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聽風者」? 得由耳蝸毛細胞說了算

2021-01-07 人民網

電影《聽風者》中,男主角擁有超凡的聽覺能力;一些古老民族中的「探子」也有著比常人更敏銳的聽覺。人們常常把這些非凡能力稱為天賦。這些天賦從何而來?是命中注定還是後天習得?近日獲得卡弗裡神經科學獎的三名科學家的研究,或許能從生物學本質上進行解釋。

耳蝸裡的「毛細胞」是獲獎研究的「焦點」。

三位獲獎者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赫茲佩思(Hudspeth)、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費蒂普萊斯(Fettiplace)和法國法蘭西學院巴斯德研究所的佩蒂特(Petit),從結構、機理甚至分子基礎上一定程度解答了為什麼人只能聽見特定頻率的聲波,聲音信號又是如何轉化為大腦可破譯的電信號的,以及哪些細胞決定了非凡的聽力,又是哪些基因造成了先天性失聰的出現。

微米裝置模仿耳蝸裡的神奇機理

毛細胞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在電子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它的「毛狀突起簇」。是不是想到了耳朵裡的絨毛?但毛細胞的「毛」並不是它們!三位科學家的研究都是基於微觀世界,包括細胞、細胞內的離子通道、膜上的蛋白,甚至編碼蛋白的基因。

走入耳蝸裡的微觀世界,用電子顯微鏡放大上千倍,可以看到不同毛細胞上的靜纖毛長短不一,雖不是「豎琴」般次第整齊排列,卻也和「豎琴」有著相似的發音原理。「靜纖毛的長短不一使得能夠引發它們共振的頻率不同。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人的聽覺只對16—20000赫茲的聲波有反應。」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路中華解釋,能夠與纖毛的形變產生共振聲波才會引發後續的細胞活動,進而產生腦電信號。而無法共振的頻率將無法被轉換為大腦可以識別的信號。

毛細胞所處的環境可以假想為一個「類三明治」結構,它的下方是聽覺神經元豐富的基底膜,上方另一層蓋膜,毛細胞「頭頂」數量為20到300根的靜纖毛束,就是被上方果膠狀的蓋膜「凝」住的。

科學家們猜測,這就是聲波攜載的機械力轉變為電信號的「機關」所在。為了證明這一點,赫茲佩思用單個毛細胞為「零部件」構造了一個微米級別的「機電轉換裝置」。

機械端,他製造了極細的玻璃纖維(直徑0.5—0.8微米),用來推動靜纖毛;電信號端,他用微電極測量單個毛細胞上的電位變化。這個裝置首次證明,一個極小的機械位移,能觸發毛細胞膜上電位變化。

這個微米裝置將「聲電轉換」定位到了細胞層面,但還沒有揭示轉換的核心——機械力究竟是怎麼觸發離子轉移的。

「在細胞中,一些外來信號,會激活『鑲嵌』在細胞膜中的蛋白,進而引發細胞內外帶電離子的運動,這個物理過程,伴隨著電信號的產生。」路中華解釋。

因此,找到毛細胞中的核心蛋白元件,是下一步的研究任務。

赫茲佩思反覆觀察電子顯微鏡中拍攝的圖像,當看到短杆狀結構的連接絲時,他突發靈感,產生了一個科學假想,他認為,這些蛋白構成的連接絲會由於靜纖毛的運動直接被物理力牽拉,進而打開或關閉自身的離子通道。他後續的研究一直在不斷為完善證明這一模型尋找證據,雖然已經有了很多進展,但目前仍為假說,還沒有直接證據表明纖毛間的連接絲是那棵最關鍵的「消息樹」。

位置分布圖揭示毛細胞「各有千秋」

如果說赫茲佩思的研究是毛細胞整體性的機制範疇,那麼費蒂普萊斯的研究則在機制中加入了位置的維度。也就是說處於不同位置的毛細胞,表現和機制並不相同。

費蒂普萊斯為毛細胞繪製了頻率響應位置分布圖。他製造不同頻率的聲音,並探測不同位置的毛細胞的電性變化,按照頻率記錄了毛細胞的聲音靈敏度。他發現,單個毛細胞都在窄的頻率範圍內產生聲頻共振。他繪製的頻率響應分布圖顯示,位於窄硬的耳蝸基部的毛細胞對高頻聲音作出響應,位於寬鬆膜頂點處的毛細胞對低頻聲音作出響應。

此外,費蒂普萊斯還證明了,這種不同是基於毛細胞離子通道開啟和關閉次數及速度。他發現,耳蝸兩端毛細胞的離子通道的組成和毛束的高度都不同。而離子通道中的核心蛋白是什麼或者有哪些,目前仍無定論。

