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記者段丹潔 通訊員王會剛)12月4-6日,「2020美國亞裔文學研究高端論壇」在延邊大學召開。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科研基金重大規劃項目「美國亞裔文學研究」課題組主辦,延邊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來自全國各高校的8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論壇開幕式由延邊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樸玉明主持,延邊大學常務副校長張壽出席會議並介紹了延邊大學和外語學科的基本情況,對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歡迎,預祝論壇圓滿成功。
關注當代美國亞裔文學研究方向
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郭英劍簡要回顧了美國亞裔文學研究高端論壇的發展歷程。他表示,本次會議的主題是「疫情之思:變局中的美國亞裔文學」。疫情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世界,成為2020年關鍵詞。我們應當思考偉大之變局的由來,而作為學者、作為美國亞裔文學研究者,我們更應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思考美國亞裔文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郭英劍教授以「這是個怎樣的世界?——遊朝凱與他的《唐人街內部》」為題介紹了美國華裔作家遊朝凱的三部作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遊朝凱的寫作特色、創作關注點及其重要影響,對當代美國亞裔文學研究方向予以深刻啟示。在回溯美國華裔文學傳統的過程中,闡明了遊朝凱創作回歸傳統和創新的意義,並從作家作品出發進一步對當代語境下美國亞裔群體困境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
閩南師範大學副校長張龍海以「哈羅德·布魯姆的文學遺產」為題,從影響焦慮成動力、好學勤耕出佳品、學術操守不動搖、科研教學相益彰等四個方面剖析布魯姆如何與前輩詩人抗爭,成就文學夢想,堅守學術操守,科研教學相長等。他以為,布魯姆大師的成功秘訣是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教授潘志明以《蒲安臣條約》的移民自由為引,從文本的細節出發,結合歷史與法律實證將美國亞裔文學置於全球性視野下,史今結合,使得在場師生深受啟發。
暨南大學外事處處長蒲若茜以「亞裔美國文學研究之範式類型及其範式轉換」為題,分析了五種有代表性的亞裔美國文學批評範式,即族裔身份批評、文化身份批評、心理批評、女性主義批評和流散批評的特點。
推進美國亞裔文學的跨學科研究
與會者就美國亞裔文學的跨學科研究、共同體書寫、鄉村書寫、城市書寫和移民書寫等主題進行討論。
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張磊以「無問『西』『東』——《西樂之夢》中的聽覺政治」為題提出,當前學界對華裔文學中音樂性與聽覺性的書寫傳統關注不夠,許多作品中音樂激發巨大的情感張力被忽視。
溫州大學文藝學與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傅守祥以「美國亞裔文學中的國殤敘事與女性創傷——以《金陵十三釵》與《南京安魂曲》為例」為題做主旨報告。他認為,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書寫,經歷了從「戰爭男人」到「戰爭女人」這一轉向,美籍華人作家嚴歌苓的小說《金陵十三釵》和哈金的小說《南京安魂曲》都把南京大屠殺、女性、異域文化三種元素匯聚在創作中。兩部具有「喚醒」使命的文學作品以個性化的方式直面慘痛,敦促人們反思戰爭、思考人性以及銘記歷史。
北京語言大學應用外語學院院長陸薇分析了中國科幻現實主義小說的發展歷程和主要特徵,進一步指出科幻現實主義小說乃科幻小說與現實主義小說的結合,並將中國科幻現實主義小說的成功歸結為科幻作家的新奇想像力、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現實主義式的細緻描寫。她認為,新一代的科幻現實主義小說家不僅具備科學技術方面的「硬知識」,更具有強烈的社會使命感。
延邊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樸玉明以「美國韓裔小說《柏青哥》中的群體身份認同」為題做主旨報告。她主要從名字、身體、語言、宗教四方面來關照美國韓裔的群體身份認同,認為名字為個體提供一種最低限度的安全感、所屬感,名字的變化則反映出了個體向優勢族群認同的傾向。而代代相傳的敘事模式是對文化的還原與連帶,是一種溯源性與傳承性的族群認同的維繫模式。
北京外國語大學華裔美國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劉葵蘭、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亞敏、戰略支援部隊信息工程大學教授石平萍、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湯俏、中央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王凱做主旨報告。與會專家學者對美國亞裔文學新的思考,將引領美國亞裔文學研究進一步走向深入,也會使美國亞裔文學研究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