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則喜大普奔的消息傳開,國家電影局通知:低風險地區在電影院各項防控措施有效落實到位的前提下,可於7月20日有序恢復開放營業。
被按下暫停鍵半年之久的影視行業,終於迎來了復甦時刻。網友們紛紛開始了報電影名的遊戲,列舉期待最先想看的電影。而一些影視行業的營銷海報瞬間開始刷屏。
「一起去看電影吧」,這句本來平平無奇的廣告語,竟然也多了點動人的味道。
連我這個往常一年看不了幾場電影的俗人,也暗暗決定,只要影院開門了,不管找個什麼片,都要捧盒爆米花去捧場一下。不為別的,就為那種久違的體驗,就為表達一下「回歸正常」的開心。
早先電影院遲遲未開的時候,就有過很多輪討論,為什麼飯館、高鐵這些能正常運行,風險程度並不更高的電影院,就只能關門死守呢?一種廣為流傳的解釋是,電影院不是剛性需求,不能和飲食、交通這些基本需求比。為非剛性需求埋下安全隱患,不值得。
這種說法當然也並非全無道理。可對從業者而言,正常營業也是他們維持生計的「剛性需求」。在安全不存在太大問題的情況下,早一天開業,成千上萬的從業者就能早一天回歸生活的常態。
而對於更多的普通人來說,看電影雖然不是「剛需」,可卻是有著象徵意義的一種精神消費。社會發展到今天,還有多少人只圖吃飽穿暖,而不追求一點「無用之用」呢?
如果說尋常工廠、企業等的復工復產,是社會恢復常態的「初級階段」,那影院、旅遊業等的恢復,才是真正到了關鍵的節點。這意味著社會的安全管理和心態,都變得更從容,可以在安全需求之外,滿足更豐富的精神需要。
跨出這一步,當然是因為疫情整體防控有了堅實的基礎,但決策者是依據什麼標準定下的時間表,其實還值得關注。
因為從全球的形勢看,離徹底告別疫情顯然還早,我們可能要在相當長的時間,做好和疫情共生的準備。如果疫情出現小範圍反彈,影院開門政策如何變動,就需要有可預期的決策標準。
我注意到在國家電影局的通知中有一段話:「一旦從低風險地區調整為中高風險地區,要嚴格執行疫情防控規定,從嚴從緊落實防控措施,電影院及時按要求暫停營業。」
這是不是意味著,影院是否正常營業,是要綁定地區風險級別,即低風險地區可以開門,中高風險地區則要暫停營業。如果這成為穩定的決策標準,相信從業者也就能安心很多,能更好地安排經營策略。
在特殊疫情面前,無論普通人還是各層級管理者,可以說都欠缺經驗,在「安全第一」的原則下,如果能有更細化的管理方案,相信大家的生活能有更好的保障。電影院作為開門最晚的行業之一,但願能提供一些反思和改善的機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