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熊捕殺3噸重海象,飢餓使它喪失理智,看了讓人心疼!

2021-01-16 娛樂大星秀

北極熊捕殺3噸重海象,飢餓使它喪失理智,看了讓人心疼!

人類對大自然的肆意掠奪導致全球變暖,很多動物都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就比如說北極熊這種動物,可以供它們生存的地方少之又少,而且所有動物的數量都在大量減少,北極熊更是難以找到獵物。

這幾天一直餓極了的北極熊,竟然對三噸重的海象下了手,飢餓使它喪失理智,直接衝進了海象群,海象的皮膚非常堅硬,所以即便是北極熊不停地撕咬著海象,海象依然感覺不到疼痛,從遠處看海象更像是一個磨牙棒,北極熊費了好大的力氣,都沒有把海象制服。

如果這群海象集體攻擊北極熊的話,這隻北極熊今天就必死無疑了,還好海象沒有這麼做,北極熊最終只能放棄對海象的攻擊,繼續尋找其他獵物,對於北極熊來說,尋找獵物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

更難受的是每天還要防禦敵人的襲擊,就比如視頻中這隻北極熊,它把自己年幼的孩子放在家裡,獨自出門尋找獵物,不遠處的狼群早已盯上北極熊寶寶,好在北極熊寶寶及時發現。

朝著媽媽捕獵的方向奔去,就在千鈞一髮之際,北極熊媽媽發現了自己孩子的危險,趕緊衝散狼群,不得不說在大自然中生存簡直太殘酷了,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留言。

