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海底世界真是五彩斑斕,黑海龜、黑魔鬼魚都是極稀罕、極少見的。
黑魔鬼魚,又稱琵琶魚,新物種,也是極稀罕,琵琶魚是底棲性的魚類。
黑色魔鬼魚,喜歡砂礫的底質,琵琶魚會以各種小型魚類或幼魚為食物。
深海是地球最大可持續生態系統和最大生物圈,也是人類研究最少領域。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科學家們,在對海底山脈進行生物多樣性調查時,科學家發現了新奇的海底物種——琵琶魚。
在海面下1000米,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像鰩魚的「黑色魔鬼魚」——「琵琶魚」。
琵琶魚,學名又稱「電光魚」,是一種生活在海洋底部,形狀怪異的黑色魚。
琵琶魚,體長一般45釐米,最長可達2米,體色純黑,體表有白髮光斑點。
琵琶魚,身體扁平,頭很大,背和胸鰭發達,還有一條馬鞭一樣的長尾。
琵琶魚,尾根與魚身銜接處,長有一排鋒利的倒刺,刺尖可以產生毒液。
琵琶魚,從魚體的背面俯視,很像一把黑色琵琶,故把它稱為「琵琶魚」。
河豚魚,體形長圓,頭方扁,身體有美麗的斑點,眼睛內陷半露出眼球。
河豚魚,是暖水性海洋底棲魚類,分布北太平洋西部,在中國海區也有。
東方豚,懷孕期會回遊進長江、黃河中下遊一帶水域,而暗紋東方豚亦可進入江河或定居淡水湖中產卵、生仔。
東方豚,於每年清明節前後,從大海遊至長江中下遊,是大肚子「孕婦」。
此時,河豚魚味道極為鮮美、好吃,與鰣魚、刀魚並稱為「長江三鮮」。
一條藍色白斑的河豚魚被珊瑚卡住了,瞪著眼,不能動彈,看著好可憐呀!
藍色龍蝦,是美洲龍蝦的罕見基因變異現象,是產生某種過量的蛋白質。
這種蛋白質反應形成藍色化合物蝦青蛋白,從而使龍蝦外殼呈現亮藍色。
在200萬隻龍蝦中,才會出現一隻藍色龍蝦,是媲美活化石稀有海洋生物。
鮮亮藍色,讓藍色龍蝦更易被食肉動物發現並捕獵,大部龍蝦是褐綠色。
藍色龍蝦,是最罕見的已知龍蝦基因突變,又最為醒目,讓它們更易被漁民發現並捕獲,且市場價格極其昂貴。
沙蟲,也叫沙腸子,生活在沿海灘涂一帶沙泥底質的海域,漲潮時鑽出,退潮時潛伏在沙泥洞中,故名「沙蟲」。
沙蟲,以吞食沙粒為生,身體結構簡單,洗去腸內沙,整條蟲都可食用。
我在廣西北海市就生吃過沙蟲,口味極其鮮美,當然吃沙蟲是要勇氣的。
沙蟲,長筒形,像一根腸子,體長10-22cm,光裸無毛,體壁縱肌成束,與環肌交錯排列,形成方塊格子花紋。
沙蟲,生存環境在惡化,現只有廣西是光裸方格星蟲——沙蟲的主要產地。
北海,又是廣西沙蟲的唯一產地,廣泛分布於北海沿海沙質灘涂的之中。
北海,每當低潮區及潮下帶,可捕資源面積為15.3萬畝,且在逐漸減少……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