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辣麼強,該如何讀懂一篇上面的文章?

2020-11-29 搜狐網

原標題:《經濟學人》辣麼強,該如何讀懂一篇上面的文章?

英文老師總說《New York Times》《The Wall Street Journal》是他們的課外休閒讀物,學霸們喜歡說他們從《Time》《National Geographic》學到很多,很炫很牛X!

然鵝,我每次僅僅是看了雜誌裡文章的標題和長度,就放棄了這條路,該背單詞還是要去背單詞的……咳,但也不是說就不能讀,其實閱讀是有方法的,舉個老例子:

In Search of Lost Time

Time poverty is a problem partly of perception and partly of distribution.(原文太長可以谷一下或者度一下)

Dec 20th 2014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of The Economist

1、標題

正標題「In search of lost time. Why is everyone so busy?」 這是一個關於lost time的問題。

副標題「Time poverty is a problem partly of perception and partly of distribution.」全篇文章著力於解釋「時間不足」的兩個原因, perception(感知)和distribution(分配)。

所以從標題我們獲得了全文的最主要信息

現象:Time poverty

從兩個方面解釋現象:perception and distribution

2、每段的中心句

中心句(Topic Sentence)是十分重要的。基本上大部分的文段中,中心句都會出現在每段的開頭部分,但也有一些會在段末尾出現。

比如第一二段:

THE predictions sounded like promises: in the future, working hours would be short and vacations long. 「Our grandchildren」, reckoned John Maynard Keynes in 1930, would work around 「three hours a day」—and probably only by choice. Economic progress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d already shrunk working hours considerably by his day, and there was no reason to believe this trend would not continue. Whizzy cars and ever more time-saving tools and appliances guaranteed more speed and less drudgery in all parts of life. Social psychologists began to fret: whatever would people do with all their free time?

This has not turned out to be one of the world’s more pressing problems. Everybody, everywhere seems to be busy. In the corporate world, a 「perennial time-scarcity problem」 afflicts executives all over the globe, and the matter has only grown more acute in recent years, say analysts at McKinsey, a consultancy firm. These feelings are especially profound among working parents. As for all those time-saving gizmos, many people grumble that these bits of wizardry chew up far too much of their days, whether they are mouldering in traffic, navigating robotic voice-messaging systems or scything away at e-mail—sometimes all at once.

這樣很長的閱讀文章,一般開頭第一段是一個引入,所以Topic Sentence出現在最後,提出一個疑問。

第二段,我們的Topic Sentence就出現在開頭啦。This出現在段首,指代是上一段末尾,這裡就是上一段提出的疑問。這個中心句很有意思,有一定的難度,採用正話反說:「whatever would people do with all their free time?」不是一件很緊迫的問題(Pressing problem)。但實際上如果你沒看懂第一句話,那你看下一句話也對上一句做了解釋。

除去中心句的部分就是細節了。所有的細節都是說為了說明「Everybody, everywhere seems to be busy.」,就不是閱讀的重點了。當然,這樣的長篇閱讀中不是每段話都有topic sentence的,有些段落只是銜接,或者繼續羅列上一段的細節,這點在閱讀中也要注意。但在託福考試中,由於文章比較短小,基本每一段都會出現自己的中心點。

所以,全篇的閱讀就是需要找每段的中心句,理解這段的要點,新觀點。長閱讀,最好根據每段內容寫下全篇的outline,這樣閱讀起來比較輕鬆,也比較能把握文章的思路。

3、抓住文章中的邏輯詞

對邏輯詞的熟悉是十分重要的,無論在聽力裡,還是閱讀中,對邏輯詞越敏感,對文章的解讀就會更快。

Individualistic cultures,which emphasise achievement over affiliation, help cultivate this time-is-money mindset.因果邏輯

That economic prosperity would create feelings of time poverty looked a little odd in the 1960s, given all those new time-saving blenders and lawnmowers.But there is a distinct correlation between privilege and pressure. But是十分重要的轉折邏輯詞,你看它的出現,很明顯段落開頭的部分就不是該段的中心句了。

除此之外,還有表示並列的邏輯詞,最簡單的and,表示時間的邏輯詞,這些在閱讀中要特別注意。

4、邏輯段的精讀

不是所有文段都是「中心句+細節」的結構。就像我們寫作文一樣,在一篇文章中我們總是嘗試變換論證方法。這些知名雜誌的大牛作者的邏輯論證一般都十分的精彩,這樣的部分就需要我們精讀,去了解它的邏輯結構。

我們來看這一段:

The problem, then, is less how much time people have than how they see it. Ever since a clock was first used to synchronise labour in the 18th century, time has been understood in relation to money. Once hours are financially quantified, people worry more about wasting, saving or using them profitably. When economies grow and incomes rise, everyone’s time becomes more valuable. And the more valuable something becomes, the scarcer it seems.

