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頭鷹為什麼會被戴上「晦氣」的帽子?
貓頭鷹是一種很可愛的動物,有一張圓圓的大臉和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尤其是有些種類頭頂上豎起來的兩撮羽毛,就像一隻「萌萌噠」的貓頭,這也是它們被叫作貓頭鷹的原因。
但是,人們往往把貓頭鷹和晦氣、疾病、死亡等讓人不愉悅的事物聯繫起來,只要看到貓頭鷹出沒,或聽見它悽厲嘶啞的叫聲,就瑟瑟發抖,感覺厄運馬上就要臨頭。有這樣一個傳說:當一個久病的人聽到窗外貓頭鷹的叫聲時,就說明貓頭鷹正在數他的眉毛,等數清多少根的時候,他就會死。
其實大約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開始,一直到商代晚期,貓頭鷹都曾經是我們華夏民族先民崇拜並喜愛的一種鳥類。古代先民對貓頭鷹的崇拜可能源自它們矯健的飛行姿勢和兇猛的捕食搏殺。商朝人對貓頭鷹的崇拜可謂是登峰造極,在商代古墓中已經挖掘出了大量的青銅或玉制、陶製的鴞尊,其中既有立體的貓頭鷹造型,也有把它們的模樣刻畫到了紋飾之中。
商代青銅鴞尊:工藝精巧的古代盛酒器,造型威武中不失貴氣,現藏於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館
商朝是一個充滿了殘忍與血腥的時代,當時周朝人的祖先也曾被商朝欺辱壓迫,所以在他們眼裡,商朝人崇拜的貓頭鷹身上也就有了某種可怕的色彩。在他們好不容易擊敗了商朝,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後,武庚的叛亂又讓周公想起了很久以前人們被蹂躪的噩夢,寫出了《鴟鴞》這樣一首充滿怨恨和恐懼的詩:
「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
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的,可憐的貓頭鷹因為周朝人的「恨屋及烏」,而承擔起了被污衊和憎恨的厄運。後世文化中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周朝禮制的影響,所以對貓頭鷹的恨意如此綿長,甚至一直延續到了3000多年後的今天。
曾經是祥瑞的烏鴉,為什麼會被嫌棄?
在我國民間,烏鴉有著和貓頭鷹同樣的命運。人們提到烏鴉,多半都是不太好聽的語句,比如:「天下烏鴉一般黑」、「烏鴉嘴」等等。只要聽到烏鴉「呱!呱!呱!」的叫聲,人們就認為是不吉利的預兆。
如果我們翻開歷史書詳細探查,會發現:在很久以前,烏鴉不但不是掃把星,反而是一種祥瑞象徵。特別是三條腿的烏鴉,更是被古人認為是太陽神的遺種。就像商朝人把貓頭鷹當成圖騰一樣,周朝人也把火紅色的烏鴉當成他們的精神圖騰來崇拜。
西漢T型帛畫(局部):長沙馬王堆辛追墓出土,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該畫右上角有一輪紅日,日中有金烏,可見烏鴉是當時人們崇拜的動物。
很早以前,烏鴉的叫聲還是人們心目中的吉兆。三國時期,何晏因為犯了點小錯誤而被官府抓了起來。這天晚上,有兩隻烏鴉停在了他們家的房頂上。何晏的女兒看見了,就說:「爹爹很快就會被放出來了。」果然第二天,他就無罪釋放了。
從認知能力上說,鴉科動物可能是最像我們人類的鳥兒了,據科學家研究,它們甚至可以跟黑猩猩等靈長類動物相提並論,它們還能識別東西的數量,一個到七個的範圍內都認識。我們小時候學的課文《烏鴉喝水》,就是它們超高智商的真實寫照。
在1000多年前,「北人以烏為喜,鵲聲為非,南人反是。」後來隨著金兵南下,北宋滅亡以後,漢族社會的政治文化中心遷移到了南方,對烏鴉和喜鵲的評價也就逐漸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為什麼烏龜被蔑稱為「王八」?