聽覺是人類五種基礎感知覺的一種,那在聽覺以外的其他感知覺系統中,外界的信號是由什麼蛋白來探測的呢?路中華表示,「嗅覺的分子機制已經明晰,一開始科學家就假定負責檢測氣味分子的核心蛋白質是一個系列的蛋白質,因為我們能聞到各種不同的味道,這意味著各種化學分子都可以激活嗅上皮細胞的活動,勢必對應著多種多樣的受體蛋白。」

路中華解釋,在感官(視、嗅、味、聽、觸)接受外界信號向大腦傳遞的過程中,基本路徑是一致的,即形式不同的配體(光、化學分子、力)作用於器官中與大腦神經相連接的細胞內蛋白(受體),激活受體,使得細胞中的離子通道開放,帶電離子出入細胞,使得細胞激活並發放電脈衝。

外來的刺激,例如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猶如推倒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將引發後續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但在具體的支路上,會由於味道或頻率的不同,開啟不同的離子通道。而通路上的各個元器件正是科學家們探求的、可以治療一些疑難雜症的「鑰匙」。

「落地」基因,有待進一步探索

從事嗅覺相關神經科學研究的路中華總結道,五官的生命科學研究都需要完成3類問題的解答,即結構基礎、物理機制、分子機制。

在進行了一系列「拆解」式的探索之後,最終的本質將會落腳在基因上,即哪些基因與感官的正常運行相關。

「老鼠有1200個嗅覺相關的基因,大象有2000個,人類有400個。」路中華說,在探尋嗅覺相關基因時,科學家借鑑了已經明確的視覺中的關鍵基因序列,認為核心蛋白均為一類蛋白,因此基因序列應該在進化中高度保守。「有研究團隊依據已知的相關序列設計了引物,利用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在嗅上皮細胞中擴增到一系列的相似基因,後經過驗證,這些基因正是要尋找的嗅覺相關的核心序列,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可見,找到了高度保守的共性關鍵序列這個線索,將大大縮短核心基因的探尋之路。然而,在聽覺的遺傳密碼解密過程中,科學家們還沒有找到「捷徑」。

沒有提綱挈領的線索,獲獎者佩蒂特的研究就是在浩如煙海的臨床病例中尋找。相關資料顯示,佩蒂特與敘利亞、黎巴嫩、阿爾及利亞等國的醫生合作廣泛。在那些國家,嚴重的耳聾在一些大家庭中較普遍,一個家族的基因圖譜給出了線索。

據介紹,通過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分析,佩蒂特已經鑑定了20多種不同的基因,一旦這些基因有缺失或突變,就會通過影響毛細胞的發育和功能等途徑對聽力造成破壞。

「家族性先天耳聾很常見,這是基因突變造成的。」路中華解釋,「目前已經發現了與耳聾相關的100種基因,它們並不都與上面提到的核心蛋白有關,有與器官組織發育相關的,有與電信號的產生傳輸相關的,也有與聽覺神經環路相關的。」

「與腫瘤不同,神經系統的疾病很多還沒有明確的細胞或分子層面的定義,很難『聚焦』研究,這就好比要打開一扇門,還沒摸到門把手。」路中華認為,聽覺神經科學方面,能夠指導疾病治療的基礎科研仍需更深刻地研究。(張佳星)

(責編:時寶韞(實習生)、熊旭)

