹽地球均一化的W同位素證據及對地球構造體制轉換的制約

梅清風等-GCA:太古宙矽酸鹽地球均一化的W同位素證據及對地球構造體制轉換的制約

GCA:太古宙矽酸鹽地球均一化的W同位素證據及對地球構造體制轉換的制約

地球早期演化是地質學研究的前沿熱點之一,其主要研究對象是冥古宙和太古宙的古老地球樣品,這些樣品通常被後期地質作用所改造,傳統地球化學分析方法很難獲得原始信息。短壽命放射性衰變體系能夠獲取古老樣品的原始信息,182Hf-182W短壽命放射性衰變體系的半衰期僅8.9Ma,其放射性母體182Hf僅存在於太陽系歷史的最初60Ma內。自182Hf滅絕後,體系不再產生放射性成因182W的積累,因此體系的182W/184W比值受後期地質過程影響較小,可記錄與地球早期演化有關的地質事件。

根據182Hf-182W體系的上述特點,前人對地球古老樣品進行了W同位素研究,在獲得了早期地幔分異和後增生作用的新證據的同時,也提出了重要的科學問題:全球範圍內,地幔W同位素組成隨時間的變化是否具有一個普遍的規律?針對這一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生梅清風與其導師楊進輝研究員等率先在國內建立了高精度Hf-W同位素分析技術(Mei et al., JAAS, 2018),並利用這一技術分析了來自Slave克拉通、Kaapvaal克拉通和華北克拉通40-29億年的中酸性巖石樣品的W同位素(圖1),擬從時間維度上理解早期地幔分異與W同位素均一化的進程。

結果顯示,Slave克拉通Acasta片麻巖雜巖中的40億年奧長花崗質片麻巖和華北克拉通鞍山38億年的奧長花崗質片麻巖和奧長花崗巖均具有μ182W正異常,標誌著38億年前地幔與後增生物質尚未完全混合;鞍山38億年巖石樣品同時具有μ142Nd正異常,揭示了太陽系形成後的60Ma內發生的地幔分異,這是由於早期地幔分異產生的虧損區域具有高的Hf/W和Sm/Nd比值,經182Hf和146Sm的衰變形成μ182W和μ142Nd的正異常(圖2)。他們的研究表明,地幔中W同位素異常可保存較長時間,在36億年前地幔的混合效率低,與此時地球以局部物質垂向運動為主導的構造體制相對應(圖3A)。

與之相比,年齡小於36億年的樣品通常都具有與現今地幔值一致的W同位素組成,包括Barberton綠巖帶的奧長花崗質片麻巖、鉀質花崗巖和角閃巖以及鞍山地區33-29億年的TTG巖石,是迄今為止地球上發現最老具有現今矽酸鹽地球W同位素組成的樣品,標誌著地球自36億年開始出現地幔混合效率的提高,地幔W同位素開始均一化,這種高效率地幔混合標誌著地球上俯衝作用的起始,代表了地球上構造體制開始由垂向運動為主的構造體制轉變為以水平運動為主的板塊構造體制,這一過渡期至少持續到27億年(圖3B)。36-27億年之後,全球尺度的現代板塊構造體制形成,地幔高效對流,不同W同位素組成的區域充分混合,最終形成了現今W同位素組成相對均一的地幔(圖3C)。

GCA:太古宙矽酸鹽地球均一化的W同位素證據及對地球構造體制轉換的制約

圖1 地球樣品(>2.5 Ga)的W同位素組成

GCA:太古宙矽酸鹽地球均一化的W同位素證據及對地球構造體制轉換的制約

圖2 早期地幔分異產生的虧損區域具有高Hf/W、Sm/Nd比值,182Hf與146Sm衰變後產生耦合的182W-142Nd正異常

GCA:太古宙矽酸鹽地球均一化的W同位素證據及對地球構造體制轉換的制約

圖3 地球W同位素組成與構造體制的轉換。A.以垂向運動為主導的構造體制;B.局部俯衝,向板塊構造過渡;C.現代板塊構造

GCA:太古宙矽酸鹽地球均一化的W同位素證據及對地球構造體制轉換的制約

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GCA。(Mei Q F, Yang J H*, Wang Y F, et al. Tungstenisotopic constraints on homogenization of the Archean silicate Earth:Implications for the transition of tectonic regimes[J]. Geochimica etCosmochimica Acta, 2020, 278: 51-64.DOI: 10.1016/j.gca.2019.07.050)

