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如今,又到了北京極美的季節,雖然天氣已經有些涼,但朝陽區亮馬河畔依然有不少市民散步遛彎。「我們就住在附近,現在幾乎每天都來散步。前幾年環境沒這麼好,現在你看這水多清,沿途的樹也多,景色很好,在這兒遛彎多舒心。」家住棗營北裡小區的張大媽笑著說。
沿著張大媽手指的方向,順著河道望去,天空藍得一碧如洗,河面碧波蕩漾,岸邊樹影搖曳,高樓倒映在水中,人們漫步在木棧道上不時談笑。人水和諧的場景,定格在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的這些美好畫面中。
亮馬河更「靚」了,但這還不是亮馬河最美的時刻。「如果你們晚上來,能看到亮馬河『亮』起來的模樣。步道、樹蔭、橋梁、親水平臺全部安裝了不同顏色的燈帶,到了晚上,兩岸照明景觀一齊點亮,璀璨燈光映照河面,夜景非常美,前來遊玩的市民絡繹不絕。」朝陽區水務局副局長彭慶彬告訴記者。
今年8月,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亮相,自香河園路起,經三裡屯、左家莊、麥子店街道及朝陽公園,終點至東四環北路。水岸全長5.57公裡,面積為80萬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積16萬平方米,綠化面積64萬平方米,通過實施水利水生態、景觀綠化和夜景照明建設等多項工程,使河流兩岸形成「建築-綠地-水」的無縫銜接。
風情水岸的誕生源自「河長制」的深化落實和創新的「共商、共治、共建、共管、共享、共贏」六共模式,朝陽區積極調動河道周邊的企業、居民等社會力量,形成多方參與機制。朝陽區水務局與屬地緊密配合,先後與沿線20餘家企業對接,充分考慮企業需求,共同研究、統一設計、不斷完善。「六共」理念得到了沿線企業的認可與支持,各方積極配合實施沿線空間騰退,將企業面向亮馬河一側的空間視線打開,讓商業環境與生態環境融為一體,形成了區域綜合體。
以水岸邊的藍色港灣商區為例,在保證停車需求的前提下,藍色港灣清退了河邊的一處大型停車場,改建成綠地、親水平臺和兒童樂園。如今,遊客能從藍港一路步行到河邊。不只如此,在藍港所在的麥子店街道,中日青年交流中心、燕莎中心等單位也主動配合騰退空間,助推岸線改造高效完成。利用「吹哨報到」機制,麥子店街道共疏解整治1家綜合性市場,騰退8處停車場,拆除違法建設2083平米,進一步加強了水汙染源頭防控,合理規劃岸線空間。同時,街道堅持「每周有巡河、每月有調度、問題有整改」。今年以來,兩級河長共巡河630餘次,累計解決問題98件。「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們一方面抓河道施工單位嚴格落實『四方責任』;另一方面抓河湖問題常態化檢查,共查處違法違規不文明行為等問題165件,基本實現兩岸周邊無垃圾渣土、無違法排汙、無新增違建、無水面漂浮物、無水體黑臭『五無』的目標。」麥子店街道辦主任於久翔告訴記者,在推動建成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過程中,街道致力於通過一條河的景觀提升,激活一個商圈,帶動一片街區,成為區域發展新的增長極。水岸建成後,藍色港灣商圈營商環境與消費體驗明顯改善,成為了匯聚都市水系與商業文化為一體的城市「新地標」。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不僅滿足了周邊居民康體健身、休閒觀光的需求,同時也吸引社會各界共同守護河湖環境。「曾獲得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銀獎的朝陽群眾小河長來了,開展了『河我一起,守護碧水——2020年淨灘行動』,我們還開展了『我眼中的風情水岸』攝影展,讓更多沿河企業和居民參與關注河湖環境保護,開展志願巡河。未來,我們將繼續立足基層實際,持續建設『幸福河湖』,讓市民更好地享受到水環境治理的成果,不斷增強大家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於久翔說。
「六共」的理念還體現在於久翔提到的小河長上。2017年,朝陽區水務局、朝陽團區委聯合啟動了「朝陽群眾小河長」志願項目,邀請孩子們擔任小河長。四年來,朝陽群眾小河長的志願站點從10家增長到了40家,小志願者也從百名增長至近2000名。僅今年,小河長的巡河裡程就達兩萬公裡,發現問題658件,均得到妥善處置。「我們希望通過小河長項目,以孩子的小手拉動家庭的大手,共同參與河湖治理。」彭慶彬表示。
更「靚」的亮馬河只是北京市眾多美麗河湖的一個縮影,其治理手段也是北京市河湖治理的一種體現。自2017年起,北京市已全面建立河(湖)長制,實現了河(湖)長制「有名」。在基層河長方面,目前北京共有鄉鎮級河長1095名,村級河長4042名,護河員6800餘人,每10km裡河段平均護河人員數為11人。此外,還有近80餘家社會團體和公益組織約2500餘人和近1700餘民間志願者參與巡河護河相關工作。全市各級河(湖)長累計巡河近60萬人次,發現和協調解決各類河湖環境問題近3.5萬個,有效加強了河湖治理管護。以改善河湖面貌和水生態環境為重點,北京市持續開展「清河行動」,打好「碧水保衛戰」,深入推進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範化,壓實各級河長、相關部門工作職責,以發揮河長制工作機製作用,促進河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讓每條河流都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晨)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