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上午,隨著日照市委書記齊家濱宣布「黃海之眼」項目開工,國內唯一全鋼架玻璃拱橋——「黃海之眼」在日照正式動工建設。
項目位於山東省日照市萬平口景區出海口,跨度177m,高度63.5m,整體造型為玻璃全覆蓋的彩虹形筒狀結構,內部為三段式扶梯、樓梯組合,橋體最高處設向兩側延伸、半徑9米的半圓形觀景平臺,可供遊人休閒駐足。「黃海之眼」由日照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主導,由中建八局第二建設有限公司採用EPC模式(即包括設計、採購、施工等全流程工程總承包的建築模式)承建。項目預計將於2019年完工,屆時將成為世界地標性景觀建築。
黃海之濱寓意明亮的眼睛,「天津之眼」的設計師參建
「日出初光先照」,顧名思義,日照這座沿海城市自古以來就跟海上日出結下了不解之緣。早在遠古時期,生活的日照地區的東夷先民就將太陽作為崇拜的部族圖騰。數千載以降,黃海日出始終是這座城市朝氣蓬勃的精神象徵。
2019年適逢日照市建市30周年,同時為連接萬平口與金沙灘兩大海濱景區,日照市決定在萬平口景區出海口修建一座鋼架玻璃拱橋,命名為「黃海之眼」,寓意為冉冉升起的太陽,黃海明亮的眼睛。
受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雲天渡」啟發,日照城投集團公司邀請了該橋的設計師——以色列的世界著名建築設計大師、詩人、哲學家、教育家和藝術家渡堂海親自操刀概念性方案設計。渡堂海先生從中華傳統經典《道德經》中獲得了設計創作靈感,以「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為創作理念,設計了一座造型獨特、完全通透的全鋼架玻璃拱橋,拱橋正中央最高處建有一座可同時容納400人的圓形露天觀景平臺。
為確保「黃海之眼」的壯美建築藍圖變為現實,中建八局二公司設計研究院聘請了世界結構設計大師、鋼結構建築業界的權威、國際薄殼與空間結構學會(IASS)三任主席、著名景觀建築「天津之眼」的設計師川口衛共同完成了鋼結構設計。
遠觀大橋,彩虹形橋體呼應「日出初光先照」之意,如一輪剛剛升起的紅日坐落在海平面上,在每天日出之時,橋體與自身倒影相映成趣,以初升之日點睛,形成壯美的巨目形象。
「黃海之眼」兼具功能性、安全性、建築美於一體,作為連通萬平口景區與金沙灘景區的行人步道紐帶,能夠將原來3.8公裡,耗時1.5小時的穿梭路程縮短到20分鐘,同時,橋身高度為63.5米,可完全滿足出海口帆船的通行需求。
此外,圍繞「黃海之眼」玻璃拱橋還將修建一圈地下商業設施,滿足遊客的觀光、購物需求,全方位提升景區旅遊體驗。
多重「黑科技」加身,防風防浪防腐蝕
在多種複雜環境的海邊建造這樣一座完全由鋼架和玻璃構成的拱橋,這在全國範圍內尚屬首次,整個工程要充分考量防風、防浪、防腐蝕等多重因素,設計施工難度可想而知。
為了將渡堂海先生的設計理念完美的呈現出來,中建八局二公司綜合採用多種高科技手段,解決了各種設計施工難題,嚴格保證橋梁的安全耐用,將成為又一個『品質工程』。
在海邊首先要面對的最大的安全隱患是大風,一座全部由鋼架和玻璃建成的大跨度橋梁,能經受住強烈的海風甚至颱風的侵襲嗎?
毫無疑問,就算是前一陣的颱風『安比』來了,「黃海之眼」也絕對安然無恙。
這種自信來自於實驗室詳實的「大數據」分析。中建八局二公司專門聘請了湖南大學陳政清院士團隊進行了風洞試驗,採用3D列印技術,全真仿製了「黃海之眼」的樹脂縮比模型,在風洞中給出不同風向角下各測點的平均風壓係數,為結構的驗算提供了相應的設計依據。
中建八局二公司從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申請獲取了日照地區的各項環境歷史數據,從可以查詢到的記錄來看,日照發生過的最大風速為22.8米/秒,「黃海之眼」的設計建造強度完全可以承受比這更強的風,確保安全可靠。
據了解,這裡面的訣竅就是兩項「黑科技」,一是橋梁所用的鋼材為「耐候鋼」,這是一種特種鋼材,保證堅固耐用,而且可以在海邊高鹽鹼的空氣環境中防止腐蝕。另一項關鍵技術就是外圍的玻璃幕牆選用的是單曲面雙層夾膠玻璃,橋梁中間的純玻璃觀景平臺更是選用了三層夾膠玻璃,並在每塊玻璃之間填充特殊的柔性材質,一方面保證了玻璃不會被大風吹壞,另一方面這種柔性連接也保證在風中的形變不會使兩塊玻璃相互擠壞。
除此之外,為了防止海浪侵蝕,設計師們還專門根據日照地區黃海海域的浪高數據設計了防浪堤和圍堰,按照1600-2400年一次的大地震強度設計了深入地下巖層的地基,按照港口、橋梁、建築工程三大類工程防腐蝕標準選用了特殊塗料,甚至考慮到了車輛瞬間高速撞擊橋梁構件的極端情況,確保橋梁穩定不會垮塌。
8月1日,工程院院士和來自全國的鋼結構建築專家雲集日照,將召開「黃海之眼」項目鋼結構體系設計論證會議,確保空間鋼結構體系的安全性萬無一失。
一座既「刺激」又舒適的橋
這座橋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要兼顧觀光遊玩的『刺激』體驗和舒適感受。
「刺激」的方面體現在,「黃海之眼」作為一座跨度177m的全鋼架玻璃拱橋,在日常的海風吹拂以及行人行走過程中,會產生身體能夠感覺到的輕微搖晃,加之玻璃材質的完好透光性,站在觀景平臺最高處向下方看去,可以在絕對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體驗到一種身臨其境的緊張刺激感受。
而為了確保行人穿梭在這座由玻璃幕牆封閉起來的橋梁通道中,舒適的身體感受,中建八局二公司的設計師們也是「費盡了心思」。
中建八局二公司專門委託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進行了室內環境模擬試驗,試驗結果為優化空調系統設計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構成玻璃幕牆的2736塊玻璃中,設計有680餘扇電動開啟扇,均勻遍布於拱橋東西兩側以及拱橋頂部。春秋季或夏季室外環境較舒適時,通過可開啟外窗自然通風,保證橋內的溫度舒適性。
而為了應對夏季極端炎熱的天氣,設計師們設計了兩臺螺杆式海水源熱泵機組與四臺雙冷源新風機組安裝在地下,作為空調設備,向地面送風,保證夏季室內溫度維持在27.7-31度之間。
此外,為方便行人登橋,「黃海之眼」設計安裝有4臺國內罕見的斜行電梯和4臺扶行電梯。其中,斜行電梯類似于于山間通行的橋箱索道,滿足了「黃海之眼」兩側初段較為陡峭的角度中近乎垂直上升的通行需求。
遊客可方便的通過換乘斜行電梯和扶行電梯,在舒適的封閉環境中輕鬆到達橋中央的觀景平臺,在輕微搖晃的刺激感受中觀賞黃海日出的海天盛景。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瑞超 通訊員 白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