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藝術家們如此痴迷動物?

2020-12-05 界面新聞

不久前,我們發起了一場48小時的「孵雞挑戰」,挑戰用保暖面料孵小雞。不少朋友對孵小雞這個出其不意的玩兒法印象深刻。我們想到,在發展不算漫長的裝置藝術領域,有不少藝術家/創作者以動物為題材進行創作。

藝術家餘極把自己和1000隻雛雞放在一起

為什麼藝術家們如此痴迷動物?也許藉由同是有機生命的動物們,是重新感受世界和生命的最好切入點。在動物世界中被反覆闡述的叢林法則、達爾文進化論,無不對應著人類社會的現狀。

藝術雕塑:99隻狼的決絕

蔡國強的作品《撞牆》(Head On,2006),由99隻狼組成,它們朝向一面玻璃牆前僕後繼地撞去——頭破血流,義無反顧。在蔡國強的作品中,能看到許多藉由動物表達的身影,他想通過藝術更理解環境與人類如何地緊密相連。

「雖然我作品中的美學仍是相同的,但我將創作的重點從遙遠的宇宙和星際轉回地球。我仍然對看不見的、有靈性的事物充滿興趣,我的作品仍然是超現實和富詩意的。」

在他的另一件超現實作品《遺產》中,同樣也選用了動物作為表達載體:99隻與真實動物大小一致的雕塑低頭圍繞在湖畔河水。有兇猛的獅子、老虎,也有溫順的袋鼠和熊貓……這是蔡國強在布裡斯班沿海的沙島獲得的靈感。

公共藝術項目:是OOZ也是ZOO

「生物藝術」這個詞兒在當代藝術中並不陌生。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基因技術發展以來,藝術家們也開始關注技術可能會帶來的倫理問題。《OOZ》是藝術家Natalie Jeremijenk的公共藝術作品,她也是一位對技術感興趣的創作者。她用動物裝置重塑動物園的可能,這裡的動物與人類進行互動,就像真實世界的動物園一樣。湖面遊動的鴨子、天空飛行的鳥……這個場景讓人想起菲利普·迪克的小說名《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大型裝置:世界是一座巨大的角鬥場

當然,也有不少藝術家用真實的動物進行作品創作,隨之而來的必定是輿論和爭議。1993年,藝術家黃永砯受「圓形監獄」的啟發,創作作品《世界劇場》:一個封閉的龜型空間裝置,裡面放了成百上千隻昆蟲和爬行動物。動物們在這個裝置裡互相撕咬,爭奪地盤,如同血淋淋的人類社會競爭。

在作品展示期間,有動物死亡時,就會有新的動物被輸送進入裝置,保持系統的運轉。2007年,人道主義團體強烈譴責此件作品對動物的虐殺,《世界劇場》迫於輿論被終止關閉。

行為藝術:那些烏龜教會我的事

另一件以真實動物進行創作的是日本藝術家Shimabuku的作品《My Teacher Tortoise》:用一隻烏龜,表達緩慢的抵抗。和黃永砯的裝置相比,顯得溫和了許多。Shimabuku迷戀和人類文化與自然世界的關係,這隻烏龜的緩慢爬行,讓身處急劇變化的世界中心的我們,反思停留的意義。

藝術家們以動物為靈感創造的作品,有些在深刻表達主題的同時也伴隨著不斷的爭議。如何在藝術表達和尊重生命之間維持平衡?或許是創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相關焦點

