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站輻射猛於虎?專家:可居住區實際輻射量比土壤還低

2020-12-05 紅星新聞

距離人類建立第一座商用核電站已經過去了65年,但聞「核」色變依舊是多數人的反應。4月15日上午,國家環保科普基地公眾開放暨「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核安全宣傳活動、「國家安全宣傳教育月」活動在四川省輻射環境管理監測中心站舉辦。該活動由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四川省核安全管理局)主辦,旨在幫助公眾科學認知核技術。

來自四川農業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花土社區、湧泉學校的學生與居民受邀參觀了四川省輻射環境管理監測中心站。現場,工作人員結合實物、模型、展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觀眾普及了核能源、核輻射及核安全相關知識。

↑活動現場

吸菸也會產生輻射

據介紹,輻射是以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圍空間或者物質發射並在其中傳播能量的方式。廣義上,輻射可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兩大類。其中,電離輻射全稱致電離輻射,是通過與物質的相互作用能夠直接或間接地使物質的原子、分子電離的輻射。人們為之色變的核輻射就屬於電離輻射。

而紫外線、紅外線、雷射、微波等都屬於非電離輻射,這類輻射不能使物質原子或分子產生電離的輻射,具有低頻率和低能量的特徵。較常見的電磁輻射也屬於非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知識展示

我們日常食物和飲用水中都會有放射性物質,這是因為土壤中存在的天然放射性物質會經由食物鏈進入人體,不過,通過代謝平衡,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

記者還了解到,菸草這一常見的「健康殺手」中含有釙-210、鉛-210、鐳-226等放射性核素(主要是釙-210),吸菸也會對人產生輻射影響。釙產生α射線,特點是能量高但射程短,直接對吸菸者產生內照射,損害內臟器官的健康。

核電站周圍可放心居住

輻射劑量率低至0.01毫希/年

二樓展廳一面牆壁以柱狀圖的形式呈現出人們「生活中的輻射」,這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核電站周圍、胸肺透視一次、北京至歐洲乘飛機往返一次、土壤、水和食物、磚房、輻射高本底地區按照年累積輻射量從低到高依次排列,其中,核電站周圍的輻射量顯示僅為0.01毫希/年,而土壤則顯示為0.15毫希/年,磚房則達到0.75毫希/年。

↑生活中的輻射

四川省輻射環境管理監測中心站電離環境檢測室工程師毛萬衝告訴記者,這裡所說的核電站周圍是指核電站禁區外國家規定的可居住區,「一般來說,公眾區域都會在核電站方圓幾公裡至十幾公裡之外,具體情況還要結合當地的本底輻射量。」毛萬衝說。

毛萬衝說:「由於核電站本身就會做多層保護措施,實際上基本出了廠區輻射量就會降到較為正常的水平。」而從0.01毫希/年的輻射量就可以看到,在核電站周圍居住是安全的。

↑核電站模型

據了解,我國核技術利用單位對周圍環境公眾產生的照射計量嚴格按照《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中規定的公眾接受年平均有效劑量不超過1毫希限值。

