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我們知道,宇宙非常廣袤,人類僅僅是生存在一個毫不起眼的地球上,而地球在銀河系就像一顆塵埃,更遑論人類。但是當我們望向一顆星系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星辰匯聚在一起,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有時候我們可能會納悶,那麼多星星擠在一起,它們不會撞到嗎?實際上,這是一個幼稚的想法!
雖然這些星球很大,但是宇宙更大。因此在我們看來,它們之間的距離雖然近,但是其實極其遙遠。不過一項研表明,在我們銀河系的中心,恆星們總是彼此靠近,當然,這個距離是相對於它們來說,也就是所謂的宇宙尺度。
我們知道銀河系的中心是銀河系的一個凸起,為什麼凸起呢?因為這是一個由恆星、塵埃和氣體組成的密集區域。在這個橫跨數千光年的巨大結構中,估計有100億顆恆星,其中大部分是古老的紅巨星。這種恐怖的密度讓科學家大吃一驚,在如此密集的地方是否會存在宜居行星呢?
從本質上講,這幾乎不可能。科學家戲稱:銀河系中心就像市中心,建築物靠的很近!但是恆星不比建築物,緊密排列在一起的恆星更容易與其他恆星發生近距離接觸,這對任何圍繞它們運行的行星都是災難性的。根據哥倫比亞大學酷世界實驗室的一項最新研究,在10億年的時間裡,這個凸起的大部分恆星將經歷數十次近距離的遭遇,這可能對這個區域的長期宜居性產生重大影響。
簡單地說,恆星的近距離相遇在我們的星系中比較常見,大約每50000年發生一次。當星系盤中的恆星圍繞銀河系中心運行時,它們的引力和各自的路徑偶爾會使它們彼此靠近。我們的太陽系上一次經歷近距離的恆星相遇大約是在7萬年前。
太陽系近距離接觸恆星的影響
當時那個被稱為斯科爾斯之星(WISE0720-0846)的雙星系統距離太陽大約52000個天文單位(大約0.82光年),當時的近距離接觸擾亂了奧爾特雲以及太陽系中彗星和小行星的軌道。這不是斯科爾斯的恆星第一次接近太陽系,大約8萬年前,它在離太陽約66000-70000天文單位的範圍內通過。
在很大程度上,這些碰撞導致了長周期彗星和小行星被踢出奧爾特雲層,其中一些與地球相撞並導致了滅絕級事件。然而,如果是恆星相撞會更可怕,並對行星系統產生有害影響,包括行星有可能被剝離出恆星,或使其軌道極度不穩定。
總的來說,恆星的近距離相遇會對行星產生危險的後果,但確切的結果取決於很多因素,比如所涉及的兩顆恆星的質量比、它們移動的速度、接近的角度,當然還有相遇的距離。但總的來說,這些近距離接觸可能會將行星從它們的主星上撕下,或者破壞它們的軌道,使它們在飛行多年後被拋出星系。根據最常見的標準,這兩種情況都會使一顆行星無法居住。
在去年的一項研究中,一個瑞典天文學家小組發現,在開放星團中的類太陽恆星有25%的機率在近距離飛行中失去其外行星。去年公布的兩項類似研究發現,其中密集星團中14%的行星在形成後的1000萬年內將從其恆星系統中消失。
銀河系中心的未來
很顯然,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在銀河系的凸起中會發生什麼,那裡的恆星密度遠高於銀河系的圓盤。為了計算在凸出部分發生近距離碰撞的速率,科學家模擬了居住在那裡的數百萬顆恆星的軌道。然後,他們利用每顆恆星位置的解析密度分布來估計發生的飛越次數。
結果,科學家發現,每十億年,80%的凸出恆星會到達在另一顆恆星1000天文單位範圍以內。其中一半的恆星在同一時間段內有幾十次這樣的遭遇。除了恆星近距離相撞的風險增加外,位於銀河系凸起中恆星周圍的行星也面臨著更大的風險。當密集星團中的恆星經歷引力坍縮並在超新星中爆炸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這導致附近的恆星系統(及其行星)受到伽馬射線暴(GRB)的撞擊,並釋放出重元素(和放射性元素),最終導致這些行星完全失去了宜居的資格。
你知道嗎?在過去的1100萬年中,發生在近地空間的超新星與地球上突然出現的全球變暖、臭氧層的損耗以及地球表面因此暴露在有害的太陽和宇宙輻射水平下有關。因此對於聚集在一起較近的恆星來說,超新星會產生更大的影響,因為它們彼此會發生得越來越頻繁,越來越近。
所以即使銀河系中心的星系有「可居住區」,而且就位於星系凸起和旋臂之間。由於近距離接觸和輻射的風險增加,它們存在宜居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由於恆星形成的速率更高,銀河系旋臂造成了更高的風險,使得這一猜測更加渺茫。
不過這項研究對我們仍然意義重大,通過知道生命最有可能在「星系可居住區」(GHZ)內產生和進化,科學家們可以縮小他們的搜索範圍,增加發現生命的機率。或許這也可以間接提醒我們,我們地球人非常幸運,在一個好的恆星附近長大,生命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