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哭了!孩子向火鍋裡加棉花糖迎接爺爺,孩子遠比你想像的更愛你

2020-12-05 騰訊網

文/毛豆豆

近日,在浙江杭州一個孩子把媽媽定的蟹火鍋給「毀了」。

據悉,為了迎接爺爺,媽媽特地定了火鍋,沒想到一轉眼孩子把火鍋裡加滿了棉花糖和甜甜圈等小零食。

隨後媽媽問孩子為什麼這樣做,孩子稱想把最好的東西都留給爺爺。雖然這個做法在不少大人眼裡是熊孩子,但是對孩子來說的確是難得的心意了。

證明一個人的品質好壞可以從很多方面觀察,其中孝順就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中國人講究「百善孝為先」,有些人幾十歲了還不懂的感恩父母,也有些孩子從很小就表現出了他的孝心。

錢女士是一個鄰裡街坊誇讚的兒媳,她不僅孝順老人,也注重孩子的素質教育。在她的教導下,孩子小小年紀就非常懂事。一次,她帶3歲的寶寶去看太爺爺,一家人樂呵呵地在一起吃飯。太爺爺由於年紀大了,拿筷子時手會發抖,寶寶看到太爺爺發抖的手後,爬到桌子上,很貼心地一勺勺餵太爺爺吃飯。太爺爺也很配合,像小孩子一樣乖乖地張嘴吃飯,爺孫倆的互動畫面非常有愛。

視頻中的寶寶小小的手拿著勺子,動作很輕柔。每餵一口眼睛都盯著食物,自己的小嘴巴也跟著張開,看到太爺爺吃進嘴裡後才放心。相差90多年的歲月,兩個人在一起的畫面讓人覺得特別美好。

寶寶的舉動讓媽媽很欣慰,她趕緊用手機拍下了這溫馨的一幕並傳到了網上。視頻一經發布,點擊量非常高,「最孝順」寶寶立馬就走紅了。網友看到後感動不已,紛紛評論說:「這才是高級的教養。」一些細心的網友表示:「孩子餵老人的動作有模有樣,這指定是大人平時經常餵老人被孩子學到了。」

無獨有偶,近日一網友發布了一條重孫女給太爺爺餵飯的視頻。108歲太爺爺躺在床上,10歲的重孫女小心翼翼的將碗中的飯菜遞給太爺爺吃,太爺爺享受著孩子帶給他的溫暖。

網友紛紛稱讚小小的年紀就有如此暖心的舉動!

都說三歲看大,孩子小時候的一些做法,也映著他未來的模樣。當父母最心寒事情就是,自己辛辛苦苦養育孩子一輩子,最後遭到兒女的嫌棄甚至打罵。

百善孝為先,孝道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家長若想孩子長大以後孝順老人,就要以身作則,從這2方面加以引導。

1、給孩子講述孝順的故事

很多家長在教育的過程中有一個誤區:直白地給小孩講道理。其實孩子所能理解的道理是有限的,最容易讓孩子接受的方式是講故事。中國自古就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家長可以多給孩子講述,這比單純地灌輸道理更有用。

2、給孩子樹立好榜樣作用

人的行為都是通過模仿習得的。孩子會模仿在日常生活中會模仿家長的行為,若家長們給孩子留下了一個孝順的形象,那麼孩子長大之後也會將這種孝順的習慣延續下去。要知道「我們如何對待長輩,孩子也會如何對待我們」。所以,要想孩子將來孝順,爸爸媽媽就要從自身做起孝順父母,給孩子樹立好榜樣作用。