相關焦點

  • GCA:攀枝花層狀巖體中鈦鐵礦大尺度Mg-Fe同位素分餾及對層狀侵入體成因的制約
    田恆次等-GCA:攀枝花層狀巖體中鈦鐵礦大尺度Mg-Fe同位素分餾及對層狀侵入體成因的制約金屬Mg和Fe同位素理論上可以為其成因提供制約,這是因為:Fe是該礦床的主要組成元素;分離結晶和部分熔融不會顯著地使Mg同位素分餾,但會引起Fe同位素變化;液態不混溶產生的兩相具有不同的聚合度,富Si相理論上會產生大尺度Mg-Fe同位素分餾的現象。雖然前人對中國西南攀枝花和白馬巖體中的Mg-Fe同位素已進行研究,但仍未取得一致的結論。
  • GCA:攀枝花層狀巖體中鈦鐵礦大尺度Mg-Fe同位素分餾及對層狀侵入體...
    田恆次等-GCA:攀枝花層狀巖體中鈦鐵礦大尺度Mg-Fe同位素分餾及對層狀侵入體成因的制約鈦鐵礦常以副礦物的形式存在於火成侵入巖中,是巖漿演化過程的記錄者。但是,在鎂鐵-超鎂鐵質侵入體中,鈦鐵礦和磁鐵礦是主要的組成礦物,甚至形成具有工業開採價值的釩鈦磁鐵礦礦床。
  • Nature Geoscience:太古代TTG的成因——來自矽同位素的證據
    一、早期陸殼形成於被海水不同程度矽化的玄武巖的重熔(André et al., 2019)與太陽系內其它類地行星不同,地球具有厚的長英質大陸地殼,其主要形成於地球早期(Pringle et al., 2016)。
  • Science Advances:鈣同位素對碳酸巖地幔源區的啟示
    從太古宙至今,全球各大陸和部分現代海洋盆地均有碳酸巖的產出,並且年輕的碳酸巖體比更古老的碳酸巖體分布更為廣泛(Simandl et al., 2018)。據統計,全球絕大多數具有經濟價值的稀土礦床與火成碳酸巖密切相關,如我國的白雲鄂博、美國的Mountain Pass、澳大利亞的Mount Weld等稀土礦床,因而有關碳酸巖的起源及演化問題也受到了許多礦床學家的關注。
  • PNAS:地球地殼的矽含量至少從太古宙早期開始一直保持恆定
    地球洋殼與太陽系其它矽酸鹽星球的地殼成分類似,而長英質陸殼則是地球區別於其它行星的主要標誌,通常被認為是地幔熔融並經過一系列的分異演化而成。很多研究者認為密度較小、酸性的陸殼通過風化作用降低了大氣中的CO2含量,阻礙了超溫室效應(runaway greenhouse),從而使液態水能夠穩定在地球表面。
  • 【專題簡介】前寒武紀地球動力學
    現今板塊構造理論尚不能完全解釋前寒武紀構造體制和機制,替代機制便成為許多地球科學家的追求,諸如地幔柱構造被認為是太古宙的主導構造。前寒武紀佔據地球演化歷史的90%,相應的地質體也佔據大陸組成的90%,要深入了解大陸動力學並建立全球全時地球動力學理論,就必需了解前寒武紀,必須加強對前寒武紀地球動力學機制的認識。
  • Nature:金伯利巖Hf-Nd同位素揭示地球長期存在未去氣的原生地幔儲庫
    地球發生圈層分異以後,尤其是自板塊構造體制啟動以來,地幔的化學組成受到各種過程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如熔體的抽取可以導致地幔發生虧損,而俯衝的地殼物質則可以導致地幔在元素和同位素上的重新富集。對於地幔化學組成的制約主要來源於對大洋中脊玄武巖(MORB)和洋島玄武巖(OIB)的研究(Hofmann, 1997)。
  •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新的證據表明,這種地質過程至少在32億年前就開始了,這比我們預期的時間要早得多。科學家發現來自澳大利亞的古代巖石帶有磁性特徵,這可能與太古宙(40億到25億年前)的側向運動有關。 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來自哈佛大學古地磁實驗室的地質學家亞歷克布倫納在一份新聞稿中說,基本上可以說,這個地質證據可以將地球板塊構造的記錄往前追溯至地球歷史的更早時期。根據我們發現的證據,似乎板塊構造更有可能發生在早期地球上,這就證明地球比很多人想像的更像今天的地球。
  •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新的證據表明,這種地質過程至少在32億年前就開始了,這比我們預期的時間要早得多。科學家發現來自澳大利亞的古代巖石帶有磁性特徵,這可能與太古宙(40億到25億年前)的側向運動有關。 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來自哈佛大學古地磁實驗室的地質學家亞歷克布倫納在一份新聞稿中說,基本上可以說,這個地質證據可以將地球板塊構造的記錄往前追溯至地球歷史的更早時期。根據我們發現的證據,似乎板塊構造更有可能發生在早期地球上,這就證明地球比很多人想像的更像今天的地球。
