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站臺:郎朗
逛花市,
廣州人最期待的春節玩樂!
郎朗拜年視頻
「我被廣州別具一格的過年氛圍『震』住了。」
在國際鋼琴大師、聯合國和平大使郎朗眼中,廣州是一個四季如春的城市。在廣州過年,別有一番韻味。尤其是,當他在外國度過了許多「冷冷清清」的春節之後,華人過新年的那一份熱鬧氣氛,就更令他覺得難能可貴了。
郎朗說:「因為求學的需要,十多歲後,我就比較少過春節了。很多時候,春節都是在國外度過的。那裡的確沒有什麼氣氛,跟在國內完全沒得比。」
「我記得有一年,我在芝加哥表演完,出來一看,街上冷冷清清的——因為外國人不過春節啊。當時就感覺,怎麼這麼難受啊?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從那時起,我就想,春節一定要在國內過。」
「越到後來,我就越是懷念小時候過年的感覺。那時的春節,每頓都是滿漢全席,酸菜、小雞燉蘑菇、東北亂燉、鍋包肉……菜一盤一盤往上疊,到最後都堆成塔了。太過癮了!現在想想都直流口水。那時大家住的房子都不大,春節期間大家互相串門,今天在你家吃,明天在他家吃,那感覺,真是說不出的熱騰。」
這些年,因為演出的緣故,郎朗也在廣州感受過春節的氣氛。他坦言,自己被那種別具一格的氛圍「震」住了。
「我在廣州、深圳都有很多演出,基本上每年都會來好幾次。但當我第一次在春節來到廣州時,我還是有些吃驚。因為以前在瀋陽過年時,印象中都是冰天雪地的,戴著圍巾、帽子,嘴中冒著白煙,整個人包裹得嚴嚴實實。但在廣州過年時,城市卻是一派春暖花開,陽光和煦,有時穿件單衣就行了,感覺像東北的夏天一樣溫暖。我會有一種錯覺:這是冬天嗎?怎麼感覺像夏天一樣啊?這種感覺真是太爽了,跟在東北過春節的感覺太不一樣了。」
「說起在廣州過年,就不得不說迎春花市。在整個春節期間,我發現家家戶戶都擺著花,並且還不止一盆。這才知道,原來廣州人過春節時都要買花的。迎春花市是廣州傳承了多年的習俗,也是廣州人的一場盛會。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繁花似錦,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花市不僅成為獨具韻味的嶺南春節習俗,也成了中國獨一無二的民俗景觀,還融合了廣州人『講意頭』的傳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花卉語言。逛花市,也成為每個廣州人春節期間最期待的一場玩樂活動。」
目前,「廣州過年,花城看花」的盛譽已在全國叫響。對此,郎朗說:「我聽說廣州人必備三種花:金橘、桃花和水仙。只要我留在廣州過年,我肯定也會『入鄉隨俗』,買些鮮花回來,讓屋子裡充滿淡淡的花香,滿眼奼紫嫣紅。那心情,別提多舒暢了。」
最後,郎朗通過本報提醒廣大讀者:在廣州過年,除了逛花街、賞美景、品美食以外,還有小蠻腰、長隆這些好玩的景點。尤其是2017年《財富》全球論壇在廣州舉辦,更是給廣州的面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令這座城市變得更美、更吸引人。
所以,今年春節,就來廣州過年,跟小白虎握個爪吧。
粵式趣玩
廣州是一個善於享受人生的城市。「識食識嘆」(會吃會享受)是許多街坊的生活信條。廣州人擅於玩,擅於製造快樂。這份創造力,在一年一度難得的春節假期之中,更是被發揮到極致。
迎春花市,就是廣州人對新年玩樂方式的一個創造。將明清時尋常的花卉市集,做成今天的全民娛樂派對;從在五仙門碼頭單純擺賣素馨和茉莉兩種年花,到如今包羅萬有,集遊玩、美食、表演於一體,演變出水上花墟、水上飄色、非遺展示等繽紛形式……花市,時至今日,依然是廣州人創新點子的大舞臺。
今年,在海心沙,花市的形式更是獲得了時尚的革新。在這裡,「花」不再僅僅被作為展品呈現,更變成了一種設計理念。花瓣被運用在活動場地的設計之中,結合科技、休閒、茶藝、花藝、圖書五大板塊,讓遊客體驗到都市生活與春節文化相結合的別樣魅力。
就算是傳承多年的燈會,都在年年努力做出自己的獨特。例如廣州最大的花燈展——越秀公園花燈會,除了保留傳統的花燈、攝影展、猜燈謎等一系列遊園活動之外,更增添了花燈郵局等新穎內容。對於近年大熱的「文創」主題,主辦方也加以吸納,與北京頤和園聯手推出特色文創產品展覽,務求讓遊客盡興而歸。
新年燈光音樂會,是花城廣場今年一個耀眼的呈現。從南廣場迎春吉祥樹開始,沿途設置Logo花壇、光之樹、桃花林郵局……配合布局精妙的大型城市燈光表演,將城市東部變成一個夢幻的視覺舞臺。
踏出花城廣場,走進天河體育中心,你還可以碰到往年少見的花車巡遊和展覽。花車以時令鮮花裝點,結合獨具廣府文化特色的設計,在新春遊樂項目裡,是一份難得的視覺享受。
雲臺花園也是經典的春節遊覽勝地。今年,主辦方引入了一個新概念:綠雕,以鮮花為媒,綠植為骨,在園中雕出一派嶺南風情。在這裡,你可以看到「西關小姐」「以花會友」,感受到與往年不一樣的韻味。
今年的廣州春節,不但有一片歡樂,更洋溢著濃濃的新鮮感。留在廣州過年,在奼紫嫣紅裡感受那份獨特年味,是新春佳節之中,一份珍貴的體驗。
專題統籌:趙東方、王曉雲
美術總監:黃頌豪、龍成滿
執行:王曉雲、陶開河、梁倩薇、趙亦平、夏強
責任編輯:梁倩薇
美術編輯:章虹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歡歡
視頻錄製/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歡歡
視頻製作/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曉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