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可居住區」重新劃分 地球位於邊緣

2020-11-25 驅動之家

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導,科研人員通過更新更精確的計算重新定義了恆星「可居住區」的邊界,並驚訝的發現地球恰好位於可居住區的邊界。可居住區,又稱為宜居帶,是指行星距離自身恆星不遠也不近,恰好適合生命存在。研究小組表示,這項研究將對搜尋外星生命的活動具有重大啟示意義。

「這將對位於可居住區的系外行星的數量產生重大影響。」研究小組負責人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拉維·庫馬爾·考帕拉普(Ravi Kumar Kopparapu)這樣說道。利用最新的數據,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地球科學系的科研小組開發了一種最新模型,用於確定發現的系外行星是否位於恆星可居住區——在該地區行星能夠支持液態水的存在。

通過將最新模型與之前模型進行對比,研究小組發現可居住區與自身恆星的距離遠比之前預想的要更遠。這篇即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的研究結果是建立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地球科學系埃文·普(Evan Pugh)教授和詹姆士·卡斯廷(James Kasting)建立的模型上,從而提供了關於恆星的可居住區具體位置的精確計算。在這篇研究中,考帕拉普和研究生拉美西斯·拉米雷斯(Ramses Ramirez)利用了最新的溫室氣體吸收資料庫——以大氣分子吸收光譜數據集(HITRAN)和高溫氣體資料庫(HITEMP)。

最新的資料庫擁有關於水和二氧化碳更精確的信息,使得科研小組能夠基於20年前用於其它恆星的開創性模型建立新的數據估計。利用這些數據以及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的超級計算機,研究小組能夠計算出恆星附近的可居住區的位置。

在之前的模型裡,水和二氧化碳並沒有被充分吸收,因此位於可居住區的行星距離自身恆星都非常近。而最新的模型發現之前認為位於可居住區的系外行星其實並不位於這個地區。最新模型顯示地球恰好位於可居住區的邊緣,此外,該模型並沒有考慮雲層的反射,後者會反射來自太陽的輻射從而保證地球氣候的穩定性。

這項研究還能夠幫助科學家更好的進行現有的科研項目,例如,該模型可用於檢測美國宇航局克卜勒太空任務發現的行星是否位於可居住區。克卜勒太空任務已經發現了2000多個潛在恆星/行星系統,最新的模型將幫助發現最具潛力的行星。


