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滴蟲病是由鴿毛滴蟲引起的,主要發生於幼鴿的一種消化道原蟲病。
病原
鴿毛滴蟲為本病病原。 毛滴蟲寄生於上部消化道, 在口咽黏膜的分泌物中進行繁殖,以縱向二分裂無性繁殖方式增殖。蟲體呈圓形或梨形,有四條游離的鞭毛。肉鴿的口腔、咽、食道和嗉囊中經常有蟲體存在。成年鴿常常帶蟲而不表現症狀,因此常通過鴿乳哺餵幼鴿而直接傳遞。也可通過汙染的飼料和飲水而傳播。
臍部毛滴蟲,主要是附在鴿巢內的毛滴蟲通過尚未閉合的臍孔,進人到鴿的臍部而發病。毛滴蟲在成年鴿體內對其健康影響不大,有報導說80%的鴿感染有毛滴蟲。幼鴿最易感染髮病,尤其是1月齡以內的幼鴿,感染後死亡率可高達80%。在年齡較小,黏膜損傷,飼養管理不善和首次換羽時,常會誘發本病。
臨床症狀
症狀及剖檢證明毛滴蟲病的最早發病日齡為4~7日齡。病鴿出現流涎,涎水呈淺黃色黏液狀,咽頸部腫脹呈結節狀,下頜外側可見凸出,用手可摸到的黃豆大小的硬物。後期出現吞咽困難,食慾廢絕。呼吸困難,呼吸時發出「吐嚕吐嚕」的聲音,兩喙閉合不全。
剖檢可見病死鴿的口腔和食管黏膜表面附著有黃色斑塊或突起的乾酪樣滲出物或壞死組織。嗉囊黏膜粗糙不平,發生壞死、潰瘍。肝臟充血、腫脹,散見小米粒至黃豆大的黃白色圓球形病灶。氣囊也見炎症變化或壞死,腹腔內可見黃色膠凍狀滲出物。從症狀明顯到死亡3~5天。
診斷
據臨診所見鴿的口腔裡有大小不-、界限明顯的黃白色酪樣物時,可疑為鴿毛滴蟲病。確診需作病原檢查,方法是:從患鴿咽喉部挑取少量黏液或黃色斑點物,置於載玻片上,滴1~2滴生理鹽水,用牙籤輕輕調勻後,置於顯微鏡下檢查,若見有活動迅速、呈梨形或圓形的透明蟲體,即可確診。
此病應注意與鵝口瘡相鑑別。鵝口瘡病料在做塗片鏡時,可見念珠菌呈酵母狀及假絲菌,與毛滴蟲形態不同。
防治
可採取如下措施: 加強飼養管理,幼鴿與成年鴿分群飼養,以減少幼鴿感染的機會;發病後,應及時隔離病鴿及帶蟲鴿,對鴿舍等環境進行清掃消毒;全鴿場全面性用藥(包括產鴿)。可選用滅滴靈(甲硝唑) 0.02%飲水;滴蟲淨也有良效。還可用1 :1500的碘液或0.05%的結晶紫溶液,或0. 06%硫酸銅溶液飲水,連用1周,作預防和治療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