紅星新聞實習記者 曾那迦

編輯 周霖

相關焦點

  • "異想天開,當人類不慎跌入核電站燃料棒儲存池後,可以存活多久?"
    這個大水池,是核電站用來儲存使用過燃料棒的地方。如果有一個人異想天開在裡面遊泳,或者不慎跌落,那麼他的預期壽命會是多少呢?
  • 恆星「可居住區」重新劃分 地球位於邊緣
    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導,科研人員通過更新更精確的計算重新定義了恆星「可居住區」的邊界,並驚訝的發現地球恰好位於可居住區的邊界。可居住區,又稱為宜居帶,是指行星距離自身恆星不遠也不近,恰好適合生命存在。研究小組表示,這項研究將對搜尋外星生命的活動具有重大啟示意義。
  • 人類為什麼不在月球建核電站?NASA已有計劃,但代價令人擔憂
    將能源站遷移至外太空雖然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而且失敗率極高,但是依然有不少國家的科研人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據外媒SlashGear消息報導,美國宇航局為了更好開展太空領域探索工作,正在籌劃一個項目:考慮在月球和火星上建造核電站,生產電力,為月球永久性基地的建設添加源源不斷的能量。
  • 放射性鈽滲入土壤核危機加深 專家呼籲日本負起責任
    綜合外國媒體報導,東京電力公司28日首次宣布,從福島第一核電站5處土壤樣本中檢測出微量的放射性物質鈽。鈽是劇毒物質,該消息一經公布就引起大量關注,有關福島核危機將越來越嚴重的說法也甚囂塵上。中國日報網記者就此問題特採訪了日本問題專家。
  • 一起來解讀惠州核電站與石化區對買房大亞灣最新影響
    誤解一 石化工業嚴重汙染大亞灣環境    對於大亞灣石化工業,很多人都有誤解,認為石化區汙染很嚴重,有石化的地方就不可能是優質居住區。這一點很有必要解釋,從專業的角度來說,石化產業的汙染並沒有製造業,食品加工行業汙染嚴重。
  • 核電站,足夠安全嗎?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自強說,「作為一個人口眾多、能源和環境問題十分突出的國家,發展核能是解決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核工業界應在充分研究和吸取福島核電站事故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將核電站的安全提高到更高水平。」
  • 李滄建青島中央居住區 可吸納20萬外來居民
    本報訊昨天上午,在轟鳴的禮炮聲中,位於李滄區東部的「青島中央居住區」正式開工。市委副書記張若飛、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宗和、副市長羅永明、市政協副主席閔祥超出席開工奠基儀式。  據介紹,中央居住區(CentralLivingDistrict,縮寫CLD)是在城市總體規劃的引導下,由若干居住片區組成,可滿足城市主流人群集中居住、消費、娛樂、教育等需求,並具有城市一流生活素質、豐富人文內涵和良好生態環境的大型居住區域。
  • 福島第一核電站附近地下水持續測出低濃度放射性氚
    新華社東京11月17日電(記者華義)日本東京大學等機構最新發表的調查結果顯示,研究人員從福島第一核電站附近的地下水中持續檢測出了超出自然水平的放射性氚,但其濃度遠低於日本國家標準。日本專家認為應該對相關區域的陸地加強放射性監測。
  • 車諾比大火是否會燒化核電站「石棺」
    隨著時間的流逝,短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已衰變殆盡,而長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會滲透到土壤、地表水之中,並吸附濃集在植物體內。大火的焚燒使植被、地表水、土壤和物體表面殘留的放射性核素,發生大體積炭化、灰化和減容減量,造成放射性物質的二次彌散,導致輻射量高於背景值。
  • 核電站安全, 一個必須直面的問題(組圖)
    福島核電站目前已有4個機組先後發生了氫爆炸。氫爆炸本身危害並不大,但是造成的放射性物質洩漏事故卻引發全球性的擔憂與焦慮,藉助於現代媒體的快速傳播,核電站的安全問題正在以空前的形式凸顯在人們面前。  ●核洩漏雖然是一種極低概率的事件,但社會公眾和部隊官兵了解一些相關的防護知識還是非常必要。
  • 專家稱美在月球建立核電站不單純 可能有軍事目的
    美國白宮新聞處16日發布川普籤署的備忘錄,以國家戰略的形式要求美國政府組織科學研發,使美國有能力在太空中使用核能。這份被稱為「太空政策指令6號」的文件確立了多個具體目標,包括在2027年底前在月球表面建立核電站、使用核能技術探索火星等。  對此軍事和國際關係專家表示,美國到2027年在月球上建造核電站的雄心,可能有助於未來的軍事項目,表明美國尋求太空霸權,而不顧它可能給人們帶來的損害和危險。
  • 我國核電站運行對周圍環境影響可忽略不計
    7月11日,國家環境保護部核安全總工程師劉華在接受《中國核工業報》採訪時表示,「20多年來我國核電站的運行對周圍環境沒有造成任何影響。」這有力地回答了老百姓目前最關心的核電站運行後對周圍的環境輻射到底有多大,對周邊地區的人們的健康到底有沒有影響等問題。   我國核工業創建於上世紀50年代。
  • 核電站事故知識四問
    截至目前,受損福島第一核電站已有4個機組發生氫爆炸,個別機組反覆出現火情。那麼,核電站氫爆炸危險有多大?哪些放射性物質被洩漏?會不會威脅公眾健康?核電站發生事故時應該怎麼做?一、核電站氫爆炸危險有多大?新聞背景:據日本政府公布的消息,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2、3、4號機組均已發生爆炸,5、6號機組反應堆溫度15日一度小幅上升。
  • 科普|從核電站裡卸出的放射性核廢料,是如何進行核循環的?
    &nbsp&nbsp&nbsp&nbsp乏燃料中榨「鈾」&nbsp&nbsp&nbsp&nbsp根據放射性程度不同,核廢料可分為高水平放射性廢料和中、低水平放射性廢物。
  • 專家:核電站安全標準不是唯一考量 與效益間有平衡點
    中廣網北京3月13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3月11號當地時間14點46分,日本宮城縣發生世紀大地震,引發大規模海嘯並造成重大損失,甚至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爆炸造成核洩漏,中國之聲邀請到了核電安全專家鬱祖盛、中國之聲特約觀察員葉閃做客直播間,密切關注事態的進展。
  • 法國核電技術專家:廣東臺山核電站安全有保障
    中新網臺山9月12日電 (記者 鄭小紅)廣東臺山核電合營公司技術專家Olivier BARD(奧利弗·巴赫),針對近日來有香港等地民間團體和人士對廣東臺山核電站所採用EPR技術安全問題提出的質疑,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臺山核電站安全是有保障的。
  • 國標《建築及居住區數位化技術應用基礎數據元》正式發布
    中國網海峽7月13日訊(胡光華) 近日,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公告》(2020年第14號)文件,由智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編的國家標準《建築及居住區數位化技術應用基礎數據元》(以下簡稱《基礎數據元》國標)(GB/T 38840-2020)獲批正式發布,該標準由全國智能建築及居住區數位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上報及執行
  • 陳達院士:無需談核色變 低劑量輻射人體可承受
    低劑量輻射人體可承受「福島核電站發生的化學爆炸,而非核爆炸。」日本地震與海嘯導致的核輻射危機引起了全球的高度關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核技術系陳達教授昨天說,市民無需「談核色變」,低劑量的輻射人體可以承受。
  • 專家:中微子微粒將有助於遠程追蹤核電站的運行情況
    它有助於防止可被用來製造非法核武器的核燃料失竊。分析是遠程進行的,避免人們妨礙受到懷疑的核電站的運行。「中微子是試驗用粒子,在核反應中大量形成。為了確保阻止核反應堆中的中微子,需要厚度為一光年的『鉛牆』,因為它們可以輕易穿越核電站的保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