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當100個中國人中就有4位已經看過她導演的「印象」系列和「又見」系列的演出的時候,王潮歌是誰?
當實景演出和情境體驗劇已然成為過往,「只有」系列橫空出世的時候,戲劇幻城是什麼?
當「雲之上」、「雲之中」、「雲之下」三個劇場,以三種不同的表演形式同時並敘的時候,《只有峨眉山》是什麼?」
《只有峨眉山》是「戲劇幻城」的首部作品,之所以稱之為「城」,就意味著,演員表演的劇場不止一個,好多個劇場共同構成了「這座城」;也意味著,倘若你已走進「這座城」中,你就不再是一個看客,而是一個角色。
【雲之上】這個室內劇場,是你最先進入角色的地方
「由50萬片瓦組成的劇場,從設計形狀到設計裡面的空間布局,再把它建造出來,我們再把戲劇安進去,一年多時間。」——導演王潮歌
初來峨眉,還沒來得及被秀甲天下的峨眉山水所吸引,倒是先被《只有峨眉山》的「50萬片」瓦所震撼。
【雲之上】17740平方米的建築面積被50萬片瓦全部包裹,層層疊疊,打眼一看看不出什麼規則,卻又錯落有致,整齊地叫人頭皮發麻,可以說是強迫症的超級福音了。
白天,它們就像原本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勤勤懇懇的農民們,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淳樸厚道,但50萬的他們羅列起來,就變得特別有力量,是可以撼動人心的力量。夜晚,琉璃瓦片應時亮起時,幻境也隨之而來了,好似夢境的引路燈,跟著他走,就能經歷一場奇幻旅程。
借著峨眉山的雲海,有些時候,感覺白茫茫的霧氣也把這些黑灰色的瓦片纏繞了起來,讓人一時間分不清虛實,好像在夢境中,又好像大夢初醒。
設計這個建築的建築師叫王戈,王老師有些寡言,問他關於這個劇場的事情時,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這是我的本職工作。」語氣很平常,有些敦厚。
就像這個劇場雖然由一片片平常的瓦鋪成,但它最後也成了個幻境。劇場裡雖然講的都是普通人的故事,但他們的故事卻一點都不普通。
屋頂長在地面,雲海散在山腳,讓人沒來由地對生活產生肅穆的白天,讓人覺得整個建築其實是透明的夜晚,特別不普通的事情背後,有千千萬萬個普通人。
【空間一】懷著你的期待來,以最放鬆的姿態,演自己的人生
「第一次見這種四周都有屏幕的舞臺,替觀眾糾結他們看的時候到底要看哪一面。」——室內劇場素人演員
走進空間一,瞬間會被四周整個牆面的影像包圍起來,編導告訴我,可以坐在小凳子上看他們排練。
我在擺放整齊的幾排小板凳中,找了個無人的角落,卻意外地發現,「無處可躲」。我的周身,那四面環繞的鋪滿牆壁密不透風的立體影像,「逼迫」我融到這幕戲劇中。於是我就真的走進了戲中人的生活。哦,不對,那應該也是我的,和大家的生活。
我在這軟乎乎的小板凳上坐著,它的高度像極了小時候坐在爺爺家院子裡跟爺爺一起數星星的那個小板凳的高度,親切卻又疏遠。
戲中有24個張彩霞高低起伏的人生,戲中還有我這個無意冒犯卻又偏偏闖進去了的看客的人生。站在舞臺中央的那個人,好像是我吧?
