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布尼茲天體物理學研究所科學家發現紅矮星可將「超級地球」的自轉軸傾角「抹平」,並扼殺可能存在的外星生命。
據報導,地球上的四季變更是由繞太陽公轉時自轉軸的輕微傾斜所引發。據位於德國波茨坦的萊布尼茲天體物理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勒內·海勒(René Heller)認為:天體生物學家在對外星生命可能性進行分析時應該重視行星自轉軸這個變量所起的的作用。
恆星引力是行星自轉軸傾角的影響因素之一
季節和自轉軸傾角是系外行星可居住區的重要因素,但卻基本被忽視。對此,海勒和他的同事在最近發表的論文中研究了恆星與行星之間的引力作用最終是如何「抹平」行星自轉軸傾角。
這項研究發現對外星生命的可居住區研究並不是個好消息,且目前對可居住區判定的最大影響因素是是否具有適宜的溫度使水保持液態。
根據計算機模擬結果,在紅矮星周圍的類地行星,其自轉軸的傾角將很快被「抹平」。短時間內傾角的消失意味著生命沒有機會在失去溫度調節的行星上存活下來。一個典型的例子便是Gliese 581d系外行星,它曾被認為是最適合生命生存的行星之一。
保持較長時間內自轉軸傾角的適宜和穩定是行星演化出生命的重要條件
另一方面,系外類地行星如果圍繞類似太陽的恆星公轉,情況就會好很多。這些世界應該不會看到它們的自轉軸被「抹平」到危險的程度,至少在經歷數十億年後生命出現並演化成高級文明。
這個情況的例子是美國宇航局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的克卜勒22b,是第一個被發現與地球大小接近的、可居住區內的行星。我們地球自轉軸的傾角目前約為23.5度,在漫長的地質變遷過程中其可能會發生變化。
行星的黃赤交角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太陽系早期的歷史因素,受到恆星引力影響的其他行星的軌道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