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三分之月,揚州獨佔二分」,我看過煙花3月的絢爛,10月的揚州也不想遲到,用中國古典的毛筆描繪出國畫般美麗的古風之秋。
揚州位於江南一隅,名為「淮左名都、竹西佳處」,那動蕩不安的山水自古以來就受到許多文人的支持,「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在揚州」、「二十四橋明月之夜,玉人教在哪裡吹簫?」這些中國古典詩詞對於揚州來說有不可動搖的境界,秋意漸濃,揚州古風的餘韻分發到那些紅楓、古亭、桂花、桐城的形象中,隨著這些秋天的痕跡,去揚州的斯洛伐夫中體驗古人般的風雅日子。
趣園茶社位於江南園林中,最適合在揚州過「水與包」的安逸生活,蓋碗清茶用一盤熱乾絲下腹,沿著庭園慢慢散步,幾步外是揚州地標瘦西湖,湖水蜿蜒約3公裡,秋高氣爽,湖水碧綠,沿途五步一柳,遊船淺渡,在花園裡依然能看到鮮紅的牡丹花和石榴花,沒有必要去景點,在和朋友閒聊中自然地遇到了二十四橋。
如果是夜遊的話,可以登上熙春臺眺望月亮,這裡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臺明月」,根據鬱達夫的評論,「二十四橋的明月是中國南方的四大秋色之一,」揚州園林與北方皇室園林不同,與南方自家庭園不同,作為南北介體,揚州園林有一些皇家園林寬敞壯麗、高大挺拔的氣概,也包括江南園林中意境的小品。
沿著東關街進入中國四大庭園之一的個園,個人園憑藉竹石,突出出現在眾多氣派的私家房園林中,園中疊石藝術展現四時風景的不同特點,這時,「秋山明如化妝」和,風弱,陽光透過,園門兩側的各種竹現出身影,扔在假山上,出現無數個「個」字。
經過抱山樓「一」字的長廊,在園子東部層疊氣勢磅礴的山體——黃山石而成,呈茶色黃色,稜角分明,一片山景,「秋山宜登」到了傍晚,在黑色的山石上鍍金,簡直就像一塊金礦。
牆壁上的黛瓦下映襯著密密的紅葉,亭子下碧波蕩漾著深黃、淺黃、淺黃的葉子,哪裡的景色都告訴我揚州的秋天來了,沿著東園的六角小亭上樓梯,沿著抑揚頓挫的石階走到走廊,我瞬間覺得自己是園子的主人,在庭院裡閒逛,有種恍惚惚的感覺,三五堂內設有原主人的生活用品,在觀看過程中感受到近代西式的融合,敦厚的紅色木質家具上雕刻著西式印花。
此時,揚州大學的大道上已經鋪滿了桐樹的落葉,校門附近有很多鵝鹽水攤子,提著金色湯頭的鵝,在西湖校區散步,垂柳飄逸,學院的寧靜和優雅淡雅的自然風景融合在一起,校園內建築有青磚黛瓦、紅樹門檻、部分江南建築特色、富有年代感。
如果仔細品味這種建築美學,文學院的走廊不得不走,細長的中國式迴廊上打開磚紅色的小窗戶,夕陽斜射進來,窗外是金色的梧桐和青松,在一條幽靜的小路上,有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兩側是用灰打過來的石房和木牆,野草生長得很旺盛,露珠和霧籠罩在空氣中,有溼冷的氣氛,這種安靜的氛圍,最適合踩著樹葉一下子變黃。
揚州最普通的生活藏在長長的古街小巷,隱藏在寬闊的道路支幹,像一條密畫線,畫出一幅江南的畫,一步一景,仿佛在畫裡遊動,在尋找朱自清故居之路的途中,可以不由得沿著揚州的家屬區進入安樂巷,古雅的氛圍從青磚的條石中蔓延開來,紅木門外纏繞著油碧綠的南瓜蔓,在那些被稱為「歷史」的古老生活中,市民的家族代代相傳的故事被封在了普通的小巷裡,胡同裡有指示牌,在去崇德巷的途中,一條很深的胡同逼近了吳家。
安樂巷27號巷頭立著「朱自清舊居」的招牌,這座普通而清雅的宅邸孕育了這位文人雅士,他在這裡寫了「揚州人」,住宅不大,裡面有小天花板,鋪磚,以石為鑲邊,磚細瓦,門和窗上刻花,留有朱自清住的房間安排和生活用品,黃昏的時候可以在老胡同裡看到落日,秋天的陽光就像一個圓圓的鴨蛋黃,掛在蜘蛛網一樣的小巷上,柔和的金光灑在老街上的石榴樹上,這是秋天,平時是豐收的江南之秋,院內老人坐在巷子裡擇菜,剝雞頭米和菱角,坐極低,原來身下有小爬蟲類,偶爾會看到在胡同裡來來往往的人。
在揚州品嘗一些食物的時候,我覺得舌尖的味道和肌膚上秋天的寒冷形成了通感,尋找當地蔬菜市場,一架金黃飽滿的柿子,齜牙咧嘴的石榴,紫美人的手指,又有圓圓豐富的慄子,這些豐收的果實,都是秋天。
地面上肥沃的雌雞、青石板似的上海螃蟹、活蹦亂跳的石斑魚等應季新鮮的東西都是秋天,道上,江南水味菱角,荷花,溢著雞頭米,能吐唾沫,感染了一些泥水,現在剝下來,甜嫩鮮,湯溢出來,仿佛是在吃湖裡,吃秋雨。
可以吃花,揚州有各種形狀的桂花餅、軟綠豆桂花餅、瓷器實司桂花餅、軟糯糯的水塔餅,把桂花灑在點心上,或者卷在點心裡,或者包在裡面,嚼起來就會聞到桂花的香味,桂花糖藕這種經典江南小食也適宜季節,藕和桂花都新鮮,滲透毛孔裡的粘糯和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