相關焦點

  • 毛細胞電位的產生
    耳蝸內電位    耳蝸形似蝸牛殼,人的耳蝸由一條骨性的蝸管圍繞一錐形的蝸軸盤繞2.5~2.75
  • 九「人工耳蝸是什麼?和助聽器什麼區別?」
    我們有時候會看到尋找人工耳蝸的新聞,上面寫著價值不菲,媽媽和孩子很著急。那我們都知道人工耳蝸價格高昂,他到底是什麼東西呢?有什麼部分構成,價格都體現在了哪裡?和助聽器工作原理一樣嗎?對助聽器感興趣的可以點擊回顧關於助聽器的科普六【探秘助聽器】。今天我們一起來揭開人工耳蝸的神秘面紗。
  • 耳蝸神經迴路超微結構獲解析—新聞—科學網
    在耳蝸中,毛細胞(inner hair cell)可通過頂部的纖毛響應由聲音造成的振動,並通過細胞底部的帶狀突觸(ribbon)將機械振動轉換成電信號傳遞給聽神經(afferent fiber),從而使聲音信息經聽覺通路上行至大腦進行處理。 「毛細胞在耳蝸中的具體位置對應了其所能感知聲音的頻率,但耳蝸毛細胞對聲響的神經編碼機制仍有待完善。」
  • 科學發現:哺乳動物內耳一種毛細胞可再生
    小鼠的內耳毛細胞內耳可分為聽覺器耳蝸和平衡器前庭。毛細胞是很多動物平衡系統和聽覺系統的關鍵細胞,位於內耳耳蝸和前庭內,分為Ⅰ型毛細胞和Ⅱ型毛細胞。對於魚類和鳥類來說,掌管平衡的內耳前庭毛細胞具有自主再生能力,新生的細胞會取代老死的細胞。但科學家還缺乏表明哺乳動物的前庭毛細胞也能自主再生的證據。美國華盛頓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進行了關於成年小鼠的前庭毛細胞是否有自主再生現象的實驗,對毛細胞周圍的支持細胞進行螢光標記。一段時間後,研究人員在Ⅰ型毛細胞中並沒有觀測到螢光標記物,但在Ⅱ型毛細胞中觀測到了螢光標記物。
  • 人工耳蝸為何值20萬?丟失後需重新開顱植入?
    解密耳蝸:充滿液體的"蝸牛殼"回答上面的問題,需要從耳蝸講起。耳蝸是人內耳的一部分,形似蝸牛殼,是一個中空的螺旋形骨管,全長約30~32毫米,其內部充滿液體。耳蝸螺旋管內共有3個管腔,分別是前庭階、中階和鼓階,中階又叫蝸管。前庭階和中階由前庭膜分隔,中階和鼓階由基底膜分開。前庭階和鼓階內充滿外淋巴液,中階內充滿內淋巴液,前庭階和鼓階內的外淋巴液經蝸頂的蝸孔相通。
  • 耳鼻喉科:耳聾患者應該選擇人工耳蝸還是助聽器
    人工耳蝸是為重度、極重度或全聾患者的聽力康復而設計的高科技人工聽覺替代器官,也是目前各類人工感覺替代器官中唯一進行大規模臨床應用的產品。它完全替代受損的內耳毛細胞,將外界聲音轉化為生物電信號,繞過壞死的毛細胞,直接刺激聽螺旋神經節細胞。
  • 選擇人工耳蝸時為什麼聲窗那麼重要
    從能量傳導的過程來說,聲音是通過鼓膜震動→向內傳遞到聽小骨→到達鐙骨底板→經過卵圓窗→進入內耳,通過內耳中的液體波動→傳遞到基底膜→傳到基底膜上的聽覺毛細胞→最終通過聽神經系統傳遞給大腦。從信息傳導的過程來說,人們通過雙耳接收聲音→經過中耳傳送→基底膜上的聽覺毛細胞進行頻率分解→神經衝動強度編碼→經聽神經進行傳導→大腦聽覺中樞進行分析與合成→人們對聲音產生認知。當我們的聽覺系統出現損傷時,耳蝸就無法將聲音由中耳中的機械能轉換為聽神經中傳導的神經衝動。
  • 關於人工耳蝸~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人工耳蝸是將外界聲音轉化成電信號,由植入耳蝸內的電極代替壞死的毛細胞,直接電刺激位於蝸軸中的螺旋神經節細胞體產生神經衝動人工耳蝸有體內和體外兩部分組成,體內部分需要手術。 人工耳蝸適合重度、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
  • 關於人工耳蝸~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人工耳蝸是什麼?它和助聽器有關係嗎?且看下面分解~關於人工耳蝸是什麼?人工耳蝸是一種為雙耳重度、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恢復或獲得聽力的一種電子設備。目前,人工耳蝸是治療重度、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的唯一有效手段。人工耳蝸和助聽器究竟有什麼關係呢?人工耳蝸是將外界聲音轉化成電信號,由植入耳蝸內的電極代替壞死的毛細胞,直接電刺激位於蝸軸中的螺旋神經節細胞體產生神經衝動,聽神經接收到信號逐步傳到大腦產生聽覺。人工耳蝸有體內和體外兩部分組成,體內部分需要手術。
  • 聽力受損耳朵不好使,選擇助聽器還是人工耳蝸