相關焦點

  • 北極熊獵殺兩噸重海象,時機成熟就直接撲上去,誰才是贏家呢?
    北極熊獵殺兩噸重海象,時機成熟就直接撲上去,誰才是贏家呢?在北極,不僅有北極熊,海象也是生活在北極的,它們與大象有著相同的特點,那就是皮糙肉厚,這樣能夠使它們保持身體的體溫。一對長長的象牙是它們保護自己的武器,成年的海象體重可以達到兩噸重,當北極熊捕捉海象的時候,會不會成功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一隻飢餓的北極熊已經尋找了很久的食物。在它眼前出現了一群海象,在飢餓感的促使下,北極熊不得不捕食海象,而幼小的海象已經被圍在了種群的中間,北極熊想要捕食弱小的海象很顯然是不現實的,它只能對周圍成年的海象進行捕食。
  • 海象體重重達一噸多,看看它們是如何對抗北極熊的
    這裡是快樂的大拇指,今天帶大家看北極熊如何捕食海象的。海象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豹科動物,他們體重重達一噸多,而象牙則有一米多長。這個時候隨著冬季的來臨,北極熊必須儘快的恢復體力,來迎接大凍結的到來。這個時候海象就成為北極熊最佳的獵殺目標。
  • 海象自殺式跳崖、北極熊開始吃幼崽……這些照片讓人背脊發涼
    以下這張圖可不是一大片陸地而是堆積了密密麻麻超過了10w頭的海象如此惡劣的環境僅因為他們別無選擇失去冰面的海象,需要遊行200公裡整整一星期來到這片離捕食最近的地方這個小島,成了它們唯一的棲息地由於數量太多,海象自身體積較重群居在這還有被壓死的風險踩踏事件隨時可能發生
  • 冰雪王國中的巨獸之戰——北極熊對海象的捕食分析
    成年海象的體型是北極熊的數倍,因此,很多人認為北極熊只能獵殺老弱病殘的海象,在早期的一些研究當中也有此結論,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動物學家發現,北極熊有獵殺成年海象的能力,也有確切的記錄。兩者的體型概況海象是海象科之下僅存的物種,是現存第三大鰭腳類動物,比它大的還有南象海豹和北象海豹。
  • 一頭海象躺在海邊,北極熊想趁機撿便宜,結果怎麼樣了?
    大自然中一直信奉的達爾文定律,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應這個自然的就會被淘汰,在生物網中也有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關係,而當被捕食者被捕食者捉到的話,就會成為捕食者的盤中餐,還有一些生物卻是以死亡的生物為食的,就像禿鷲,他基本上只吃死掉的生物,那些普通的捕食者,他們飢餓的時候也會選擇吃死掉的生物屍體
  • 太心疼了!因冰川消融,北極熊飢餓打劫垃圾車
    因為環境被破壞,不僅人類越來越感受不到沒有汙染的環境,很多動物也因此沒有了生存的環境,更是導致一些動物沒有食物來源,要受到最基本的飢餓之苦。近日,在俄羅斯就發生了一群北極熊飢餓打劫垃圾車的事件,一起看看吧。
  • 北極熊冒險試探「死海象」,不想海象突然「活過來」…
    小編來跟你們聊聊北極熊的日常夥食。大家一定都知道,在北極海豹是北極熊的主食,最常見的劇本1:北極熊守在海豹的呼吸洞旁邊,等到海豹從水下探出頭呼吸時,北極熊就已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一舉拿下這隻懵逼的小海豹……劇本2:一隻憨態可掬的海豹正臥在呼吸洞旁的冰面上休息,它沒有注意到一隻北極熊正躲在一旁的冰塊後悄悄觀察著它。
  • 海象突然「復活」 嚇壞要吃它的北極熊
    飢腸轆轆的北極熊媽媽帶著寶寶外出覓食,本想對一頭看上去奄奄一息的海象「下手」,不料事與願違。  原來,這頭海象只是在睡覺。被吵醒後的海象可把北極熊媽媽嚇得不輕。無奈之下,北極熊媽媽只能帶上寶寶,逃離現場。
  • 地球最大的食肉目動物,近6米長、重達4噸,只有虎鯨才能威脅到它
    其中南象海豹是最大的鰭足類動物,也是食肉目中體型最大的陸地肉食動物,遠遠看去就是一座「肉山」。同時南象海豹也創造了哺乳動物雌雄最大的體重差距。其雄性平均體重約2.2噸—4噸,體長平均為4.5-5.8米。目前吉尼斯紀錄到最重的象海豹是5噸,體長可達6.85米。
  • 野外北極熊最新消息,2019年野生北極熊數量呈下降趨勢!
    北極熊主要依靠冰川來捕食,因為北極地區生活的陸地動物較少,所以它的大部分食物來源都是海裡的動物,像海獅、海豹、海象、白鯨都是它的狩獵對象,其中海豹佔了大部分,我們知道,海象,白鯨等動物成年後體型是遠遠大於北極熊的,而且戰鬥能力絲毫不差,所以北極熊能在北極地區生活下來,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長久的生存中,也練就了獨有的本領,通過前掌猛擊凍冰,抓尋躲在洞穴的海豹。
