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非洲坦尚尼亞北部的納特龍湖,被人們稱之為「死亡之湖」和「冥河」,據說凡是沾染或者引用湖水的動物,很快就會形成乾屍」石化」在那裡,聽上去非常恐怖,而實際上是這樣的嗎?
納特龍湖位於非洲肯亞和坦尚尼亞交界處,處於非洲大裂谷的邊緣,湖面長50公裡、寬25公裡,水面深度較淺,不超過10米。該區域屬於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平均氣溫25—30度,明顯分為旱、雨兩個季節,年降雨量在700—1000毫米之間且集中在5-10月的雨季。在旱季時,蒸發量遠大於降水量。
納特龍湖屬於內陸湖,周圍河流在此匯聚而沒有出口。河流水的補給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和地表徑流,在旱季時,主要依託來自埃瓦索恩吉羅河水以及周圍含豐富礦物質的溫泉進行水源補給,因此湖水溫度很高,常年在50攝氏度以上。在高溫、乾旱這種氣候條件和礦物質含量高的水源補給作用下,納特龍湖水的鹼性非常高,pH值能夠達到10.5,作為對比,我國的青海湖pH值只有9.5。鹼度如此之高的湖水,一般生物是不能直接引用的。
在納特龍湖周邊,現在矗立著眾多野生動物的屍體,保持著生前最後的姿態,人們認為這是它們沾染上了納特龍湖的湖水,身體逐漸被高濃度的鹽鹼物質附著,隨著湖水的結晶而使動物「石化」。如果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沾染上湖水,即使礦物質含量非常高,也不會立即使這些動物石化,因為水的蒸發需要一個過程,鹽鹼物質也不會深入骨骼和肌肉,頂多在動物羽毛或者皮膚上形成一層鹽鹼物質,在動物的活動下這些鹽鹼物質會隨著身體抖動而脫落。
據推測,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可以造成這種狀況,一是動物因饑渴引用了大量湖水,高鹼度的水使動物的身體內電解質發生紊亂,動物發生脫水現象而休剋死亡。二是動物因飲水或者別的原因死亡後,因體內和周圍環境的鹽類濃度較高,不容易腐爛,脫水後易形成乾屍。三是有些攝影愛好者收集部分動物的乾屍,擺成了特定的姿勢,突顯視覺反差,提高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