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導,科研人員通過更新更精確的計算重新定義了恆星「可居住區」的邊界,並驚訝的發現地球恰好位於可居住區的邊界。可居住區,又稱為宜居帶,是指行星距離自身恆星不遠也不近,恰好適合生命存在。研究小組表示,這項研究將對搜尋外星生命的活動具有重大啟示意義。
「這將對位於可居住區的系外行星的數量產生重大影響。」研究小組負責人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拉維·庫馬爾·考帕拉普(Ravi Kumar Kopparapu)這樣說道。利用最新的數據,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地球科學系的科研小組開發了一種最新模型,用於確定發現的系外行星是否位於恆星可居住區——在該地區行星能夠支持液態水的存在。
通過將最新模型與之前模型進行對比,研究小組發現可居住區與自身恆星的距離遠比之前預想的要更遠。這篇即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的研究結果是建立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地球科學系埃文·普(Evan Pugh)教授和詹姆士·卡斯廷(James Kasting)建立的模型上,從而提供了關於恆星的可居住區具體位置的精確計算。在這篇研究中,考帕拉普和研究生拉美西斯·拉米雷斯(Ramses Ramirez)利用了最新的溫室氣體吸收資料庫——以大氣分子吸收光譜數據集(HITRAN)和高溫氣體資料庫(HITEMP)。
最新的資料庫擁有關於水和二氧化碳更精確的信息,使得科研小組能夠基於20年前用於其它恆星的開創性模型建立新的數據估計。利用這些數據以及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的超級計算機,研究小組能夠計算出恆星附近的可居住區的位置。
在之前的模型裡,水和二氧化碳並沒有被充分吸收,因此位於可居住區的行星距離自身恆星都非常近。而最新的模型發現之前認為位於可居住區的系外行星其實並不位於這個地區。最新模型顯示地球恰好位於可居住區的邊緣,此外,該模型並沒有考慮雲層的反射,後者會反射來自太陽的輻射從而保證地球氣候的穩定性。
這項研究還能夠幫助科學家更好的進行現有的科研項目,例如,該模型可用於檢測美國宇航局克卜勒太空任務發現的行星是否位於可居住區。克卜勒太空任務已經發現了2000多個潛在恆星/行星系統,最新的模型將幫助發現最具潛力的行星。
這張圖片顯示了不同類型恆星附近的可居住區的距離,同時標出了很多已知的位於可居住區的系外行星。
新聞來源:鳳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