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管理(1) 栽培季節
洋蔥栽培季節,在黃河以南多秋播秋栽,翌年夏收;華北多秋播,幼苗冬前定植,露地越冬,翌年夏收;或幼苗囤苗越冬,早春定植,夏收;東北多秋播,幼苗囤苗越冬,春栽夏收,或早春保護地播種育苗,春栽,夏秋收穫。
(2) 播種育苗
洋蔥幼苗生長緩慢,佔地時間長,一般都行育苗移栽。播前準備選擇土質肥沃、疏鬆、保水性強,23年未種過蔥蒜類蔬菜的地塊。前茬收穫後,清除枯枝殘葉,淺耕細耙,施足基肥,做成平畦等待播種。洋蔥種子壽命較短,生產上宜用當年新種子,每667平方米播種量45千克,可栽植0.40.54公頃。種子應選適合當地日照和溫度條件的品種,引種必須慎重。
播種期和播種方法洋蔥秋播應適時,播種過早幼苗大,翌年個別洋蔥產量可能高些,但抽薹率也高,影響商品鱗莖質量;播種過晚幼苗小,當年越冬能力差;翌年雖不抽薹,但產量低。據試驗,越冬苗長到莖粗0.60.9釐米,葉34片,株高1824釐米,翌年抽薹率約20%,商品鱗莖卻能獲得較高產量,這樣幼苗的妙齡需8090天。所以各地如採用秋播、囤苗越冬,播種期可根據當地冬季地凍的日期往前推算,北京適播期是8月底到9月初;如洋蔥採用秋播秋栽,定植適期為日曆苗齡40天左右,並應考慮到寒凍來臨之前幼苗已緩苗,根系已恢復生長,否則容易發生死苗。播種期可根據定植時的日曆苗齡,加上緩苗所需天數兩者相加的日數往前推算。
洋蔥秋播的幹播法是在整好地的畦裡先播種,後蓋土、鎮壓、澆水;溼播法是先洇地,再播種、蓋土。播種後用蘆葦或秫秸等搭成蔭棚或蓋地膜保墒,以利幼苗出土。當幼苗拱土時分次撤去蔭棚或地膜;春播一般用保護地育苗,種子溫湯浸種35個小時,淘洗去癟籽秕粒,在18℃2℃下催芽,有50%左右種子露出胚根時播種。
(3) 幼苗期管理
要培育適齡壯苗,既要防止幼苗過大,致翌年未熟抽薹,又要避免徒長細弱致幼苗難于越冬,可通過控制水肥來控制幼苗生長。即種子出土需10天左右,要保持土壤溼潤;種子出土後每10天左右澆1次水,發現幼苗生長瘦弱,可順水每667平方米施人硫酸銨1015千克,苗期中耕拔草23次,並用敵百蟲防治地蛆等地下害蟲。
(4)越冬管理
華北地區洋蔥多秋播,幼苗在露地苗床越冬,或冬前定植露地越冬,或囤苗越冬。露地越冬幼苗長到-定大小(莖粗0.60.9釐米,葉34片,株高1824釐米),澆好凍水,要求水分全部滲人土中,地面無積水結冰,爾後用稻草等覆蓋。冬前定植幼苗應在寒冬來臨前定植,根系已恢復生長,澆好凍水。國苗越冬土壤封凍前挖起幼苗,成捆假植在風障背後或就地挖的淺溝內,分23次蓋土,彌嚴土面裂縫,防寒風透人使根部受凍。北京囤苗時間在11月下旬,以囤苗後35天內土壤封凍為適期。假植幼苗在低溫下呼吸作用減弱,可節省養分消耗,避免黃化或發熱腐爛。
2.定植
土地準備洋蔥根系吸水、吸肥能力較弱,宜選擇土壤肥沃、有機質豐富的砂壤土為好,粘土地不利髮根和鱗莖生長,沙土地保水保肥力差。洋蔥忌連作,最好選施肥多的茄果、瓜果、豆類蔬菜作前茬,收穫後施肥、冬耕、曬垡,或於早春每667平方米施人腐熟基肥30004000千克及過磷酸鈣、複合肥50千克,適當深耕,使糞土混勻,耙平做畦。北方可做成寬1.61.7米平畦,南方做成高畦,以利排水。
