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養魚老道,關注更多觀賞魚實踐知識,讓我們簡單養水、輕鬆養魚!
由於養魚老道最近決定要繁殖點小型熱帶魚玩玩,所以昨天把幾個小套缸全部加滿了水,今天又去魚店購買了陶粒,然後回到家中因為時間關係已經是晌午了,看看這些可愛的陶粒還需要清洗,我也是懶得動彈,那麼這些東西到底需不需要清洗或者消毒呢?
一、至少我沒見到過清洗水草泥的
這個道理就不必多說了,那麼細的東西怎麼洗,本身還有一定的降酸作用,我們是要把它徹底洗乾淨再消毒嗎,完全是畫蛇添足。
所以說大部分魚友的做法就是把水草泥直接放入缸內,在上面鋪個袋子用小石頭壓住,然後緩慢的對著石頭放水,這樣子的做法很簡單,就是怕水流過大把水草泥攪動的滿缸都是,然後就會雜物紛飛了,那樣就需要一定的時間沉澱。
而這樣做,基本上魚缸的水質就可以保持清澈,但是有可能魚缸的水面會漂浮些許雜物或者泡沫,我們用魚網和吸油紙予以濾除就可以了。
二、陶粒和水草泥還有什麼兩樣嗎?
先說一下我們為什麼要去清洗陶粒,除非是我們的魚缸裡本來有魚,或者是我們非常著急的定水,這樣是可以把陶粒清洗個兩到三遍的,其實這是魚店裡的說法,事實上我以前清洗陶粒,沒有個十遍八遍的,根本就不可能達到基本的清晰度。
所以說,這次我也就乾脆點,連洗也不洗了。
看看陶粒也是非常的乾燥,所謂的灰塵也就是陶粒在運輸過程中不斷地碰撞所產生的微顆粒,這些東西其實和水草泥根本沒有什麼兩樣,在如此乾燥的環境下,它能有什麼細菌,真的是有些少見多怪了。
我也早就說過,我所有放置在魚缸裡的東西,包括了花盆、陶粒、沉木等等,我是從來也不去清洗或者消毒的,直接往魚缸裡扔就是了。
如果是野外撈來的水草,我們怕有寄生蟲之類的東西,是可以用高錳酸鉀浸泡一下的,如果沉木是泡在室外的水缸裡,上面長有大量的菌膜或者粘附雜物,我們也可以適當的清洗,只要是乾燥的沉木,洗什麼洗,洗和不洗根本沒什麼兩樣。
三、不清洗就要給它們一個沉澱過程
這是必須的,我也懶得用什麼袋子鋪著陶粒去緩慢放水,我是先放的水,然後把陶粒呼啦啦的灑到了魚缸裡。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很多魚友想到的就是打開過濾系統循環,甚至於有的魚友比較著急,先放陶粒之後,緊接著就會放魚,然後打開過濾循環就是了,最終就會發現水質怎麼也搞不清了,不對啊,過濾系統一切正常,為什麼就是水質不清呢?
我們這個做法是完全錯誤的,既然我們往魚缸裡添加陶粒,就是為了讓它們能夠吸附一定的魚便,或者去栽種水草,總而言之,只要是魚缸裡有這個東西,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給與它們一個充分的沉澱過程。
啥也別放,過濾器也不要開啟,就這樣靜置兩天,魚缸的水質就會絕對的清澈,要不然就採用上述鋪袋子加石塊的方法,緩慢加水,即使那樣,也是需要一定的沉澱過程。
那麼當魚缸的水質清澈之後,我們打開過濾,過濾系統一定不要太大,這和之前的水草泥的道理是一樣的,只要是能夠把已經沉澱的底部雜質再次攪起,這個水質根本就玩不轉,除非是過濾異常強大。
那麼如果是過濾異常強大,我們還鋪設這些東西幹嘛?我們幾時見過草缸裡整上個三五層滴流盒的?為的就是魚缸底部鋪設物的穩定,我們的魚缸水質才能夠穩定,這也是為什麼我的一米五的魚缸裡,只設置了一個15瓦的小過濾的原因,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
四、開缸初期很多人直接忽略掉了沉澱的作用
事實上很多魚友被現在的過濾系統誤導了很多,如果我們是裸缸飼養,在最初的養水期,剛加入魚缸的自來水也好,井水、泉水、雨水也罷,它們都是需要一個沉澱的過程的。
我們也可以這麼說,初期養水,沉澱的作用大於過濾,沉澱的雜物我們通過抽底換水予以濾除之後,這樣會大大降低物理生化過濾的負擔,因為一開始魚缸裡的沉澱物基本上都不會是有機物,而是一些濾材或者水質殘渣,這些東西不予解決,它們將會永遠的留在魚缸裡,因為過濾棉不一定能夠把它們有效濾除。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魚友在新開的魚缸裡,總是見到魚缸裡有細微雜物的原因,魚的糞便和有機物可以被各種細菌分解掉,但是這些東西誰能夠分解掉呢?如果顆粒較小,過濾棉也無能無力。
所以說在飼養觀賞魚的過程中,很多東西並不一定都是要依靠高科技,更多的實踐經驗比起高科技還是要強上很多的,我們不要去動不動就以為現在的我們有多聰明,動不動就去質疑老祖宗的智慧。
最近養魚老道通過參觀幾個魚場和使用室外水池養魚,真的是感觸頗深,不用過濾、不用增氧、順其自然,偶爾添添水、餵點食,這個觀賞魚飼養的真的太省事了,水質依舊、魚兒的狀態依舊。
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問題敬請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