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如犀牛一樣重的恐龍,如何才能穩穩地坐在蛋上而不壓碎它們呢?來看看竊蛋龍是如何解決這一難題的。
竊蛋龍類是群獸腳亞目手盜龍類恐龍,生存於白堊紀的亞洲與北美洲。它們看起來十分怪異,擁有鸚鵡般的頭部和無齒的喙,有些種類的頭頂上還有個像鶴鴕一樣的冠。竊蛋龍的體重從幾十千克到幾千千克不等。
多年來,科學家已經發現了許多保存完好的竊蛋龍骨骼化石及其蛋巢。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調查了約40個距今在1億到7千萬年不等的竊蛋龍的蛋巢。
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古生物學助理教授Darla Zelenitsky表示:「竊蛋龍對蛋在巢中的排列方式似乎非常挑剔。」而這種「排齊強迫症」對研究人員來說倒是個好事,因為他們據此可以準確測量整個蛋巢的直徑,以及蛋圈中間的空地直徑。
Zelenitsky表示,竊蛋龍蛋巢的直徑範圍從40釐米到3.3米不等。體型較小的竊蛋龍會將蛋緊密地排列成圓圈,圈中間基本沒有空隙,它們可以坐在蛋上將其孵化;而體型較大的竊蛋龍則將蛋圍成「甜甜圈」的形狀,且圈中間有較大空間,恐龍可以蹲在中間而不會擠壓到自己的蛋。這意味著當它們蹲下時,恐龍可能與蛋的接觸面積不多。
圖說:來自中國的巨型竊蛋龍的巢穴。
「有些體型很大的竊蛋龍,它們蛋巢中間空地的面積甚至比蛋本身所佔的面積更大。」 Zelenitsky說道。
竊蛋龍棲身於「甜甜圈」中,為它們的後代提供熱量。然而,研究人員指出,這種育雛策略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畢竟這樣的孵蛋方式與蛋的接觸面積是有限的。雖然現今的鳥類由恐龍演化而來,但卻沒有鳥類會用這種孵蛋技巧。當然,如今最大的鳥類也比竊蛋龍小得多。
圖說:小型竊蛋龍直接坐在蛋上,而較大的竊蛋龍則坐在巢的正中間,避免擠壓到自己的蛋。
編譯:陳西 審稿:Peter Wang 責編:南熙
來源:https://www.livescience.com/62578-how-giant-dinosaurs-sat-on-eggs.html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