  • 動物:罕見的人類綜合症可以解釋為什麼狗是如此友好
    罕見的人類綜合症可以解釋為什麼狗是如此友好。在新的研究中,現在是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vonHoldt和她的同事們仔細研究了WBSCR17周圍的區域。首先,他們測試了18隻狗和10隻狼的友好性,所有這些都是由人類看護人員定期關注的。他們測量了每隻狗或狼在1米半徑範圍內花費的時間,以及動物解決拼圖盒的難度。
  • 藝術家製作動物標本拍出天價遭批
    本版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近年來,新一代英國藝術家達明安·赫斯特的作品雖然在藝術市場上經歷了持續縮水,但他曾在拍賣場創造的天價成績卻不容我們忽視。他把動物的屍體浸泡在甲醛溶液裡的系列作品《自然歷史》有著極高的知名度。其鯊魚作品《在活人思想中死亡的物理不可能性》,曾以650萬英鎊價格賣給了美國對衝基金經理人史蒂夫·科恩。
  • 人類為何痴迷音樂
    然而,為什麼人類會痴迷於音樂呢?   科學家們希望從生物學的層面解答這個問題,他們的研究還導致了一門新學科——生物音樂學的誕生。人們試圖通過研究人和其它動物的音樂行為,了解音樂的本質和作用,許多人甚至認為,人類進化的謎團,就隱藏在這些美妙的音符之中。
  • 為什麼大多科學家都會如此痴迷「上帝粒子」它有什麼意義?
    那麼,究竟為什麼物理學家會如此痴迷「上帝粒子」?它的發現又有何重大意義呢?究竟是什麼事情讓科學家們如此瘋狂?毫無疑問,那就是捉弄世人幾十年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接近發現」了! 歐洲核研究組織用一句話震撼了粒子物理學界:「新發現的粒子與長期尋找的希格斯玻色子一致。」提出「上帝粒子」概念的皮特·希格斯本人在發布會現場表現得十分興奮,他熱淚盈眶地說:「在我的生命中竟然發現了如此不可思議的事情!」
  • 傳說緬甸海山生存長達幾米的馬林魚,馬林為何讓釣魚人如此痴迷?
    傳說緬甸海山生存著長達幾米的馬林魚,馬林為何讓釣魚人如此痴迷?曾在幾年前有這樣一群國內海釣發燒友,聽說緬甸海山生存著長達幾米的馬林魚,便要開始整裝出行了,準備了三天踏上了前往安達曼海域的緬甸海山釣場之路,在路上釣魚人探討著如何能釣上這種巨物馬林,用什麼樣的餌,假餌好些還是活餌好些,用幾號的線組,什麼樣的竿子等等,就是在這種氣氛中坐了一天一夜的飛機降臨緬甸,拖著大包小包的釣具走出機場,便不辭辛勞直奔釣場,可以想像到海釣發燒友對未知大魚是如此的痴迷
  • 金星空氣中發現磷化氫,為什麼科學家們如此興奮?
    最近,金星空氣中被發現可能有生命標記物磷化氫,咱就聊一聊為什麼科學家們如此興奮?地球有兩個鄰居,金星和火星。從表面來看,金星實在太好了:處在太陽系內宜居帶上,能接收足夠恆星能量,可能存在液態水。科學家們甚至懷疑它大幅減慢了金星的自轉,自轉一圈243天,超過圍繞太陽的公轉,一天比一年還長;第二,大氣成分中96%為二氧化碳。
  • 天生藝術家,這些動物的配色真的絕了
    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下,地球上出現了很多精彩絕倫的美景和美物,其中不乏有許多色彩豔麗顏值超高的動物。這些動物它們配色十分大膽,仿佛就像是天生的藝術家一般,讓人沉醉。孔雀被稱為「百鳥之王」的孔雀,一直都是動物界裡的顏值擔當。
  • 藝術家的腦洞:如果動物是蔬菜
    日本藝術家PonkichiM的腦迴路不是一般的清奇——居然把動物想像成了各種蔬菜,而且還給這些會動的「蔬菜」做了詳細的註解。不看不知道,蔬菜和動物的合體居然這麼萌!
  • 藝術家王馨曼獲得ZSL英國倫敦動物學會榮譽證書
    近日,ZSL英國倫敦動物學會倫敦總部向致力於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野生動物的中國藝術家王馨曼籤發了榮譽證書,感謝她用藝術助力野生動物保護事業。ZSL英國倫敦動物學會是1826年4月成立於倫敦的一個學術團體,是全球歷史最悠久及最具權威性的動物保護機構之一,主要作用是對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進行保護。倫敦動物學會在世界範圍內擁有大量的專業研究人員和動物保護工作者。
  • 傑作| 20世紀最傑出的13位外國素人藝術家
    受到無邊想像力的啟發素人藝術家往往在困擾中尋求靈感在痴迷中驅使創作素人藝術(Outsider art)、民間藝術(Folk art)或是原生藝術(Art Brut)―不管你如何稱呼它,在過去一百年間,這些自學而成、風格迥異的藝術作品們吸引了大量真正的藝術家和策展人關注。
