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國重要的航天航空科技成就,是往年公考中特別喜歡考察的點,尤其是當年重要的科技成就。「天宮二號」毫無疑問算是很重要的一環。
早在1992年,我國就制定了以建立空間站為目標的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並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成功,則標誌著我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圓滿完成,我國自此邁入空間站時代。
「天宮二號」除了要完成各種實驗,還背負有四大任務:航天員中期駐留、推進劑在軌補加、在軌維修技術試驗以及14個領域的載荷設備應用。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回顧一下「天宮二號」輝煌的一生:
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於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它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
2016年10月19日,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2名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進駐天宮二號,進行了為期30天的中期駐留。
2016年10月23日,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入軌的伴隨衛星被成功釋放,開展伴飛試驗。
2017年4月22日,天宮二號與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順利完成自動交會對接,並於4月27日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為實現長時間太空駐留提供了可能。
之後又完成了在軌維修技術試驗,實現了在太空中維修。
2019年7月19日,像流星一下滑落,結束其輝煌的一生。
「天宮二號」,它由兩部分組成,資源艙和實驗艙。資源艙為非封閉結構,主要功能是為「天宮二號」在太空飛行提供能源和動力;實驗艙則是一個密封艙,主要功能是為航天員在太空生活提供潔淨、溫度和溼度適宜的載人環境和活動空間。
關於「天宮二號」,我們還要將它和「天宮一號」區別開。「天宮一號」是我國首個自主研製的載人空間試驗平臺,實際上它只是空間實驗室的實驗版,同樣採用的是兩艙構型,分別為實驗艙和資源艙。2011年9月29日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2011年11月3日,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飛船成功完成我國首次空間飛行器自動交會對接任務,並進行了二次自動交會對接。2012年6月18日,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飛船成功進行首次載人交會對接。2013年6月13日,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飛船成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