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醫學院吳皓/華雲峰團隊實現耳蝸神經迴路的超微結構解析

2021-01-09 澎湃新聞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生命科學 Life science

2021年1月5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吳皓教授、華雲峰研究員及德國哥廷根大學Moser教授團隊合作在Cell Press旗下期刊Cell Reports上發表了一項新成果,題為「Electron Microscopic Reconstruction of Neural Circuitry in the Cochlea」,對小鼠耳蝸神經迴路的一系列關鍵超微結構進行了解析。這項研究建立了耳蝸神經迴路成像的新方法,並提出了耳蝸聽神經可以整合多樣的外界聲音信號且受中樞緊密、多樣的調控,而其生理功能、調控機制以及該系統的建立和可塑性變化仍處於未知,為聽覺領域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

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特別邀請論文通訊作者之一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華雲峰研究員接受採訪,介紹了該研究工作開展的背景、亮點以及下一步的研究計劃。

精準的獲取聲強對於噪音背景下的信號提取(包括言語識別)以及通過雙側耳的聲強差來定位聲源都至關重要。該工作中,研究者通過連續切片掃描電鏡(serial block-face scanning EM)重構了目前最大且具有突觸解析度的小鼠耳蝸神經迴路,並首次對一系列關鍵超微結構進行了量化。

首先,研究對聽神經按照其所接收的聲音信號來源(即毛細胞內的帶狀突觸)進行分類。發現在成年小鼠耳蝸中,一些聽神經可同時接受來自單個毛細胞不同位點或相鄰毛細胞的信號。

而除了接受來自毛細胞的信號,聽神經還受中樞傳出神經的支配,來調控其活動(例如我們可以通過注意力的轉移屏蔽聲音的感知)。研究人員發現中樞對耳蝸聽神經的調控具有強度特異性,可選擇性調控感知不同聲強的聽神經。

另外,研究者還發現了一類新的突觸連接。一般認為來自於內側橄欖核複合體的傳出神經(MOC)特異性支配外毛細胞(負責調節耳蝸聲音放大的增益),而藉助於本次電鏡重構發現:該類神經同時支配耳蝸聽神經,且對編碼低聲強的聽神經具有特異性。結合以上發現,這說明具有不同信號來源的聽神經受到不同強度和組成的中樞支配。

這項研究建立了耳蝸神經迴路成像的新方法,並提出了耳蝸聽神經可以整合多樣的外界聲音信號且受中樞緊密、多樣的調控,而其生理功能、調控機制以及該系統的建立和可塑性變化仍處於未知,為聽覺領域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

作者專訪

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特別邀請論文通訊作者吳皓教授及華雲峰研究員進行了專訪,請他為大家進一步詳細解讀。

CellPress:您的團隊是在何種背景下開展該工作?

華雲峰研究員:哺乳動物的耳蝸是其感知外界聲音的關鍵器官。在耳蝸中,毛細胞(inner hair cell)可通過頂部的纖毛響應由聲音造成的振動,並通過細胞底部的帶狀突觸(ribbon)將機械振動轉換成電信號傳遞給聽神經(afferent fiber)沿聽覺通路上行至大腦進行處理。前期研究發現毛細胞與聽神經之間所形成的帶狀突觸在結構與功能上具有極大的多樣性:一般體積較小的帶狀突觸在低聲強時被激活,而體積較大的則僅響應高聲強。這提示毛細胞可能按照這一法則將不同聲響的信號編碼至不同的聽神經,但目前缺少對耳蝸內突觸連接的多樣性以及各類蝸神經的支配方式進行系統和定量的研究。研究者通過連續切片掃描電鏡重構了目前最完整、具有突觸解析度的小鼠耳蝸神經迴路,並首次對一系列關鍵超微結構進行了量化。

CellPress:能否簡述一下該工作的幾個重要發現?

華雲峰研究員: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發現,包括:

(1)在形態學上對聽神經進行了分類和量化,並發現除了72%的神經為已報導的單個帶狀突觸來源的聽神經,另有15%連接有複合型的帶狀突觸,更意外的是,13%為分叉的聽神經連接有2個以上的帶狀突觸,可同時接受來自單個毛細胞不同位點或相鄰毛細胞的信號。這一觀察修正了教科書上對耳蝸聽神經只具有單一突觸支配的描述,表明毛細胞與聽神經的突觸連接(聲強的神經編碼方式)可能比我們先前認為的更為多樣和複雜。

(2)同時報導了一類新的耳蝸突觸連接,即來自內側橄欖核複合體的傳出神經對聽神經的支配。先前的研究認為,該類傳出神經特異性支配外毛細胞來調節耳蝸聲音放大的增益,而新發現提示其同時具有直接調控聽神經活動的功能。

(3)研究還首次對聽神經上中樞來源的傳出神經突觸進行了量化,發現其在數量上具有顯著的差異,且隨著聽神經上帶狀突觸增大或數量增加而增加。這一結果說明,中樞對耳蝸聽神經的調控具有強度特異性,可選擇性調控感知不同聲強的聽神經,這可能對背景噪音下聲音信號的提取至關重要。

CellPress:能否闡述一下該研究對於臨床治療聽力障礙等疾病的意義所在?