今天,談到烏龜,多半都帶著點罵人的意思,尤其對男人來說,被人稱作烏龜更帶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憋屈。但在很久以前,烏龜曾是我們祖先崇拜的圖騰,帶著強烈的神性色彩。在上古時期,「卜」這個字的本意就是用火來烤龜殼,讓它產生裂紋,從而解讀兇吉禍福。也就是說,龜甲在古人心目中也是和鬼神溝通的神器。
2009年4月1日,海南省博物館開展的「國家寶藏」精品展中亮相的「沚其來」全甲刻辭【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在古人的心目中,烏龜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的長壽。《史記》中講過一個故事,說南方有一位老人,用一隻龜來支床腳,一直過了20多年,老人病死了,家人想把床移走,結果龜竟然還活著。因為它的長壽,烏龜在很多神話故事中也擁有了特殊的地位。比如戰國時期的詩人屈原在《天問》中說:
「鰲戴山抃,何以安之?」
鰲,就是古代傳說中一種巨大的龜鱉,大到什麼程度呢,可以背一座像山一樣 大的小島在海洋裡遊來遊去。
至少到隋唐為止,烏龜還是一種神聖且惹人喜愛的動物,唐代出了很多名字帶龜字的名人,比如:宮廷樂師李龜年,就是詩聖杜甫所寫《江南逢李龜年》的主角;甚至到南宋,陸遊還給自己取了個「龜塘病叟」;南宋名臣王十朋,字龜齡。
直到《說文解字》的許慎老先生,在書中的「龜」字條目下寫到:
「龜,舊也。外骨內肉者也。從它(蛇)。龜頭與它(蛇)頭同。天地之性,廣肩無雄、龜鱉之類,以它(蛇)為雄。」
意思是說,龜這種動物只有雌性,沒有雄性,要生育後代,就需要蛇來幫忙。於是就催生出一種解釋,那些妻子出軌的人,就被稱作是烏龜。不僅在我國,在世界任何一種文化當中,被別人搶走妻子都是一種特別屈辱的體驗,所以烏龜也就慢慢變成了對男人的辱罵。
還有一種坊間流言,說為什麼烏龜被蔑稱為「王八」?這世上有八項德行:教、悌、忠、信、禮、義、廉、恥。「王」和「忘」諧音,於是「王八」演化成「忘八」,也就是「無恥」了。世界上最無恥的事情是什麼?當然是妻子被人霸佔了,於是王八也就成了烏龜的代稱。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無論是貓頭鷹、烏鴉、烏龜,還是其他的動物、植物,都是大自然生物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由於歷史上人類認知所限、情感寄託等原因,才賦予了這些生物好的壞的象徵。人類的過度獵殺等行為,使得很多動物漸漸減少,已經很難得一見。
盜獵者投毒下勾捕殺越冬候鳥:2015年1月5日,山東省青島市,野生動物救助協會專家展示的誘捕野鴨的魚鉤,魚鉤上掛著菠菜葉
比如,野生犀牛在我國境內直到1920年才最終滅絕,現在生活在印度和東南亞的犀牛很多都是中國犀牛逃難過去的「苗裔」。
造成犀牛滅絕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們的角。《神農本草經》中就賦予了犀牛角神異的藥效,認為它可以「殺邪氣之蟲」,是寄生蟲病的剋星。再後來,更有人「發明」了犀牛角的多種玄學作用。現代藥理學證實,犀牛角的成分主要就是角質蛋白,和黃牛角、水牛角甚至人的指甲一樣,對退燒、鎮痛、利尿和殺菌等都是無效的。可憐的犀牛,死得太冤枉了!
印度犀牛(大獨角犀):遠古時期,亞洲的三種犀牛(蘇門答臘犀、爪哇犀,印度犀)在我國境內都曾經有過分布,後來逐次滅絕
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哲學家就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中庸》中載有「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理念。尊重自然,以實際行動珍愛野生動植物,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熱土,不能淪為一句空話。
參考資料:《一本不正經的博物志》安迪斯晨風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