Topic sentence很明顯在第一句話。(less A than B 與其說是A不如說是B)

中心句之後就是一段很棒的邏輯論證,通過不同的新信息的產生,來說明「how they see Time」。

Ever since a clock was first used to synchronise labour in the 18th century, time has been understood in relation to money.出現新信息money,從時間聯繫到了錢。Once hours are financially quantified, people worry more about wasting, saving or using them profitably. Financially quantified是money的同義改寫,老信息;從錢又引申出了新信息profitably(有收益地)。When economies grow and incomes rise, everyone’s time becomes more valuable. Profitably又引申出了valuable(有價值的)。And the morevaluable something becomes, the scarcer it seems. 從而提出了時間的是scarce(稀有的),來說明人們是怎麼看待時間的。

這樣的邏輯結構段的精讀,可以使你對邏輯更敏感,在閱讀中能越來越得心應手。同時,如果你能將這樣的論證方法應用到寫作上,可以使你的文章加分哦!

5、猜詞

在閱讀的過程中,猜詞是特別重要的。長閱讀生詞很多,掌握所有單詞的意思顯然是不可能的,這就需要我們根據整篇文章的邏輯和結構來進行猜詞。

我們來舉個慄子吧:

The explosion of available goods has only made time feel more crunched, as the struggle to choose what to buy or watch or eat or do raises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leisure (ie, choosing one thing comes at the expense of choosing another) and contributes to feelings of stress.

根據全文的中心和邏輯,這樣你就可以肯定的知道,這裡肯定是說時間少,就算不知道crunch是壓碎的意思,你也知道這個中心句肯定是要說時間少了!

通過以上五個部分,我們就可以好好的讀一篇經濟學人的高大上文章了,多讀原版內容好處多多,不過前提還是詞彙量足夠大部分看得懂哦!

