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小學生常常會被布置一篇作文,「我最愛的……」,多數人會寫自己的爸爸媽媽。對於爸爸媽媽的描寫,孩子們常用的詞彙就是「超人」。爸爸是超人,媽媽是女超人,不同之處是性別,相同之處是在孩子眼裡都無所不能。
這樣來看的話,似乎用女超人來形容媽媽也是很貼切的,畢竟媽媽確實無所不能。在孩子的眼中,沒有什麼是媽媽做不到的,打掃得整整齊齊的屋子,做出的美味誘人的飯菜……不管有什麼事,只要喊一聲「媽媽」,都能順利解決。但是當所有人都在歌頌母愛偉大,把媽媽的標準越提越高的時候,也許媽媽也只是在強撐。
「我的媽媽是女超人」,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誰願意披上一身鎧甲。
媽媽也是從什麼都不會的小女孩過來的
在嫁人生子之前,媽媽也曾是青春靚麗的年輕女性,喜歡漂亮的衣服,化好看的妝。準備兩小時,出門十分鐘,也是家裡不洗頭不會出門的普通女孩。
如果說結婚只是一個入門的適應階段的話,那麼懷胎生子則是大多數女性人生轉變的一個節點。畢竟婚後你依然可以愛美,有自己的時間,但當孩子生下來,身份轉變成母親的那一刻,生活就已經發生了變化。
也許有人說,孩子生下來可以不自己帶啊,這不就有自己的時間了嗎?但是生活遠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暫且不說身為母親的天性會讓你覺得可以為孩子付出一切。哪怕是不用帶孩子,你也必須要考慮這位弱小的家庭成員的生活,以及未來的發展。
所以說並不是女性天生就喜歡操心,而是有了孩子之後,身為母親讓她們不得不操心,這是媽媽身懷的責任感。
因為這種責任感,媽媽從十指不沾陽春水,發展成了煎炒蒸炸樣樣都會的大廚;從能夠在床上癱一整天刷劇吃零食,變成在短時間內就能完成大掃除的清潔小能手。媽媽並不是天生就能幹的超人,而是被生活鍛鍊出了渾身技能。
媽媽並不完美,也不全能,也是第一次當媽媽
之前有一篇文章讓很多當媽媽的感同身受,題目是「我媽媽才8歲,原諒她不夠好」。這是一篇媽媽寫的文章,但內容是做了媽媽後對孩子的養育過程。當媽媽後,生活的瑣碎漸漸磨掉了所有的耐心,難免會傷害到孩子。但是在媽媽請求孩子原諒的時候,孩子輕易地原諒了她。
並且在之後學校的分享課上,要求孩子介紹自己的爸爸媽媽,孩子就說出了「這是我的媽媽,她今年8歲了。我之所以說她8歲了,是因為,生下我之前,她只是一個女孩子,生下我之後,她才是一個媽媽。我今年8歲了,所以,我的媽媽也8歲了。」
這段話讓媽媽非常感動,也重新意識到在孩子眼中自己是可以被允許不完美的。與孩子同齡的媽媽,要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努力。
只是孩子意識到了媽媽是第一次當媽媽,所以接納媽媽所有的優點和缺點,家庭的其他成員和社會卻並沒有意識到。沒有人管你是不是第一次當媽媽,在身份轉換的那一瞬間,你就要達到這個頭銜帶來的所有要求與標準。
媽媽這個位置是被推上去的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但選擇堅強不是自願,而是迫不得已。這個社會對於女性本身就有很多要求,當了媽媽之後標準也只升不降。
女性要有自己的工作,不攀附男人,經濟和精神雙重獨立。當媽媽後,既不能放棄工作,丟失自我,也要能夠把養育孩子這份工作做得滴水不漏。如果形象管理上,能夠與生育前無異,保持美好的身段,那就是一個合格的辣媽。
有太多關注當媽媽之後變醜的聲音,卻沒人想到做媽媽為什麼會變「醜」。就連明星演員也不能倖免,懷孕生子導致身材走樣,被指責沒有一點做演員的自覺。這些外在的標準越來越多,很少人去關注媽媽背後的心酸。
韓國一個關於媽媽的廣告,從寶寶睡醒開始,媽媽就一刻不停地陪在寶寶身邊照顧他。中間沒有自己休息的時間,上個廁所寶寶都要在外面拍門大哭,飯剛端起來還沒吃兩口,好不容易睡下的寶寶又醒了。遇上寶寶發燒生病,爸爸有工作,媽媽只能跟寶寶急的一起哭著攔車去醫院。
每個媽媽都被逼著快速成長,應為沒有選擇,只能把自己變得堅強。而這個充滿光環和榮譽的母親稱號,也只是被外界架上去的,除了被動地推上去,媽媽毫無選擇。
媽媽群體不易,社會應多些寬容
外界一直在說女性什麼時候都不要丟了自我,但是成為媽媽開始,女性就失去了自己的名字,統一用媽媽來相稱。
做全職媽媽會被社會歧視,被家庭成員輕看;投入工作又會被指責失職,缺席孩子成長。不管孩子出了什麼問題,最後都能歸結到媽媽的身上。媽媽這個群體本身處於社會的弱勢之中,卻被框上了如此多的高標準、高要求。
不是每個媽媽都想成為女超人,而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不得不成為女超人。在堅硬鎧甲之下,媽媽這個角色也是會感到疲憊的,不是她太無堅不摧,而是人們總是選擇性得忽視了媽媽的脆弱。
少一些指責,多一些諒解。放下那麼多持續增長的標準線,對媽媽們多一些寬容。如果真的可以感同身受,體驗媽媽的生活,不用太久,一天你就會明白她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