這張圖片顯示了不同類型恆星附近的可居住區的距離,同時標出了很多已知的位於可居住區的系外行星。

新聞來源:鳳凰科技

相關焦點

  • 李滄建青島中央居住區 可吸納20萬外來居民
    本報訊昨天上午,在轟鳴的禮炮聲中,位於李滄區東部的「青島中央居住區」正式開工。市委副書記張若飛、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宗和、副市長羅永明、市政協副主席閔祥超出席開工奠基儀式。  據介紹,中央居住區(CentralLivingDistrict,縮寫CLD)是在城市總體規劃的引導下,由若干居住片區組成,可滿足城市主流人群集中居住、消費、娛樂、教育等需求,並具有城市一流生活素質、豐富人文內涵和良好生態環境的大型居住區域。
  • 科學家發現「超級地球」傾角消失可扼殺生命
    萊布尼茲天體物理學研究所科學家發現紅矮星可將「超級地球」的自轉軸傾角「抹平」,並扼殺可能存在的外星生命。
  • NASA 發現另一個地球:可居住
    北京時間2014年3月26日消息,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近日加州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ARC)的天文學家託馬斯·巴克萊(Thomas Barclay)利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收集的數據發現了一顆大小與地球幾乎一樣的可居住行星。
  • 太陽系位於銀河系的內側邊緣,為何只有它才適合居住?
    而銀河系就是我們老大的老大,它的直徑大概介於100,000光年到180,000光年之間,大約有1500-4000億顆恆星,很有可能存在1000億顆星系,如此說來,我們太陽系也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一顆而已。
  • 銀河系有上千億恆星,太陽帶著地球轉,為什麼還沒撞上別的恆星?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銀河系中恆星數量的下限是1000億,上限大約高達4000億,當然這只是恆星的數量,每個恆星系又有數量不等的行星,而且還有多如牛毛的小行星,瞬間銀河系中的天體數量就從千億級開始了指數級增長,太陽帶著地球在銀河系中穿行,實在是太危險了,啥時候迎面就飛來一顆恆星,整個太陽系就完蛋了......?
  • 奇趣:明日凌晨可夜觀天象之「月亮吞食恆星」
    【環球網科技 記者 林迪】據天文專家介紹稱,明天(10月10日)凌晨,天宇將發生月亮遮掩恆星「畢宿五」的奇趣天象。如果天色晴好,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可目睹到月亮慢慢「吞食」畢宿五的全過程。藉助雙筒望遠鏡觀察,效果會更理想。
  • 最像地球的行星被發現——距地球100光年
    迄今為止,TOI 700 d是在恆星的宜居帶中發現的僅有少數幾個地球大小的行星之一。其他還包括TRAPPIST-1系統中的幾顆行星以及NASA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的其他行星。「 TESS的設計和發射是專門為尋找繞附近恆星運行的地球大小的行星而設計的,」位於華盛頓的NASA總部天體物理學部門主管Paul Hertz說。
  • 比鄰星是距地球最近的恆星,有行星位於它的宜居帶之上嗎?有
    作為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命,人類的優越感由來已久,可隨著人類對於宇宙認知的加深,傲慢便隨之蕩然無存。在我們心中獨一無二的地球,在宇宙中不過是一粒塵埃,而我們視若神明的太陽只是宇宙中不可計數的恆星之中的一員,而且還是一顆不算太大的黃矮星。
  • 腦洞事件:地球位於宇宙哪個位置呢?
    那如果我們向宇宙外發快遞是不是這樣的呢,我們的發件地址上就會寫上,XX宇宙的處女座超星系團本星系群銀河系獵戶臂中的太陽系地球上的中國XXX,這麼長一串是不是很無語呢。我們太陽系是由太陽和太陽的引力所束縛的各種天體組成,有地球、水星、金星、火星、土星、木星、海王星、天王星,以及各種矮行星和小行星等等組成,然而無論怎樣,若以海王星軌道劃線,那太陽系直徑怎樣都不足1光年。
  • NASA發現超級地球 超級地球在哪裡?
    8 月 2 日消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美國當地時間 7 月 31 日發布消息稱,他們通過一顆過境系外行星測量衛星(TESS)發現距地球 31 光年的行星GJ 357d圍繞著一顆恆星運行,這顆行星位於恆星的可居住區,這顆行星的大小可能是地球的兩倍
  • NASA的行星搜尋衛星發現了另一個與地球大小相似、可宜居的行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系外行星調查衛星的太空望遠鏡(TESS)發現了另一顆地球大小的、可能適合居住的行星。該行星圍繞著一顆恆星運行,其距離範圍在條件允許液態水存在於行星表面。根據位於帕薩迪納的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一份聲明,科學家利用美國宇航局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確認了這一發現,稱為TOI 700 d。
  • 宇宙中找不到其他生命的蹤跡,為什麼地球是唯一的生命星球?
    宇宙中有無數的行星,數量要比比恆星更龐大。科學家們認為在可觀測宇宙,有超過900萬顆恆星,而這僅是我們可以看到的部分。當然許多科學家確實懷疑還有其他生命星球,而且僅銀河系就可能不止一個,但照目前的情況,我們還沒有研究過其1%。可無論你怎麼看,地球都是我們所知道的唯一支持生命的行星。但這是為什麼呢?
  • 可容納45億個太陽的恆星-盾牌座UY
    太陽是位於太陽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等離子體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太陽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10)千米,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30萬倍其質量大約是2×10千克(地球的330000倍)。太陽是一個巨大而熾熱的氣體星球。知道了日地距離,再太陽從地球上測得太陽圓面的視角直徑,從簡單的三角關係就可以求出太陽的半徑為69.6萬千米,是地球半徑的109倍。
  • 太陽系位於銀河系邊緣,繞著銀心運動,公轉一次需要多久?
    地球是人類生存的家園,而太陽系則是地球賴以生存的家園。當我們走出地球,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整個太陽系,而太陽系的中心是恆星太陽系,八大行星自轉的同時也在圍繞太陽公轉。最初的時候,我們認為太陽是不動的,整個太陽系也是不動的,可是後來我們觀測到了太陽系之外的銀河系之後,這個認知就改變了。
  • 銀河系中心的恆星為什麼都擠在一起?會有什麼後果?
    我們知道,宇宙非常廣袤,人類僅僅是生存在一個毫不起眼的地球上,而地球在銀河系就像一顆塵埃,更遑論人類。但是當我們望向一顆星系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星辰匯聚在一起,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有時候我們可能會納悶,那麼多星星擠在一起,它們不會撞到嗎?實際上,這是一個幼稚的想法!
  • 銀河系中心的恆星為什麼都擠在一起?會有什麼後果?
    我們知道,宇宙非常廣袤,人類僅僅是生存在一個毫不起眼的地球上,而地球在銀河系就像一顆塵埃,更遑論人類。但是當我們望向一顆星系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星辰匯聚在一起,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有時候我們可能會納悶,那麼多星星擠在一起,它們不會撞到嗎?實際上,這是一個幼稚的想法!
  • 科學家:太陽要遠比大多數恆星平靜
    地球上的生命是宇宙中唯一的東西嗎?事實上,應該是不可能的。科學家估計銀河系中有2000多億顆恆星,其中楊星是一顆常見的黃矮星。包括人類在內的數以百萬計的物種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離太陽很遠的第四大行星。事實上,目前人類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與地球幾乎沒有相似的環境,儘管許多處於可居住區的行星並非生命誕生所必需。因為我們人類的觀測宇宙的歷史很短,我們無法知道我們的太陽正進入和太陽一個平靜的時期,而太陽本身也是平靜的。
  • 假如地球在恆星密集的星系中心,是不是就沒有黑夜了?
    這應該是很多人的夢想,地球不再有夜晚,無論白天黑夜都有瀰漫在天空中柔和的星光,永恆的照耀著大地,假如地球位於銀心恆星高密度核球附近的話,有沒有這個可能?銀河系核球的密度有多高?到了1918年沙普利經過多年觀測確認了太陽系位於銀河系邊緣。1926年瑞典天文學家貝蒂爾·林德布拉德分析出銀河系也在自轉。
  • 地球的歷史年代劃分方法
    這樣,要認識地球形成和早期的演變歷史,當然離不開探索整個太陽系的起源,而太陽系是眾多恆星中的一員,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恆星演變的一般規律推測太陽系以至地球的起源了。根據恆星演化一般規律,可推測大約在距今50~60億年以前,一團星雲開始集中,在引力收縮的過程中,這團星雲的大部分物質進入中心,形成原始太陽,開始有了形體,並開始發光。之後,由內部核反應產生的巨大能量,使它每時每刻都在放射光和熱。 地球最早可能是由大大小小的星雲團集聚而成的,一般認為在距今47億年前它已經增長到現代地球質量相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