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具有巨大的破壞力。任何與太陽相撞的物體,如彗星和小行星,都會立即被摧毀。
但現在我們發現,太陽有能力到達並接觸小行星,其距離比我們之前認為的要遠得多。夏威夷大學天文研究所(University of Hawaii Institute of Astronomy)的一個研究小組對卡特琳娜巡天計劃(Catalina Sky Survey)記錄的近地天體(neo)進行了研究,試圖了解調查中可能遺漏了哪些小行星,這就是證據。
當一顆小行星最接近太陽的時候,距離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還不到1.3倍,那麼它就被歸類為近地天體。我們需要知道這些物體的位置,它們有多少,它們有多大。它們是對宇宙飛船和地球本身的潛在威脅。
這架60英寸的萊蒙山望遠鏡是卡特琳娜巡天計劃使用的三架望遠鏡之一。圖片:卡特琳娜天空測量,亞利桑那大學。
卡塔琳娜天空巡天(CSS)在八年內探測到9000多個近地天體。但是小行星是出了名的難探測。它們是微小的光點,它們在移動。研究小組知道,CSS不可能探測到所有的近地天體,所以來自夏威夷大學天文研究所的團隊成員羅伯特·傑迪克博士開發了一種軟體,可以告訴他們CSS在對近地天體的調查中漏掉了什麼。
這需要大量的工作——包括計算能力——當它完成時,他們注意到一個差異:根據他們的工作,在太陽直徑10倍以內的物體應該比他們發現的多十倍。這個隊面臨著一個難題。
這個團隊花了一年的時間驗證他們的工作,最後得出結論,問題不在於他們的分析,而在於我們對太陽系如何運作的理解。赫爾辛基大學的科學家Mikael Granvik是《自然》雜誌報導這些結果的文章的主要作者,他假設如果小行星在距離太陽的距離比之前認為的要遠得多的地方被摧毀,他們的NEO種群模型將更適合他們的結果。
他們測試了這個想法,發現它與他們的模型和觀測到的近地天體的數量一致,一旦那些在太陽直徑10倍以內的小行星被消滅。「當小行星離太陽太近時,它們就會分裂,這一發現令人驚訝,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花了這麼多時間來驗證我們的計算結果,」J
edicke博士評論道。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當涉及到小天體的分布時,在觀察到的和預測到的之間還有其他的差異。流星是來自小行星的小塵埃,當它們進入我們的大氣層時就會燃燒起來,使觀星變得更加重要。流星存在於來自它們的上層對象的流中。問題是,大多數時候流不能與其上層對象匹配。這項研究表明,當母星離太陽太近時,它們一定被摧毀了,留下了一串流星,但沒有明顯的來源。
這支球隊還將迎來另一個驚喜。較暗的小行星被摧毀的距離比較輕的小行星離太陽更遠。這解釋了之前的一項發現,即較亮的近地天體比較暗的近地天體離太陽更近。如果較暗的小行星在距離太陽較遠的地方被摧毀,那麼這兩顆小行星的組成和內部結構肯定不同。
「也許這項研究最有趣的結果是,現在可以通過跟蹤小行星的軌道和大小來測試小行星內部的模型。當我們第一次開始構建新NEO模型時,這是完全意想不到的。」Granvik說。
相關知識
太陽或日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等離子體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其直徑大約是1,392,000公裡,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質量大約是2×10³⁰千克,約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同時也是27,173,913.04347826倍的月球質量。
作者: universetoday
FY: Ewa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