    先來說下,人是怎麼聽到聲音的:聲波帶動空氣振動傳入耳道,撞擊鼓膜,帶動中耳內的聽小骨一起振動;振動經過耳蝸後帶動聽毛細胞振動,同時轉化為電化學信號;聽神經把這個信號傳遞到大腦,大腦一解析,就得到聲音了。簡言之,耳蝸內聽毛細胞是「關鍵人物」。如果聲音太大,振動太劇烈,這些聽毛細胞就會被振壞,聽力便受損。那麼聽力受損後,助聽器和人工耳蝸怎麼選?
  • 上海交大醫學院吳皓/華雲峰團隊實現耳蝸神經迴路的超微結構解析
    首先,研究對聽神經按照其所接收的聲音信號來源(即毛細胞內的帶狀突觸)進行分類。發現在成年小鼠耳蝸中,一些聽神經可同時接受來自單個毛細胞不同位點或相鄰毛細胞的信號。而除了接受來自毛細胞的信號,聽神經還受中樞傳出神經的支配,來調控其活動(例如我們可以通過注意力的轉移屏蔽聲音的感知)。研究人員發現中樞對耳蝸聽神經的調控具有強度特異性,可選擇性調控感知不同聲強的聽神經。另外,研究者還發現了一類新的突觸連接。
  • 光遺傳學技術提高人工耳蝸的精準度
    the 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Bionics Insitute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通過光遺傳學方法將光添加到人工耳蝸提供的現有電刺激中,可以改善神經激活的準確性,從而有可能改善
  • 耳蝸螺旋結構可加強低頻聽力
    研究人員近日報告說,耳蝸不尋常的形狀可加強哺乳動物的低頻聽力,且對於哺乳動物的低頻聽力變化範圍的貢獻率可達70%。耳蝸螺旋上的基底膜通過聽覺毛細胞幫助控制聽力。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 耳朵聽不清了,是戴助聽器還是安人工耳蝸?
    >今天安安就來跟大家聊一聊助聽器和人工耳蝸的相關知識01什麼是助聽器?聲信號經過麥克風轉換為電信號,通過放大器放大後,由受話器將電信號還原為聲信號傳到人耳。助聽器主要由麥克風、放大器、受話器、電池、各種音量音調控制旋鈕等元件組成。02什麼是人工耳蝸?
  • 科學家治療聽力損失新發現:蛋白質在新耳蝸毛細胞發育中的作用
    這些毛細胞對聽力至關重要。其中一些細胞放大進入耳朵的聲音,而另一些細胞則將聲波轉化為傳導到大腦的電信號。Ronna Hertzano,博士,博士,UMSOM耳鼻喉科頭頸外科副教授,史丹福大學博士後博士,證明了這種叫做GFI 1的蛋白質對於決定胚胎毛細胞是否成熟為功能性的成年毛細胞還是變成更像神經細胞或神經元的不同細胞至關重要。 這項研究發表在雜誌上。
  • 人工耳蝸是什麼東東?---泰興夢之聲助聽器分享
    人工耳蝸是一種模擬人類耳蝸毛細胞工作原理的電子植入體,又被稱為「電子耳蝸」。它可以幫助聽力損失患者「重獲新聲」,走進有聲世界。1、人工耳蝸的組成:包括體外機部分和植入體部分。2、人工耳蝸的工作原理:手術將植入體接收線圈植入顳骨乳突內,將電極組植入耳蝸鼓階中。
  • 聽力不好到底選擇人工耳蝸還是助聽器
    聽力不好到底選擇人工耳蝸還是助聽器? 人工耳蝸(Cochlear Implant) 是一種電子裝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
  • 關於人工耳蝸,你了解多少?
    隨後,澳大利亞Cochlear公司又發明了多通道人工耳蝸。如今的人工耳蝸設備,包括植入體內的植入體和佩戴於體外的言語處理器兩大部分。其中,位於體內的植入體又包括接收器和電極。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已發展得相對成熟,常規的手術方式是自耳後切開皮膚,在顱骨表面磨出一個骨槽安放接收器,再磨開乳突(乳突為解剖學名詞,位於外耳道後方的骨質,體表可以觸及),開放內耳,將刺激電極置入內耳中的鼓階。
  • 人工耳蝸植入無需開顱且手術風險極低,手術簡單為何如此昂貴?
    最近兩天傳出有人丟失了人工耳蝸並且請求大家幫忙尋找的新聞,並且有信息提出如果找不到之後就需要開顱重新植入。但實際上人工耳蝸植入術不僅不需要二次移植開顱,即使是初次手術,風險也是極低的。如果遺失,僅需要重新購買和配置體外設備。那麼關於人工耳蝸你還有哪些需要了解呢?下面請跟隨四個問題一起來了解人工耳蝸吧!
  • 人工耳蝸助先天性聽力損失三胞胎姐妹第一次聆聽世界
    2018年4月10日,在接受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一個月後,先天性極重度聽力損失的三胞胎小姐妹迎來了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人工耳蝸的 「開機」 時刻,第一次感受聲音帶來的喜悅。自此,她們的生命不再寂靜,將和普通孩子一樣聽到父母的呼喚、正常交流、上學,實現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