當我下意識思索眼前的場景是否真實的時候,周身的四面牆又起了變化,當我想極力求索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的時候,編導突然喊了暫停。是啊,這還只是彩排。此時我發現,我竟忘記了拍照,忘記了記錄,卻只想知道接下來發生了什麼。
看過很多臺戲劇,但這一次,好像真的實現了「置身於」劇中,跟著舞臺上一束束光和周身意味深長的影像,把自己看破、揉碎,再重組,與舞臺中央的那個她一樣。
【空間二】把村子搬進了室內,把雲海也搬進了室內
「謝謝你來看我,我是你的故鄉。」——摘自空間二道具文案
這裡不像是室內,但它真的存在於50萬片瓦包裹著的劇場裡。走進去,甚至還能聞到泥土的清香,好像這裡剛剛才下了一場雨一樣。
相信你身邊一定有一個總勸你走出去看看世界的人,為什麼呢?因為不出去看看,不會知道跟你一樣生而為人的其他人,在創造著一個怎麼令人驚嘆的世界。
你以為俯瞰人間是要低頭的,但在這裡,我是仰著頭才「俯瞰」了人間。
倒掛的屋頂在上,雲層在下,我仰著頭,故鄉越過土牆在跟我對話,當他試圖用昏黃的馬燈照亮我的臉並且看透我的雙眼的時候,我已經到了他想讓我去的地方。
藏著情書並被埋在樹下的鐵盒子,退休在家每天樂呵呵打麻將的母親用過的麻將桌,已經補丁得看不清原樣的花襯衫,還有當年跟同桌借來的到現在也沒還回去的小橡皮......這些被我們遺忘在角落的塵封回憶,被《只有峨眉山》的工作人員一件件,一樁樁挖出來,擺在了土牆的後面,他們就那樣只跟我隔了一道牆,卻令我伸長了手臂也夠不到。
記憶的大門是需要用一些特殊的鑰匙才能被打開的,《只有峨眉山》的工作人員正在為你鑄造這把鑰匙。
【空間三】還為你把整座山搬來了這裡
「舞臺美術是戲劇和其他舞臺演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布景、燈光、化妝、服裝、效果、道具等。它們的綜合設計稱為舞臺設計。」——百度百科
通透,是我給《只有峨眉山》的第一個形容,它會使看過的人覺得通透,它的土牆是通透的,它的瓦片是通透的,它的山,也是通透的。
有時候會感嘆自己的見識短淺,應付不了藝術的千變萬化。空間三的主場景是一座座大山,如果我不說,你也不親自去看,誰也想不到那些大山的本質是什麼。
所謂藝術家,是基礎夯實也是別出心裁,山的脊背、褶皺、紋理......在這些藝術家的手下就這樣神奇地出現在眼前,配合燈光老師同樣精彩的設計,有時候它有山的硬朗,有時候又輕軟如薄紗,有時候它真的是山,有時候它不僅是山,虛實之間讓人有解開它的面目的衝動。
以這虛像一般的大山作為載體,一段屬於峨眉山挑山夫的故事從大山深處飄忽而至,在巨大的弧線形舞臺上,一個背夫、兩個背夫......那麼多個背夫拉成了一條獨特的線條,從山中而來,又從山中消失。
無論是氣勢恢宏的山脈還是細緻到肉眼難見的的肌理,無論是背夫的汗涔涔的脊背還是掛在脖子上的一條汗巾,每一處的精心設計都透露著舞美老師們的赤誠之心。
【空間四】這裡不僅僅有你認知中的雲海
「當霧氣繚繞瀰漫整個空間,我能看到那些雲彩在發光。」——空間四中一位普通的工作人員
空間四是真的很認真地給大家展示雲海之於峨眉山之於故土百姓的意義,這裡的雲彩有兩種,一種是「天井」一樣的劇場井口噴薄而出的霧氣,一種是被穿在舞蹈演員身上的發光雲彩。
雲怎麼能被穿在身上呢?在《只有峨眉山》的室內劇場空間四,就被實現了。不但把雲穿在了身上,還讓雲跟著演員們翩翩起舞,還讓雲跟我們一樣,表達著它想表達的情感。
在演員休息間隙,我想小心翼翼地輕輕觸碰一下穿在身上的雲彩,想看看他們是不是看上去的那麼神仙。但是我的手在離它們幾釐米的地方停了下來,我想,也許就留我自己任由想像得話,是不是更好一些。
它的柔軟,它的漂浮,它把我包圍起來的安全感,它在千變萬化的燈光中的如夢似幻。
說到這裡,會感慨科技對藝術的影響,但藝術不但能使雲彩變得具象,更能使科技變得有靈性。
【空間五 空間六】雲海有了,金頂怎麼會缺席呢?
「萬字符的是佛教的符號,它像一個風扇,一直在轉圈,這個形狀我認為是一種美好的寓意,代表著生生不息。」——導演王潮歌
周所周知,峨眉山是傳統的寺廟景區,受佛教的影響頗深。對佛教王潮歌導演有自己獨特卻治癒的理解:「我不認為佛教完全是一種宗教,它是中國人審美的體現。我不是一個教徒,我不是要信仰什麼。但是我覺得我們很希望被祝福。跟你離開家時你父母、你朋友要祝福你一樣,我希望被祝福。萬字符的是佛教的符號,它像一個風扇,一直在轉圈,這個形狀我認為是一種美好的寓意,代表著生生不息。我覺得從高空往下俯瞰這種符號是一種祝福,蒼天對我們的祝福,后土對我們的祝福,人間對我們的祝福。」
後兩個空間,跟「萬字符」這個聽起來很神秘的符號有關,至於到底是什麼樣子的,走進來是什麼感受,是《只有峨眉山》所有的工作人員給你們準備的驚喜。
希望我們足夠幸運,能一起在《只有峨眉山》感受情感往復,時空顛倒。
責任編輯:韓璐(EN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