  • 海象跳崖,北極熊獵殺幼崽,老虎滅絕,地球警示錄其實早已開始
    你看…...而為了不被後續到來的海象「壓死」,海象不得不往更高處爬去,甚至攀上了高達80米的懸崖。>>>>「殘忍殺親」的北極熊在格陵蘭島,每20分鐘,就有7500萬噸冰破裂脫離。而這裡夏天的北極,甚至幾乎沒有海冰。
  • 北極熊生活環境遭到破壞,即將餓死,但為何禁止人類給北極熊投食?
    北極熊是生活在北極的一種動物,它們全身有著厚厚的皮毛,體態非常粗壯,力氣也很大,但是這都是過去的北極熊了,以前北極的生活環境非常適合北極熊的生存,然而現在由於全球氣溫變暖,北極冰川融化,北極熊的生活環境遭到了破壞,甚至北極熊連食物都找不到了,因此很多北極熊都被餓瘦了。
  • 將北極熊遷到南極,它能否生存?
    這是個看起來不錯的想法,因為北極和南極在我們的印象中都是「寒冷」的代名詞,如果將北極熊遷到南極,從環境上看,北極熊生存問題是不大的。而且北極熊的生存現狀並不樂觀,因此,「北熊南調」或許是北極熊的另外一個出路。那麼,北極熊遷到南極真的能夠生存嗎?有什麼利弊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 叮咚~歡迎走進海象的奇妙世界~
    除此之外,海象還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迷人的事實。 1 海象的體型非常巨大 海象是大型鰭足類動物,在現存的兩個亞種中,太平洋海象比大西洋海象重,雄性比雌性更大、更重。海象可以長到近3.6米長,重達1814千克。
  • 全球變暖後,北極熊打算捕食海象,可看到這麼多肉卻吃不到!
    北極熊是一種生活在北極的大型食肉動物,它們的身形非常的粗大,全身有著厚厚的白色皮毛,動作比較緩慢但是這絲毫並不影響人家的戰鬥力,北極熊一個巴掌的威力可以輕而易舉的判斷老虎的一根肋骨,本來它可以安心的生活在自己的冰天雪地的世界裡,但是最近幾年隨著全球變暖現象日益嚴重,北極熊的生活環境已經遭到了破壞
  • 快餓死的北極熊,為什麼不能給它投餵食物?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
    快餓死的北極熊,為什麼不能給它投餵食物?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在全球變暖的影響下,北極的溫度逐步的升高,冰川逐漸的融化,這些北極熊可以生存的地方變得越來越少,還出現了食物短缺的情況,在俄羅斯地區每年都會出現這樣的報導,幾個瘦骨嶙峋的北極熊為了覓食,不得已冒著被人類捕殺的風險進入村莊,向村民們討要食物。
  • 它倆被多數人忽略了,海豹海獅其實很好區分
    鬚鯨體型很大,共15種,最小的也超過6米,最大的藍鯨體長33米、重達180噸,可能是地球史上最大的動物。齒鯨種類繁多,最大的齒鯨是抹香鯨,長20米重50噸,最小的是加灣鼠海豚,長1.5米重50公斤。種類最多的兩個科是喙鯨科和海豚科,虎鯨是最大的海豚。
  • 菜菜遊弋北冰洋 尋找北極熊 給人不一樣的震撼
    只有三趾鷗和暴風鸌(hù)不離不棄地跟隨著我們的破冰船,上下盤旋、翱翔…… 北極熊媽媽回頭看它那叛逆的小熊最後,來到北緯78度52分時,船長克裡斯蒂安和探索隊負責人莫登看了海洋結冰的密度圖後,決定不再往北,而是往西,往賀裡生(Heleysundet)海峽航行,希望趁著海水結成大冰原之前穿過海峽,到經常有北極熊出現的月亮灣(Mohnbukta)去。
  • 冰川在崩塌,每秒一萬噸冰融化,10億人可能將喪失家園!地球還能撐多久?
    特別是視頻,請一定要看。很震撼。80 年 10 億人,相當於每年 1250 萬人,每年有一整個深圳市的人口,或者十個麗江的人口要喪失家園。敘利亞內戰在過去幾年裡有 500 多萬人逃離自己的國家。想想中東難民在歐洲後出現了多少社會、經濟、政治等問題,從英國脫歐到歐洲各國極端政府黨派的支持率上升。
  • 冰川在崩塌,每秒一萬噸冰融化,10 億人可能將喪失家園!地球還能撐多久?
    特別是視頻,請一定要看。很震撼。80 年 10 億人,相當於每年 1250 萬人,每年有一整個深圳市的人口,或者十個麗江的人口要喪失家園。敘利亞內戰在過去幾年裡有 500 多萬人逃離自己的國家。想想中東難民在歐洲後出現了多少社會、經濟、政治等問題,從英國脫歐到歐洲各國極端政府黨派的支持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