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蝸內電位
耳蝸形似蝸牛殼,人的耳蝸由一條骨性的蝸管圍繞一錐形的蝸軸盤繞2.5~2.75周所構成。假設將骨性蝸管拉直,就比較容易理解骨蝸管內的前庭階、中階(膜性蝸管)和鼓階這三個管腔的關係。膜性蝸管是一條充滿內淋巴的盲管;而前庭階和鼓階內充滿外淋巴,它們在蝸頂處通過蝸孔相互交通。
聲波的感受器官即Corti器位於基底膜上。Corti器外毛細胞的纖毛頂端嵌入蓋膜之中,而內毛細胞的纖毛可能與蓋膜沒有直接的接觸。
基底膜的內側端附著於骨螺旋板的鼓唇,而蓋膜之內側端附著於骨螺旋板的前庭唇,故二者振動時的運動軸不同。
我們知道,耳蝸的前庭階和鼓階中充滿著外淋巴液,而蝸管(中階)內含內淋巴液。內、外淋巴液在離子組成上差異很大:內淋巴液的K+濃度比外淋巴液高30倍,而外淋巴液的Na+濃度比內淋巴液高10倍。這就造成了靜息狀態下耳蝸不同部位之間存在著電位差。在耳蝸未受刺激時,如果以鼓階中的外淋巴的電位為參考零電位,則可測出蝸管內淋巴的電位為+80mV左右,稱為耳蝸內電位(endocochlear potential, EP)。在靜息情況下,毛細胞的靜息電位為 -70~-80 mV。由於毛細胞頂端浸浴在內淋巴液中,因此毛細胞頂端膜內外的電位差可達160mV。但蝸管的內淋巴不能到達毛細胞的基底部,而外淋巴容易通過基底膜,因此毛細胞基底部的浸浴液為外淋巴液,在此部位毛細胞膜內外的電位差只有80mV左右。耳蝸內電位對基底膜的機械位移很敏感,當基底膜向鼓階方向位移時,耳蝸內電位可增高10~15mV;當向前庭階位移時,耳蝸內電位可降低10mV。當基底膜持續位移時,耳蝸內電位亦保持相應的變化。
毛細胞換能與轉導過程是:正的耳蝸內電位(80mV)和負的毛細胞胞內靜息電位(-70~-80 mV)共同構成跨過毛細胞頂部膜的電壓梯度(160mV),蓋膜與網狀層之間的運動引起毛細胞靜纖毛彎曲,後者通過牽引靜纖毛之間的橫向連接而使靜纖毛離子通道開放,離子(主要是K+ 離子)順著電壓梯度進入毛細胞,引起毛細胞去極化,後者引起毛細胞釋放化學遞質而興奮聽神經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