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縣:郡縣制的活化石

2020-11-21 菲小丫

息縣位於中原腹地南側,千裡淮河上遊,隸屬信陽市,有「不息之壤」之稱。

息縣氣候溼潤、風景秀麗,淮河過境75.4公裡,河之南蔥翠秀麗,河之北坦蕩寬廣,自古以來土沃田良、物產豐饒。

息縣有三千多年的建縣歷史。

公元前1046年始封息侯國,公元前682年在華夏大地上首次設縣,古今相延不易「息」名、不改縣治,堪稱「郡縣制」的活化石,被譽為「中華第一縣」。

境內有息國故城、賴國故城、秦樓等遺址,息氏、賴氏、白氏均發源於此。歷史名人有「三年不語」的息夫人、「馬革裹屍」的伏波將軍馬援、清廉剛直的明代尚書李若星等。

公元前682年,楚滅息國置縣,從此以後,息縣從未更改過縣名。

走在息縣的街頭,熙熙攘攘中聽到一位大姐在哼唱:「有錢難買息縣坡,一半米飯一半饃。」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也造就了獨特的飲食習慣,各色米飯和饃饃在此交匯。

息縣油酥火燒又名"油酥饃",系風味小吃中的佳品。息縣油酥火燒以麵粉為主料,摻和生豬油、香油、蔥花、食鹽等佐料,於鐵鏊烙制加火燒而成。其製作工藝獨特,操作方法古老,風味別具一格。