  • 炫彩透明的動物標本
    □楊孝文富田伊織,一位用海洋和陸地動物進行創作的日本藝術家。在他的手上,動物擁有透明的身體、絢麗的色彩,仿佛來自另一個世界。富田伊織曾攻讀魚類學,對海洋生物的豐富性充滿痴迷。有一天,他聆聽了一次大學演講,主題為「如何保存和研究海洋動物微小的骨骼和肌肉」。從此,他便迷上了這種研究,利用自己發明的技術保存魚類標本。他將創作計劃稱之為「透明標本新世界」。富田伊織首先將標本保存在甲醛中,將軟骨組織染成藍色。在此之後,他用一系列化學物質溶解它們的肌肉,讓身體呈透明狀。最後一道工序是注入一種紅色染料,對骨骼進行染色,而後將標本保存在甘油罐中。
  • Facebook開源聊天機器人,人們為何對聊天機器人如此痴迷
    人們為何對聊天機器人如此痴迷對聊天機器人的痴迷,本質上是人類無法消弭的孤獨感聊天機器人可以做很多事情:為你播放音樂、幫你尋找附近的餐廳,給你解答服務流程、介紹商品。如果聊天機器人的作用僅僅是這些,那麼現在市面上的bot完全應付得來。
  • 牛頓晚年為什麼痴迷神學,他的真面目是怎樣的
    但事實上這只是一則小故事,牛頓並沒有被蘋果砸到,也並不是因為被蘋果砸到而開的竅,而是牛頓本身就在樹下思考萬有引力,恰好一個蘋果直直地下,牛頓這才思考為什麼蘋果是直的落下而不是斜著落下。經過後續的研究,牛頓方才發現了萬有引力。
  • 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來認識這位專注一生,只為畫野生動物的藝術家
    今天,藝集網要向大家介紹一位為了野生動物而傾注全生的藝術家——羅伯特·達萊(1923-2006)。他是一位野生動物藝術家,原供職於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他的一生都致力於,對分布在各大洲的美洲獅、美洲豹貓、大象、長尾鸚鵡和朱䴉等動物進行繪畫創作,並深入探究棲息地上的一草一木和地形地貌。
  • 動物們為什麼瘋狂奔跑,因為無聊啊!
    這本繪本作者採用了鉛筆手繪的形式,沒有任何的顏色,鉛筆在白紙上勾勒出了老虎、獵豹、孔雀、獅子、恐龍等動物,而它們便是這個故事的主角,當幕布緩緩打開,動物們在白紙上逐步的登場,上演著一場奔跑的劇目,但是這場肆無忌憚的奔跑源頭卻是無聊兩個字。前面我稱呼為意識流繪本!
  • 海子痴迷的是什麼?讀者:藝術瘋子
    導讀:有人說,藝術家都是瘋子,他們敏感脆弱,內心像是孩子一樣,永遠保持著童真。說到詩歌,你首先想到的是誰呢?可能很多人想到的是唐詩宋詞,想到的是李白杜甫。作為讀者,可能我們也非常好奇,為什麼一位詩人會選擇這樣的一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了,海子痴迷的究竟是什麼呢?有人從他的詩歌中讀出了某些對於生命之死的癲狂,可能是迷戀於某種東西,才讓他選擇以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1989年3月14日,海子寫下《春天,十個海子》,在這首詩歌中,他對生命進行了自我表達。
  • 為什麼有些科學家們說滅絕的動物還會出現?
    為什麼有些科學家們已驗證滅絕的動物還會出現,比如,銀背鼷鹿,銀背鼷鹿是世界上最小的有蹄類生物,在1910年時,人類首次發現了它,並記錄了它的形態特徵。但由於棲息地被破壞,銀背鼷鹿很快就瀕臨滅絕,自從1990年之後再也沒有人見過它們。
  • 偉大的藝術家們都有哪些怪癖,看完表示無法理解
    藝術家也是人,但是對藝術家來說,他們總有一些異於常人的怪癖。今天就來深扒一下藝術家們,那些不為人知的「怪癖」。也許你離藝術家的距離只差那麼一點怪異。米開朗基羅大家都知道,文藝復興三傑之一,著名畫家、雕塑家、建築師、詩人。
  • 在流放地澳大利亞,罪犯藝術家們繪製的這些自然圖景讓人驚嘆
    罪犯藝術家被商業利益所驅動,他們的工作方向由客戶的利益來決定,這些客戶一般都希望買到借鑑英國鄉土藝術傳統的畫。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雪梨委託一幅畫要比在同等的英國省城容易得多,因為那裡的藝術家往往流動性大並且稀缺。
  • 為什麼動物們的丁丁對科學很重要?
    藤壺的陰莖是動物中相對自身體長最長的。圖片來源:bogleech.com如果你最近一周關注了科學家們的推特,那你可能知道。因為生物學家正在瘋傳他們實驗對象的丁丁照片,從狐獴的到獵豹的,再到一些奇特螞蟻的。上周,「丁丁秀」(#JunkOff)標籤爆紅,這不全是因為膚淺的噱頭——事實上,動物的生殖器官正是一窺演化機制的主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