吳皓教授:聽力障礙隨著社會的工業化及老齡化發病率大幅增長,不僅嚴重地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社交活動,且有進一步引發心理疾病及大腦退行性疾病的風險,對社會危害大。團隊所繪製的小鼠耳蝸神經迴路的微觀結構圖譜對完善耳蝸聲音編碼的機制以及明確各類聽力障礙相關的耳蝸神經病理性改變有著長遠及重要的推動作用。

CellPress:您的團隊圍繞該研究下一步將主要開展哪些工作?計劃再取得哪些成果?

吳皓教授:我們在這一工作的基礎上,結合疾病動物模型對耳蝸神經迴路的老化過程和損傷修復機制開展進一步的研究。預期研究成果將助力老年性聾、噪音性聾的防治。

作者簡介

吳皓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院長,上海市耳鼻疾病轉化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耳科學研究所所長,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主任委員,國家衛生健康委聽力篩查專家組組長。

擔任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首席科學家,先後主持衛生部衛生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上海市重點研究項目等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曾獲2019年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8年上海市科技精英、2014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3年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10年上海市領軍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感音神經性耳聾發病機制與臨床轉化研究

華雲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於2012年在德國馬普研究所獲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隨後在馬普研究所繼續博士後研究,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準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獲上海市教委青年東方學者稱號。長期致力於突觸信號傳遞機制研究以及神經環路結構解析,取得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包括:1. 突觸囊泡在高速神經遞質釋放過程中的招募、限速及回收機制;2. 大體積腦組織的三維電鏡樣品製備及神經環路的結構解析。相關工作在Science,Nat. Neurosci.,Neuron,Nat. Commun.,Cell Rep.,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SCI論文8篇,獲PCT國際發明專利2項。

相關論文信息

論文原文刊載於Cell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Cell Reports上,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論文

▌論文標題:

Electron Microscopic Reconstruction of Neural Circuitry in the Cochlea

▌論文網址:

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20)31540-0

▌DOI:

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0.108551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耳蝸神經迴路超微結構獲解析—新聞—科學網
    1月6日,《細胞報告》發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教授吳皓、研究員華雲峰及德國哥廷根大學Moser教授團隊合作成果。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舉辦2019上海精準醫學研究院...
    2019年10月24-25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2019上海精準醫學研究院論壇(2019 SHIPM Symposium)」在滬成功召開。此次會議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上海精準醫學研究院承辦。上海精準醫學研究院執行院長雷鳴主持開幕式,第九人民醫院院長兼上海精準醫學研究院院長吳皓致開幕辭。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第九人民醫院臨床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上海市科委、上海交大、上海交大醫學院、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相關領導及各機器人研發項目團隊成員參加會議。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院長楊廣中教授對於醫院內建立手術機器人臨床研究中心的寄予認可,認為這是海外醫院都很難完成建設的平臺,使得臨床醫生和工程師能夠真正握手,共同邁向人工智慧醫學應用。
  • 生物醫學促進高校發展,上海交大醫學院將引入人工智慧體系!
    2018年高校基金數量最多的上海交大 2018年上海交大基金申請NO.1隨著2018年各項國家基金審核數據的出爐,上海交通大學超越清華大學成為申請基金數量最多的高校,具體的十大高校排名情況如下:1、上海交大,2、浙江大學,3、中山大學,4、清華大學,5、復旦大學,6
  • 上海交大醫學院發布戰疫畫冊及叢書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雷禹、童寬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日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正式對外發布《交醫戰疫》畫冊和《交大醫學戰疫2020》《醫路聆聽交醫最美逆行紀事》系列叢書。據悉,劃策和叢書由黨委宣傳部、學生工作指導委員會於今年3月起組織編寫,通過交流採訪、專題約稿等形式集結成冊。
  • 在醫學院合併潮中,上海交大醫學院為何能一枝獨秀躋身頂尖行列?
    醫學院作為醫學類專門院校,合併組建綜合性大學成為大勢所趨。在此潮流之下,原衛生部直屬醫學院校,絕大多數被合併。上海醫科大學作為原衛生部直屬醫學院校,上海雙雄復旦大學和上海交大成為最好的歸宿。不過最終,上海醫科大學選擇和復旦大學聯姻,上海交大遺憾出局。
  • 上海交大醫學院戰「疫」系列書籍發布
    圖說:上海交大醫學院戰「疫」系列書籍發布新民晚報訊(通訊員 雷禹 童寬 記者 易蓉)昨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交醫戰疫》畫冊和《交大醫學戰疫2020》《醫路聆聽交醫最美逆行紀事》正式發布,該戰「疫」系列書籍是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全體醫務師生員工自除夕夜以來,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忠實見證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
    為了解析大腦複雜的結構組織,中心 「兵分兩路」,一路主攻全腦尺度上對大腦進行亞微米分辨的三維成像,重構完整的腦圖譜;一路主攻微觀上對腦神經突觸在分子乃至原子水平的超微結構解析。這些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最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同時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地。精確解析突觸中的蛋白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及其在神經活動或異常過程中的變化是解密大腦奧妙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腦科學與腦疾病研究中最基礎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突觸的大小在幾百納米的尺度,突觸蛋白更在幾納米尺度,由於體積非常小,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近年來對神經突觸結構的研究一直很難突破。
  • 中科院聯手上海交大醫學院成立腦疾病臨床研究中心
    該中心的宗旨是針對腦科學領域具有本質性的重大科學問題進行攻關;造就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組建代表國家最高水平的精幹研究隊伍,形成團隊攻關的體制機制;承擔國家相關重大任務,以實現如下目標:以腦認知功能的神經基礎為核心科學問題,同時研發腦研究新技術,並針對國家重大需求,開展腦疾病機理與早期診斷等有應用前景的前沿工作;充分利用我國數理、信息、材料、工程等交叉學科的專長、腦疾病樣本的豐富資源和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優勢
  • 上海九院眼科範先群團隊和交大醫學院鍾清團隊揭示葡萄膜黑色素瘤...
    2019年09月03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教授課題組與基礎醫學院鍾清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Autophagy》(IF=11.059),發表題為「ZNNT1 long noncoding RNA induces autophagy to inhibit tumorigenesis of uveal
  • /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畢國強團隊破解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蛋白的...
    中國科大/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畢國強團隊破解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蛋白的組織規則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與生命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為了解析大腦複雜的結構組織,中心 「兵分兩路」,一路主攻全腦尺度上對大腦進行亞微米分辨的三維成像,重構完整的腦圖譜;一路主攻微觀上對腦神經突觸在分子乃至原子水平的超微結構解析。「這樣我們就能做到『既見森林,又見樹木,還見樹葉』。」 中心執行主任孫堅原說。
  • 中國科大/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畢國強團隊破解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
    中國科大/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畢國強團隊破解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蛋白的組織規則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與生命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
  • 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獲解析
    深圳先進院供圖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大腦中每個神經細胞通過上千個微小的「突觸」與其它神經細胞相互連接。
  • 九「人工耳蝸是什麼?和助聽器什麼區別?」
    外界聲音由麥克風接收後送到言語處理器,通過編碼處理將言語信號變成具有一定特徵和規律的電信號,再由發射線圈感應到植入體內的接收器,收到信號解碼後通過刺激電極產生含有聲學信息的微電流,直接刺激聽神經纖維,強制聽覺神經放電同步化,將聲音信息傳達到大腦的聽覺中樞,使患者產生並恢復聽覺。
  • 「2018年度中國醫院科研學術排行榜」發布 交大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
    「2018年度中國醫院科研學術排行榜」發布 交大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連續十年入選 2019-11-12 22:37:00來源:央廣網
  • 【中國科學報】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獲解析
    深圳先進院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解析了首個完整腦神經突觸在分子水平的高精度三維結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大腦中每個神經細胞通過上千個微小的「突觸」與其它神經細胞相互連接。
  • ...眼科範先群團隊和交大醫學院鍾清團隊揭示葡萄膜黑色素瘤自噬新...
    9月16日電 (許瑋)日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教授課題組與基礎醫學院鍾清教授課題組合作,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Autophagy》(IF=11.059),發表題為「ZNNT1 long noncoding RNA induces autophagy to inhibit tumorigenesis of uveal melanoma by regulating key autophagy
  • 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第二屆餘㵑論壇在交大醫學院舉行
    11月26日,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第二屆餘㵑論壇在上海交大醫學院懿德樓二樓報告廳舉行。論壇特邀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教授擔任主講嘉賓。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國強院士,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袁正宏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黨委書記陳洪,以及來自交大醫學院、免疫所、周邊高校、科研院所逾300名師生全程參與。在論壇期間陳國強教授與聞玉梅院士親切交談,並感謝聞院士在耄耋之年親自到訪醫學院和免疫所,為母校師生傳道解惑並給予指導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