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與大家分享佛家六度之一的「精進」。
「精進」通俗地講就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堅持走下去。「精」是要專一,「進」是要不懈。但狗熊掰棒子式的堅持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式的專注都是不能成就大氣候的,只有「無住生心」,才能「終見菩提」。
佛陀在憍薩羅國首府舍衛城說法時,有一個年輕人每天都會來聽講,但從沒有按照佛陀的教誨去真正實踐。過了許多年,這個年輕人依然沒有找到解脫之道,心中十分苦悶。
有一天晚上,這個年輕人早早便來到了佛陀說法的地方,發現其他人還沒有到,只有佛陀一個人,於是他便走上前去向佛陀問道:「世尊,我心中常常生起一個疑問!」
佛陀點頭道:「哦?你有什麼問題說出來,讓我們來理清它們吧。」
年輕人說:「世尊,這麼多年來,我一直都會到這裡來聽您說法,我注意到在您的周圍有許多出家人,還有更多的在家人。我可以看出,有些人確實已經得到了解脫,有些人的生活確實獲得了改善。但是世尊,我也看到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還是跟以前一樣沒有得到解脫,生活沒有改善,有時甚至更糟。」
年輕人說到自己時,沮喪地說:「為什麼會這樣呢?世尊是您一位偉大、全然覺悟、如此有力量又慈悲的人,為什麼不用您的法力與慈悲,讓大家全都解脫呢?」
聽了年輕人的話,佛陀笑了:「年輕人啊!你住在哪兒?你是從哪兒來的呀?」
年輕人恭敬地答道:「我就住在舍衛城中。」
佛陀點點頭說:「是嗎?可是你看起來並不像是舍衛城的人。那麼你的故鄉是哪裡呢?」
年輕人答道:「佛陀,我是從一個叫王舍城的地方來的,那是摩揭陀國的首府。幾年前我從那裡來到了舍衛城定居。」
佛陀又問:「那你是否斷絕了和故鄉的聯繫呢?」
年輕人搖搖頭道:「沒有,我在那裡還有親友,而且還有生意上的往來。」
佛陀說:「原來你在那裡還有生意啊,那麼你一定經常往來於舍衛城和王舍城之間了?」
年輕人點頭道:「是的,我每年都要往返於舍衛城與王舍城之間好幾次。」
佛陀說:「那你應該很清楚舍衛城與王舍城之間的那條路吧?」
年輕人想了想說:「是啊,對這條路,我很熟悉。哪怕是蒙上我的眼睛,我都能找到去王舍城的路。」
佛陀說:「那一定經常會有人向你請教到王舍城的路,你會不會隱瞞一些不說呢?」
年輕人道:「這有什麼好隱瞞的呢?只要有人問我,我都會盡我所知,非常明白地告訴他們。」
佛陀說:「很好,那麼你給了他們詳細地解釋之後,這些人是否都到了王舍城呢?」
年輕人笑道:「除非他沒有打算去,僅僅只是打聽路程而已,否明按照我指明的道路走,他們一定能到達王舍城。」
佛陀也笑了:「很好,年輕人,這就是我要告訴你的事實。人們來聽我說法,因為他們知道,我已經覺悟解脫,對覺悟解脫的方法非常熟悉。他們想要到達覺悟解脫的境地,我也沒有什麼隱瞞的,我把自己所知道的方法都告訴了大家。但是大家僅僅知道方法還是不行的。若自己不去付諸實施,再好的方法也沒有用,這就好像路線一樣,知道歸知道,若不自己去走一趟,終究到不了終點。」
年輕人若有所悟,聽著佛陀的話,不住地點頭。
佛陀繼續說:「同樣,我不會把每個人都扛在我的肩上,帶他到最終的終點。沒有任何人能把別人扛在肩上一直背到最終的目的地,每個人都得自己走。這條路,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如果你也這樣去做,也這樣走,你也能實現最終的目標。」
年輕人這才明白自己為什麼不能解脫煩惱。
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別人可以幫你指明方向,但是不能代替你的腳步。別人可以傳授給你人生的經驗,但不能代替你去生活。如果將自己的生命寄託於他人,寄託於上蒼,那你將會失去美好的前途。
有位道謙禪師在大慧宗杲禪師的門下參禪多年,卻沒有開悟。宗杲見他沒有開悟,便派他出遠門去辦事。
道謙對這一安排非常失望,他想:「本來我就愚拙,浪費了這麼多的光陰也沒有開悟,這次出遠門要為時半年,這對自己的參禪肯定是有害無益的。」
同門的宗元禪師看到道謙因為這件事悶悶不樂,很同情他,便對他說:「既然你這麼不開心,那我陪你一起去好了。一來路上我可以盡我的全力來幫助你,二來咱們或許還會有意外的收穫呢?」
道謙對宗元很感激,於是,二人便結伴遠行。
一路上兩人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十分辛苦。一天晚上吃完晚飯,道謙向宗元訴說起了自己長久以來苦苦參禪卻一直不能悟道的苦惱,並請求宗元指點。
宗元說:「我能幫助你的事,我會盡力幫助你,但是有五件事我是沒辦法幫你的,這五件事必須你自己去做。」
道謙忙問:「請問是哪五件事?」
宗元說:「你肚子餓時,我不能代替你吃飯;你口渴時,我不能代替你喝水;你想大便時,我不能代替你大便;你想小便時,我也不能代替你小便。最後,除了你自己之外,誰也不能馱著你在路上走!」
道謙聽完這番話,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一直都過於執著於別人的提點,過於執著於外在的形式。原來參悟本來就是自己的事情,別人是永遠無法替代的啊!
人要學會自己走路,更要學會切實的行動。別人的行動不能代替你的人生,只有你自己切實地去行動,才能為自己的人生圖紙添加色彩、描摹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