息縣油酥火燒,相傳始於明代,距今已四百餘年。

息縣曹黃林鄉、八裡岔鄉以獨特的地質和典型的氣候環境生產出的"小香瓜"堪稱豫東南一絕,果品具有"香氣濃鬱、甜而不膩、鬆脆可口"的特點,深得大眾喜愛。

走在息縣街頭,依然可以看到息夫人的雕像,一代美女冠絕古今。

相關焦點

  • 福建以吃聞名的縣,有著「中華餐飲活化石」的美稱,就在三明市內
    今天我將向您介紹福建的一個縣城,人民之間一直有一種說法,那就是「民以食為天」,我今天想向您介紹的縣城也與飲食有關,同時它在全國各地以飲食著稱,該縣已經開設了許多分支機構或小吃店,因此人口約260000的縣已擁有自己的機場,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會在看禮物時猜到這是哪裡,是的,這是三明市的沙縣。
  • 福建邊防放生「生物活化石」中華鱟
    福建邊防放生「生物活化石」中華鱟     4月13日,福建霞浦縣鹽田鄉滸嶼澳村漁民江某在海上生產作業時
  • 南通連興港船民捕獲"神獸" 系"活化石"中華鱟
    啟東連興港船民捕獲「神獸」竟是有「活化石」之稱的中華鱟晚報訊9月14日一早,啟東市連興港邊防派出所的民警就接到轄區漁民打來的電話,對方稱在海裡捕獲一隻看起來樣子十分奇特的「神獸」。在民警準備進一步了解情況時,一名圍觀市民經過手機搜索後,提供了線索:這個「奇特烏龜」可能是中華鱟。民警在諮詢專家後確認,這的確是一隻中華鱟,近幾年在南通海域偶有捕獲,但為數不多。隨後,民警將其帶回派出所,並將其妥善放生。當地漁民推測,之所以捕獲這隻中華鱟,可能與最近的颱風有關。據了解,中國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種之一,被稱為「活化石」。
  • 萬裡長江第一縣——江安
    萬裡長江第一縣—江安,地處宜、自、瀘三市之交,是宜賓東向開放橋頭堡、四川南向開放重要門戶,幅員面積948平方公裡、轄14鎮、總人口60萬人。
  • 「中華蟋蟀第一縣」為啥是山東省寧津縣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寧津挖掘蟋蟀文化,出版了蟋蟀志,發展為蟋蟀罐生產基地縣,建起蟋蟀文化博物館,連年舉辦蟋蟀文化節、博覽會,遂有了「中華蟋蟀第一縣」之稱。好水土養出好「秋蟲」  蟋蟀主題的盛會,自然要在秋天舉辦。
  • 北海查獲千隻來路不明的「中華鱟」,竟系生物活化石!
    大北說,近日廣西北海市邊防支隊西場邊防派出所查獲1000餘只「無主」中華鱟,其後將它們放歸大海。7月20日17時許,西場邊防民警在北海西場官井碼頭巡邏時,發現一艘鐵皮漁船的甲板上堆滿了網兜,內有很多水生動物。
  • 同樣是搞郡縣制,為何秦始皇搞亡國了,劉邦搞卻落地生根了?
    秦朝之亡有很多的原因,漢朝之興同樣有多種因素,但是我們今天僅僅從郡縣制實施的角度來分析一下,二者興與亡之間的異同!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郡縣制的實施便會遭遇到來自多個層面的阻力。而漢朝則不同,有了秦朝的前車之鑑,在各種經驗的指導之下,便能夠有效的規避風險! 所以,我們首先要明白,秦朝與漢朝雖然都是以郡縣制為主要的行政統治手段,但是二者在經驗層面卻存在著天壤之別,接下來我們就在後續文中逐一進行分析!
  • 中國最早的縣,在哪個國家產生的?什麼時候開始大規模推廣?
    中國第一個縣——權縣楚武王熊通是一位極具野心的主兒,上位三年後就率兵攻打周王室,失利後,轉而攻打江漢平原西部的權國。權國面積不大,但實力不容小覷,從熊通的父親開始,楚國就有了滅掉權國的想法和行動,連續多次戰爭失敗後,終於在公元前704年,楚武王發動大軍滅了權國。
  • 山西人口第一大縣:GDP突破160億元,未來有望撤縣設市!
    山西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春秋時期屬晉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今山西境內設有70餘縣,漢以後逐漸以大同、平陽、太原等地為州治,明清時期逐漸形成如今省域版圖。截止目前,山西幅員面積15.67萬平方千米。境內共下轄有11個省轄市共117個區縣,其中省會為太原。說起山西,作為「晉商」的發源地,且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可以說是非常富裕的。
  • 五種被稱為「活化石」的動物,最後一種見證了恐龍的興起和滅絕
    在自然界中有一些動物會被人們稱之為「活化石」,這些動物都是在地球生生活了最少活了百萬年的存在,其中的一些佼佼者甚至見證的恐龍的興起以及滅絕,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五種生活在地球上的「活化石」,看看它們究竟有什麼特點。
  • 保護古老活化石「斷板龜」,綠會收到河南羅山志願者中華保護地建設申請
    它是一種古老的生物,被人們譽為「活化石」,也是河南省重點野生保護動物。(圖片來自網絡)斷板龜,別名攝龜、黃緣閉殼龜、黃緣盒龜、克蛇龜、夾板龜,龜科閉殼龜屬。因脊稜黃褐色,腹甲棕黑色,唯背甲外側緣與緣盾的腹面,腹甲的外緣均為鮮米黃色,而得名。棲息於在海拔50—400米的山谷河流中。
  • 山西有一個「天下第一縣」,山水相融古寺林立,就在運城市內
    眾所周知,我國幅員遼闊,境內領土縣數也非常大,這些縣也有「比較現象」,例如婺源縣,也是逐漸有了「攀比的現象」,就比如說是婺源縣,就有著「中國最美鄉村」的稱號,而紅安縣則是「中國第一將軍縣」我們熟悉的稻城縣也是有著「藍色星球上最後一片淨土」的稱號,這些縣不僅擁有自己的獨特性,而且還有許有人不知道我們的國家還有一個
  • 中華水韭
    2014年8月31日,寧波著名植物研究專家、寧波市藥檢所主任中藥師林海倫首次在鄞州區龍觀鄉發現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3億年的「活化石」、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中華水韭。這是繼南方紅豆杉後,我市發現的第二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 被搬上餐桌的活化石,珍貴程度堪比熊貓,如今被列為二級保護動物
    說到活化石,大家第一時間能聯想到的一定是熊貓了。由於數量稀少長得又萌,出現的時間可追溯到幾百萬年前,因此也被稱作活化石。不過很多朋友一定不知道,我國沿海地帶也有如此珍惜的動物,繁殖期長達13年,雖然可以產下幾萬顆卵,但是成活率卻不到萬分之一。
  • 「華人老家」洪洞怎麼讀,這座山西第一縣的槐樹根究竟有多深?
    洪洞,地處山西省南部、臨汾盆地北端,人口78萬,是山西人口第一大縣。如果沒有聽過蘇三的唱腔,「洪洞」兩個字估計會讀錯的,洪洞讀(tóng)。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因為此地靠近汾河,形容波濤澎湃。又據《舊唐書·地理志》,取義縣北之洪洞嶺。又據《山西通志》:「縣北五裡有洪崖古洞,縣以洞名。」西周時洪洞為楊侯國,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洪洞為楊縣。
  • 黃驊漁民誤捕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華鱟
    當地漁業部門表示,會和漁民一起幫助中華鱟回歸大海   本報訊(陸旭東張國賓劉傑)日前,黃驊南排河漁民在海上生產作業時,誤捕到一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華鱟,當地漁業部門表示,會和漁民一起幫助中華鱟回歸大海。    南排海漁民李春營介紹,15日,他與其他船員一同駕船前往渤海捕撈,出海第一耙子就拉上來一個生物。
  • 四川的這座縣,是詩人陳子昂的故鄉,擁有中華侏羅紀公園
    四川盆地的腹心,長江支流FU河畔,有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的縣,今天介紹的是射洪縣。全縣人口約100萬,名字的由來其實是「美麗的錯誤」,縣內有射江,古時候「江」與「洪」同音,故人將「射江」錯誤地認為是「射洪」,所以射洪就延續沿用至今。
  • 河南中部一縣,被評為"千年古縣",綜合實力排名全省第六
    在河南省中部的許昌市境內,有這樣一個特別的城市:其不僅是河南13個"千年古縣"之一,還是"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在文化底蘊和經濟實力方面,都排在河南省前列。秦統一六國後,開始推行郡縣制,始置長社為縣,屬潁川郡。東漢末年,著名的鎮壓黃巾起義之戰——長社之戰,便是發生於此。
  • 木材科普:森林裡的「活化石」——「北美鵝掌楸」
    森林裡的「活化石」為什麼叫做「活化石」呢?那是因為鵝掌楸為古老的遺植物,在日本、格陵蘭、義大利和法國的白紀地層中均發現化石,而到第四紀冰期時,大部分鵝掌楸滅絕,目前僅存的只有中華鵝掌楸、北美鵝掌楸兩種。我國境內中華鵝掌楸比較稀少,已經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樹種。
  • 廈門篔簹湖水質改善 中華鱟在此繁衍
    (楊先生供圖)­  中華鱟堪稱「活化石」­  鱟是一種古老的生物,早在4億多年前的奧陶紀就生活在地球上,比恐龍更早。鱟至今仍保持遠古時代的形態,因此有「活化石」之稱。­  鱟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全身都是寶,它的肉、殼、尾皆可入藥。鱟的血液含有銅離子,所以顯示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