本文來源自TFT小組(cmu_doers)。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如何快速入門讀懂《經濟學人》?
    原標題:如何快速入門讀懂《經濟學人》? 如何快速入門讀懂《經濟學人》 關於政經類的題材大家在平時可能不常接觸,但讀這本雜誌並不需要專業的知識,就算遇到一些術語,也會有相應的解釋。因為是用大眾能夠讀懂的語言來寫文章,所以其內容本身並不複雜,實際上具有很強的易讀性。
  • 雅思閱讀素材--《經濟學人》到底該怎麼讀
    《經濟學人》是啥?如果你還不知道那麼一定要詳細閱讀這篇文章!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是一本在國際上有很大影響力的英國本土雜誌,它的內容以國際政治和商業財經為主,其文章用詞準確、簡練,且注重在最小的篇幅內告訴讀者最多的信息。
  • 健康筆記丨如何讀懂一篇薈萃分析
    健康筆記丨如何讀懂一篇薈萃分析 2020-08-25 13: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如何讀懂一篇薈萃分析
    - 如何讀懂一篇薈萃分析 - 對科研工作者而言,「薈萃分析」是很常見的研究類型。那麼,我們為什麼需要薈萃分析?它能解決哪些問題呢? 在研究中,循證醫學往往面臨著重重困境。
  • 為什麼你的詞彙量很高,卻讀不懂經濟學人
    在英語學習者群體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能讀得懂《經濟學人》就證明你的英語能力很高。 不管這句話是否正確,能讀懂《經濟學人》至少能夠證明你有看懂文章的能力。 事實上,考研英語等考試的試卷中常常會出現來自《經濟學人》的文章,很多考生為了考試能順利過關,會專門去閱讀這本雜誌。
  • 快來瞅瞅《經濟學人》裡的「中國成語」
    20190907期的《經濟學人》一篇介紹新型網絡應用程式——zao的文章中就運用了這個詞組。When ZAO's grasping terms of service came to light, many users were alarmed at the idea of these biometric data being misused.
  • 智還管家未來市場空間如何?一篇文章讓你讀懂項目前景
    智還管家未來市場空間如何?一篇文章讓你讀懂項目前景 近期不少人士都在關注一個名為智還管家APP的應用,對於眾多的人士來說,這不單單是一款非常實用的手機應用,它還是一把創業的利器。
  • 如何讀懂一篇學術論文?
    如何讀懂一篇學術論文?
  • 怎樣快速入門讀懂經濟學人?| 附最新經濟學人電子版+音頻
    原標題:怎樣快速入門讀懂經濟學人? 熟悉經濟學人的朋友們可能會發現,在閱讀經濟學人時有一些詞彙出現的頻率會特別高,比如說要表達「下降,減少」的意思時,文章中不是用 "decrease",而是經常用 "plummet, shrink
  • 偷偷告訴你免費訂閱《經濟學人》雜誌的小竅門
    作為考研學生情有獨鐘的刊物,《經濟學人》,創刊於1843年, 是英國供世界上層人士閱讀的大型綜合性周刊,它與《金融時報》同屬皮爾遜父子公司,是《金融時報》報業集團的臺柱,名氣響亮。《經濟學人》不搞「文責自負」,偏偏一律不署名,刊物為每篇文章負責。每期約以一半篇幅刊載國際政治及時事文章,其社論深受重視,另一半專刊工商、金融、科學類稿件及書評。
  • 《經濟學人》閱讀全攻略:四六級必考的雜誌,你看懂了嗎?
    《經濟學人》是一份由倫敦經濟學人報紙有限公司出版的雜誌,大多數文章寫得都帶有鮮明的立場,同時又處處用事實說話。並且注重如何用最短的篇幅告訴讀者最多的信息。最讓社長欽佩的是,經濟學人雜誌中的所有文章都不署名。因為主編們認為:寫出了什麼東西,比出自誰的手筆更重要。
  • 北外教授:讀懂「經濟學人」說明英語很牛?
    不過,大概因為這次考試,經濟學人和英語達人聯繫起來了。 最近一條微博說,國內英語教育界流傳一個說法,即讀懂「經濟學人」和「金融時報」的文章說明你的英語很牛,並歡迎大家討論。我的評論說:這個話題有三個問題:一是,英語牛不牛的標準是什麼?二是,我在北外幾十年沒有聽說這個說法,北外也算是國內英語教育界一部分吧,此說法似乎不能成立。
  • 一篇文章讓你讀懂月相表
    我們在進行選擇的時候,又該怎樣選擇月相表呢?今天腕錶之家就用一篇文章讓你讀懂月相表!什麼是月相表?如果要說到鐘錶中「最沒有實用價值的複雜功能」,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的可能就是月相功能。鐘錶中的月相功能究竟指的是什麼?「月相功能」指的是手錶上可以顯示月球陰晴圓缺變化的功能。
  • 每日一篇 | 《經濟學人》讀譯參考 Day252
    原標題:每日一篇 | 《經濟學人》讀譯參考 Day252 本系列給同學們推送的是經濟學人讀譯參考文章,大家可以嘗試翻譯一下,堅持練習,不僅對考研英語的閱讀理解有所幫助,還能提高翻譯水平。
  • 如何將任意辣雞話題寫成一篇優秀的畢業論文——以本文為例
    本文以科研的視角展開,具體從論文框架、語言技巧、作圖風格、查重等多個方面論述如何將自己的辣雞科研寫成一篇優秀的畢業論文。【關鍵詞】 畢業論文; 查重; 瞎扯; 無中生有【Abstract】Graduation season is coming. Graduation paper has made you dead.
  • 《經濟學人》如何報導中國?2012年全年報導217篇【3】
    6 《經濟學人》的「中國環遊地圖」 《經濟學人》通過其報導與評論來問診中國問題,所謂旁觀者清,「西醫」療法或許不如「中醫」號脈溫和對症,但對於中國讀者來說,閱讀它的文章同樣有助於了解當下問題癥結。 《經濟學人》通過其報導與評論來問診中國問題,所謂旁觀者清,「西醫」療法或許不如「中醫」號脈溫和對症,但對於中國讀者來說,閱讀它的文章同樣有助於了解當下問題癥結。
  • 383.經濟學人-The absent student-9
    這是《經濟學人》2020年8月刊的一篇文章'The absent student'最後2段,共5句。 --總結-- 至此,整篇文章就結束了,整體沒有較難的句子結構,經濟學人作者寫作比較隨意,有時候會不按照標準語法來,因此會造成一點理解困難,但問題不大。
  • 經濟學人 | 狗是如何誕生的?
    (本文選自《經濟學人》20210109期)
  • 《經濟學人》大讚阿里巴巴雲計算:偉大的中國雲
    2018伊始,經濟學人雜誌就為中國的雲計算行業,以及阿里雲和點讚,延續了該雜誌對阿里巴巴持續關注並看好的態勢。在去年10月, 經濟學人雜誌曾在一個月內三次關注阿里巴巴,認為在電子商務持續增長的背景下,阿里時代才剛剛開始,阿里將是中國在世界競技場上最好的一張牌 。在一篇名為《中國科技公司計劃偷走美國雲計算公司的風頭》的文章中, 經濟學人將中國的雲計算稱之為Great Cloud of China(偉大的中國雲)。
  • 經濟學人:無論賣給誰,發出的都是同樣的聲音
    文/郝思斯  北京時間8月10日,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了《經濟學人》雜誌出版社的股權出售交易,根據該報導,培生對《經濟學人》50%股權作價4億英鎊(約38.4億人民幣),預計最早在本周宣布以約4億英鎊出售其所持有的《經濟學人》雜誌出版社以及相關資產(以下簡稱《經濟學人》集團)的50%股權,買方為德羅斯柴爾德(De Rothschild)家族以及義大利阿涅利(Agnel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