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人類建立第一座商用核電站已經過去了65年,但聞「核」色變依舊是多數人的反應。4月15日上午,國家環保科普基地公眾開放暨「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核安全宣傳活動、「國家安全宣傳教育月」活動在四川省輻射環境管理監測中心站舉辦。該活動由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四川省核安全管理局)主辦,旨在幫助公眾科學認知核技術。
來自四川農業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花土社區、湧泉學校的學生與居民受邀參觀了四川省輻射環境管理監測中心站。現場,工作人員結合實物、模型、展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觀眾普及了核能源、核輻射及核安全相關知識。
↑活動現場
吸菸也會產生輻射
據介紹,輻射是以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圍空間或者物質發射並在其中傳播能量的方式。廣義上,輻射可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兩大類。其中,電離輻射全稱致電離輻射,是通過與物質的相互作用能夠直接或間接地使物質的原子、分子電離的輻射。人們為之色變的核輻射就屬於電離輻射。
而紫外線、紅外線、雷射、微波等都屬於非電離輻射,這類輻射不能使物質原子或分子產生電離的輻射,具有低頻率和低能量的特徵。較常見的電磁輻射也屬於非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知識展示
我們日常食物和飲用水中都會有放射性物質,這是因為土壤中存在的天然放射性物質會經由食物鏈進入人體,不過,通過代謝平衡,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
記者還了解到,菸草這一常見的「健康殺手」中含有釙-210、鉛-210、鐳-226等放射性核素(主要是釙-210),吸菸也會對人產生輻射影響。釙產生α射線,特點是能量高但射程短,直接對吸菸者產生內照射,損害內臟器官的健康。
核電站周圍可放心居住
輻射劑量率低至0.01毫希/年
二樓展廳一面牆壁以柱狀圖的形式呈現出人們「生活中的輻射」,這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核電站周圍、胸肺透視一次、北京至歐洲乘飛機往返一次、土壤、水和食物、磚房、輻射高本底地區按照年累積輻射量從低到高依次排列,其中,核電站周圍的輻射量顯示僅為0.01毫希/年,而土壤則顯示為0.15毫希/年,磚房則達到0.75毫希/年。
↑生活中的輻射
四川省輻射環境管理監測中心站電離環境檢測室工程師毛萬衝告訴記者,這裡所說的核電站周圍是指核電站禁區外國家規定的可居住區,「一般來說,公眾區域都會在核電站方圓幾公裡至十幾公裡之外,具體情況還要結合當地的本底輻射量。」毛萬衝說。
毛萬衝說:「由於核電站本身就會做多層保護措施,實際上基本出了廠區輻射量就會降到較為正常的水平。」而從0.01毫希/年的輻射量就可以看到,在核電站周圍居住是安全的。
↑核電站模型
據了解,我國核技術利用單位對周圍環境公眾產生的照射計量嚴格按照《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中規定的公眾接受年平均有效劑量不超過1毫希限值。
紅星新聞實習記者 曾那迦
編輯 周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