  • 外星撞擊可能觸發了地球構造的形成
    板塊構造在地球的地質演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地質活動可能在生命的進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對一個行星的宜居性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 外星撞擊可能觸發了地球構造的形成
    板塊構造在地球的地質演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地質活動可能在生命的進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對一個行星的宜居性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儘管這些撞擊規模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小,但它們留下了以球狀層形式存在的證據——球狀顆粒是由巖石汽化和冷凝形成的。
  • 黃河河水化學研究揭示溫度對Li同位素季節性變化的控制
    矽酸鹽巖風化是維持地質時間尺度地球宜居性和碳循環平衡的關鍵,也是驅動氣候變化的重要因子,是系統地球科學和地表地球動力學領域研究的重大基礎理論前沿之一。然而,矽酸鹽巖風化的控制機理一直存在爭論,現有風化動力學無法解釋大陸風化與受氣候和構造抬升剝蝕之間的複雜關係。
  • 從來沒有確切資料的地球冥古宙時期,是否存在失落的高級文明
    關於地球是如何誕生的,科學界一直以來並沒有確切的令所有人信服的解釋,但是地球的年齡為45億歲,這已經是大家的共識,而這多虧了帕特森提出的放射性同位素測年法測量地球年齡的方法。自然界中的鉛有一部分是地球形成初始時期原始存在的,另外一部分是由具有放射性的鈾元素衰變而來的。
  • 胡俊等-GCA:幔源巖漿底侵作用在下地殼演化中的意義
    胡俊等-GCA:幔源巖漿底侵作用在下地殼演化中的意義大陸下地殼的形成與演化是當今固體地球科學領域的熱點問題之一。1973年Fyfe最早提出玄武質巖漿的底侵作用(underplating)是太古宙大陸地殼形成的重要方式。出露於古老克拉通的麻粒巖地體被認為代表了太古宙下地殼,而被太古宙之後各個時期的幔源巖漿捕獲的麻粒巖捕虜體則代表了太古宙之後的下地殼。因此,對麻粒巖捕虜體的研究成為研究大陸下地殼演化歷史和機制的重要手段。前人通過對此二者的對比研究表明,它們存在一系列差別。
  • 地球的太古宙時期人類能在那個時代生活嗎?
    什麼是太古宙時期?太古宙是古老的地史時期,屬於前寒武紀。 從生物界看,這是原始生命出現及生物演化的初級階段,當時只有數量不多的原核生物,如細菌和低等藍藻,他們只留下了極少的化石記錄。
  • 地球的歷史
    【關鍵術語】地層、層理構造、化石、地質年代、前寒武紀、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殼運動【學習重點】1.地層與化石研究對認識地球演化的主要作用。2.地球地質歷史的年代劃分。(3)地質年代二、地球的演化歷程1.前寒武紀(1)時間:自地球誕生到距今5.41億年,包含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佔地球歷史的90%。
  •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探索地球形成與演化之謎
    stable isotopes」為題撰文,系統綜述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在地球的形成與演化眾多地質過程中的應用,既是近幾十年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發展的縮影,也為今後該研究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指導方向。
  • 地球暖化與生物進化
    在地球宜居環境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生態環境的向好發展,在內環境中表現為器官與系統的 「日益」完善與強健。以心臟器官為例:越低級動物的心臟器官越簡單,越高級動物的心臟器官越複雜,功能越強大。在低溫環境下,動物的運動能力受到制約,其心臟功能受到限制,心臟的結構自然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