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地處山西省南部、臨汾盆地北端,人口78萬,是山西人口第一大縣。
如果沒有聽過蘇三的唱腔,「洪洞」兩個字估計會讀錯的,洪洞讀(tóng)。洪是大水,洞是疾流,因為此地靠近汾河,形容波濤澎湃。又據《舊唐書·地理志》,取義縣北之洪洞嶺。又據《山西通志》:「縣北五裡有洪崖古洞,縣以洞名。」
西周時洪洞為楊侯國,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洪洞為楊縣。隋義寧二年,改楊縣為洪洞,沿傳至今。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洪洞縣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境內有250多處人文名勝及自然景觀,《中國歷代名人詞典》所列的26位遠古人物中,有一半之多在洪洞都能找到其活動遺蹟。
任何一名中國人都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山西洪洞大槐樹人,這是口口相傳的故鄉。洪洞大槐樹上個什麼樣的樹?我們的祖先又是什麼時代千裡迢迢地從山西遷居到現在的家鄉?
公元1373—1417年的50多年,也就是明朝洪武,永樂年間,政府屢遷山西之民,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有組織有計劃的大移民。
走近大槐樹,西魏遺少仿佛聽到了祖先的心跳,先祖兄弟姐妹數人從大槐樹下開始骨肉分離,背井離鄉,灑淚而別。現在最早的大槐樹已經沒有了,在原址上立了碑亭,圍壁上記載移民遷徙的石碑上,字跡已經模糊無法辨認,歷經煙火燻烤已是失去了原來的形狀和顏色。
其實,真正的祖源在哪裡已無從查考,許多人都是把大槐樹當成一種象徵,而大槐樹的一草一木都具有了莊嚴肅穆悲壯的意義。「山西有個大槐樹,把天磨得咯吱吱,西安有個鐘鼓樓,半截插到天裡頭」十分誇張地形容了大槐樹的高大。
洪洞大槐樹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聖地,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最大的民間祭祖聖地,被譽為「根祖聖地」、「天下故鄉、華人老家」。
每年這棵大樹下都舉辦大槐樹文化節、三月三走親習俗、廣勝寺文化旅遊節、世界趙姓尋根祭祖大典等一系列文化旅遊節慶活動,年舉辦旅遊人數達118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18億元。
目前,洪洞已經成功創建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承辦國家、省級全域旅遊培訓班,榮膺「中國縣域旅遊競爭力百強縣市」和「全國首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大槐樹景區榮登5A景區「百強榜單」,全域旅遊典型經驗向全國推廣。
洪洞縣與山西大多數縣一樣,也是一個產煤區。全縣煤炭總儲量44.15億噸,可開採量20.15億噸。洪洞一直在頂住經濟下行壓力,抓轉型蓄動能,傳統動能得到了優化提升,去年全年置換煤炭產能85萬噸,生產原煤1020萬噸,規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214.8億元,利稅總額達11.1億元。
洪洞的農業基礎也非常深厚,主要是發展雜糧、特色蔬菜、中藥材、果業經濟林、農牧生態循環等5個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同步大力推廣規模種植經營,去年這裡全年糧食總產33.3萬噸,小麥最高畝產731.7公斤,再次刷新山西省小麥單產紀錄。
今年以來,洪洞縣積極克服疫情影響、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但汙染防治壓力依然較大,牽引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新動能還需繼續釋放,對接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任務也亟待強力破題,老地域的政府效能還需進一步提升。
當前,洪洞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力的轉型攻關期,搶抓臨汾市建設國家級陸港型物流樞紐城市的難得機遇,發揮縣域立體交通、四通八達的區位優勢,在融入國家戰略中先覺先入,先導先為,加快洪洞陸港型國家級物流園區規劃建設,打造晉南最具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物流樞紐。
作為「天下故鄉、華人老家」,洪洞把文化旅遊作為洪洞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目前以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為新的起點,在全縣旅遊景區開展旅遊服務標準化建設,大力推進「網際網路+旅遊」,強化智慧景區建設,提高洪洞旅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洪洞縣古槐南大街上那座西向的明代監獄,因為關押過幾乎家喻戶曉的蘇三,被人們稱為蘇三監獄。現院裡漢白玉的蘇三,正透過監獄的垂花門,向著世上張望,孤單,清麗,卻顯著嫻靜,當然還透著微微的哀怨。
軟軟的夕輝,薄薄地施在飽滿的腮上,仿佛搽了淡淡的胭脂,微微的哀怨裡便有了隱隱的羞澀。「蘇三離了洪洞縣……」,就是這個家常的風塵女子,讓這座冷森的歷史遺蹟,有了些許暖意,也令炎涼無常的人世,存續著一縷超乎於物質糾葛之外的真情至性。
洪洞,從最初的記憶,到只留下「洪洞大槐樹」一句最簡單的字符,這就成了一個符號,一個家鄉的代名詞,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