定植時期洋蔥定植時期,隨各地氣候而異。華北以南大多冬前定植,緩苗後越冬;北方地區則採用冬前囤苗,春季栽植的方法,早春要及早栽苗,力爭在鱗莖膨大前長出較多功能葉片,以製造較多養分,提高產量。
定植方法:
定植時先選苗,剔去無根、無生長點、過矮、纖弱小苗和葉片徒長、分櫱苗、受病蟲侵害和凍害的苗。按大小分成3級。壯苗的標準是,葉34片,株髙30釐米左右,葉鞘橫徑0.60.7釐米,單株重3.85.6克。葉鞘橫徑大於0.9釐米列為大苗,有可能抽薹。0.40.6釐米列為小苗,小於0.4釐米列為特小苗,應予淘汰。幼苗按大小級分別栽植,可使田間植株生長整齊-致,便於管理,小苗要施偏肥。
起苗後要立即栽植,勿讓根系乾死傷根,致髮根困難、延長緩苗期。栽植時按行株距刨穴,深度以覆土後埋住小鱗莖,澆水後秧不倒伏、根不露即可。栽植過深,長秧不長頭;栽植過淺根系生長差,易倒伏,鱗莖發綠,產量低。秋季栽苗可深些,便於保墒抗凍,但也不能過深,以免影響植株生長。栽植密度以行距1620釐米,株距1013釐米,每667平方米栽3萬株左右為宜,大苗適當稀栽。定植時可先蓋地膜,爾後扎孔栽苗。地膜在早春有增溫作用,可早栽5天左右;晚秋有保溫作用,可延後幾天栽植。
3.田間管理
葉片生長期洋蔥定植後要儘快促進緩苗,及早形成-定數量和大小的功能葉片,製造和積累養分,這是提高洋蔥產量和質量的基礎。這個時期田間管理可分兩個階段。前期氣溫、地溫較低,植株處於緩慢生長時期,要輕澆水勤中耕,防止幼苗徒長,有利於蹲苗,促進根系發育;定植後灌定植水,56天後灌緩苗水,及時中耕除草,增溫保墒。緩苗後,植株進人葉片旺盛生長期,要加大澆水量,順水追肥12次,促進地上部旺盛生長。
鱗莖膨大期隨著氣溫上升,地上部生長減緩,小鱗莖增大至3釐米左右時,洋蔥進人鱗莖膨大期。本期是洋蔥產品器官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水肥供應的關鍵時期,應肥足、水勤,促進鱗莖膨大。即在小鱗莖長到3釐米時灌1次糞稀水,或順水每667平方米施硫銨1520千克,23天後灌1次清水;蔥頭有核桃大小時,再順水追施硫銨1525千克,兩次施肥間隔1015天,以後每34天灌1次水,以保持土壤溼潤。
蔥頭收穫前710天停水,使鱗莖組織充實,充分成熟,有利於貯藏;如洋蔥收穫前繼續灌水,雖能增產,但會增加腐爛率。生產田中如發現先期抽薹植株,應及早連根擗去花薹,可促進側芽活動,仍能長成鱗莖。如果擗薹過晚或只摘花球,花薹繼續消耗養分,會造成蔥頭減產,且遇雨易積水腐爛,不耐貯藏。
4.收穫
洋蔥成熟後應及時收穫,標誌是植株基部第-至第二葉枯黃、第三至第四葉尚帶綠色,假莖失水鬆軟,地上部倒伏,鱗莖停止膨大,外層鱗片呈革質,為收穫適期。收穫過早,鱗莖尚未充分長成,產量低,含水量高,腐爛率高,不耐貯藏,且容易萌芽;收穫過晚,葉片全部枯死,假莖容易脫落,易裂球,難於編辮,遇雨不易晾曬,難於乾燥,容易腐爛。收穫應選晴天進行,可帶秧連根拔起,在田間晾曬34天,曬時以葉遮頭,只曬葉不曬頭,可促進鱗莖後熟,外皮乾燥,利於貯藏。收穫時儘量少傷害葉片和鱗莖,便於以後編辮和減輕貯藏期因傷口感染而腐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