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活化石,大家第一時間能聯想到的一定是熊貓了。由於數量稀少長得又萌,出現的時間可追溯到幾百萬年前,因此也被稱作活化石。不過很多朋友一定不知道,我國沿海地帶也有如此珍惜的動物,繁殖期長達13年,雖然可以產下幾萬顆卵,但是成活率卻不到萬分之一。最重要的是,它的祖先起源於泥盆紀時期,那時候恐龍還沒出現。這種神奇的生物如今在我國的廣東、海南、福建沿海都有出現,那就是——中華鱟。
很多內陸的小夥伴表示沒聽過,也沒看到過這種生物,但是對於沿海長大的人來說卻相當熟悉。沿海人靠捕撈為生,每次出海歸來總是能帶回來各種各樣的海鮮。鱟雖然不是每回都能撈到,但是也很常見,漁民們研究了各種關於它的吃法,一時間吃鱟成了當地人趨之若鶩的事情。
跟常見的海洋生物比起來,鱟的長相似乎有些醜陋。它有著堅硬的墨綠色外殼,細長的尾巴,遠遠望去仿佛一個墨綠色的頭盔。在它的腹部並排著兩側緣棘,同時還有四個眼睛,一對長在頭胸前,一對長在兩側,看起來很兇悍。但就是這樣一個外表威風凜凜,被稱為活化石的生物,在過去的很多年時間裡,經常被端上餐桌。
人們在捕撈到這種生物以後都會將它倒掛起來,用刀子沿著腹部切開,取出肚子裡的米珠。之後再用利器將殼內的鱟肉一點點刮下來。值得一提的是,別看它身材龐大,但肉卻很少,正因為如此,即便是在海鮮遍布的沿海,鱟肉也變得十分珍貴。價高的時候一斤可以賣到上百元。
鱟還有一個特點,人們在宰殺的過程中也發現了,它的血液是藍色的。這個特質也正是它的價值所在。這種淡藍色的血液經過加工以後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可以被製作成 藍血蛋白,用於醫療行業。科研行業的操作方式是,將捕撈到的鱟抽取部分血液,再放生到 海裡。但這樣的做法並不能確保鱟的存活率,為了保護這種珍稀動物,在人造白蛋白出來以後,鱟就免於被取血了。
雖避免了被用於科學行業,但在 沒有成為保護動物之前,鱟還是無法避免成為餐桌美食的命運。就在近幾年,仍舊有人出售販賣鱟肉。而人們在買到以後 ,或爆炒,或做湯,在享受著美味的同時,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種生物正在逐漸減少,或將消失。
隨著漁業的發展,過度捕撈的現象變得越發嚴重。十幾年前人們一年還能見到十幾回中華鱟,如今一年卻見不上幾次了。最明顯的變化在於,以前人們捕撈回來的鱟一隻可達幾十斤,如今帶回來的往往都是未成年的小鱟,一隻不過幾斤重。另外,如今中華鱟已經被列入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行列,凡是私自捕撈售賣者,也將受到漁業部門拘留和罰款的處罰。建議漁民們在出海的時候,若遇到中華鱟就地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