孩子在學校學習的多是理論知識,很多實踐性的東西以及為人處世的道理僅通過學校是無法習得的。因此家長要注重家庭教育,平時要尊老愛幼,孝順老人,這樣才能對孩子進行耳濡目染的薰陶,使其成為一個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的人。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男孩的這個舉動看哭100萬人,孩子比你想像中更愛你!
    2021冬令營已全面開啟,等你參加哦! 無意中刷到一條短視頻,只有11秒,卻一下子戳中淚點,看哭了: 一位媽媽想看看自己老了是什麼樣子,小男孩在一邊拼命阻攔,大哭著不讓媽媽看…… 在這個世界上,最怕你老、最害怕失去你的人,除了父母,就是孩子啊。
  • 「出生前,我在天上挑媽媽」,你的孩子遠比想像中更愛你
    ,因為聽說孩子不能一哭就抱。儘管如此,孩子對我們的愛,卻一點不曾減少。好愧疚的我們,原來比起我們愛孩子,孩子比想像中更愛我們。孩子可能什麼都不懂,但在他一片空白的世界裡,愛媽媽這件事卻一直毫無保留。既然父母與孩子的愛指向別離,那在這短短的一路上,對孩子多一點耐心,多一點自省,多一點尊重,少一點情緒,在這個無論怎麼兇,孩子都會愛我們的年紀裡,讓孩子多感受一些平和的幸福感吧。
  • 天津一大怪,姥姥帶孩子: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到底誰更愛孩子?
    自古以來婆媳關係就很難搞,丈母娘看女婿卻是越看越順眼,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姥姥帶孩子似乎都挺合適,也利於家庭團結。前陣子看到一個帖子,就是關於「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誰更愛孩子的科學排序」,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大家議論紛紛,說什麼的都有。
  • 「棉花糖實驗」告訴你,孩子經不住「誘惑」其實是「意識不同」
    曾經有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 在幼兒園裡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就是將小朋友們單獨留在一個房間,房間裡擺一個盤子,盤子裡有顆棉花糖。然後就告訴孩子:"我有事要離開一會,待會如果我回來的時候,棉花糖還在的話,就會再給一塊棉花糖作為獎勵。
  • 愛是記憶裡的棉花糖,過滿則虧
    今天帶來的美文是——愛是記憶裡的棉花糖,過滿則虧愛你、給你我生命所有的美好,然後退場,讓萬花筒燦爛你的眼瞳。錯過的年華在北漠開出斑斕的紫薇花,卻荒蕪了輪迴的春夏。以前養過兩條小金魚,一條紅一條白,像兩朵小花,在水裡開。
  • 告白語錄:其實我遠比你想像中的,更愛你
    其實我遠比你想像的更愛你。I love you more than you think.其實我遠比你想像的更愛你,只是你不了解罷了。慢慢來,其實我很好,我又不差,我怎麼得不到你呢?所以接受不同就是努力變得出眾,這樣才知道我對你的愛有沒有那麼熱烈。你知道嗎,我在問你一遍變得失控,是因為我對待這段感情有最大的忠誠。
  • 有種冷叫「爺爺覺得你冷」,怕孫子受凍,爺爺將娃裹成「小企鵝」
    於是,等孩子一出門,就變得十分之矚目。一眼望過去,孩子這一身大棉襖二棉褲地,是裹了一層又一層,就連了孩子的臉也擋了個嚴嚴實實,差點連眼睛都看不著了。爺爺在窗口坐著辦事,不時地還扭過頭看看小孫子,生怕孩子跑丟了。而小傢伙在等待爺爺的時間裡,也是在辦事大廳走來走去地打發時間。
  • 棉花糖實驗告訴家長的東西,不止是讓孩子延遲滿足這麼簡單
    不過,研究發現,似乎大多數家長對於「棉花糖實驗」並未真正的理解透徹,它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的神奇!1、「棉花糖」實驗是什麼?這項著名的實驗源於上世紀60-70年代,史丹福大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所創的一系列關於孩童「延遲滿足感」和日後成功之間的關係的實驗。
  • 史丹福大學棉花糖實驗:擋住誘惑的孩子更優秀
    美國史丹福大學有一個著名的實驗:讓一個4歲的孩子單獨待在房間裡,給他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如果他能堅持15分鐘不吃這顆棉花糖,會再給他一顆作為獎勵。 門被關上之後,三分之二的孩子急不可耐地把棉花糖送進嘴裡;有的孩子甚至「熬」了14分鐘,最後還是功虧一簣。
  • 抖音上點讚100萬的真實故事,看完暖哭了……
    有人說,女人生完孩子,才能看透一個男人愛不愛你。如果一個姑娘跟了你,就疼她一輩子吧。為了能順利生下寶寶,她承受了太多的痛苦與辛酸。「你認真的樣子,可真美。」生活裡有一點是我不太喜歡的,它總是讓更懂事的人來承受糟糕的感受和結果。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小姑娘,你要加油哇!
  • 有一種愛,叫爺爺奶奶的愛!這一幕幕看哭……
    有一種愛,叫爺爺奶奶的愛!拍下了令人動容的一幕↓↓↓爺爺和孫女靠牆而坐看著院子裡熙熙攘攘的人爺爺好奇地問孫女這是在幹什麼?奶奶應該是想讓爺爺保佑一家平安子女終成人組建新家庭,開啟新生活家中老人望著孩子遠去的背影可謂百感交集一葉知秋的優雅:最好的祝福和寓意。
  • 「出生之前,我在天上挑媽媽」,這些孩子的暖心瞬間,看哭無數家長!
    「出生之前,我在天上挑媽媽」,這些孩子的暖心瞬間,看哭無數家長!「出生之前,我在天上挑媽媽」,這些孩子的暖心瞬間,看哭無數家長!「出生之前,我在天上挑媽媽」,這些孩子的暖心瞬間,看哭無數家長!
  • 新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棉花糖二次實驗帶來更多的啟發一位質疑該實驗結論的大學教授,又做了一次棉花糖實驗。實驗人員先將孩子隨機分成兩組,分別給他們舊蠟筆畫畫,並承諾等一會兒會給他們新的蠟筆,一組孩子真的得到了新蠟筆,而第二組的實驗人員並沒有兌現承諾。
  • 熊孩子改造成暖孩子,其實一點也不難
    如果你真的特別想要一個玩具,你應該跟大人好好溝通,達成一致的協議,大人才會滿足你的這個需求。並且要讓孩子知道,這個道理不是隨便說說的,媽媽是一直都會堅持這個原則不變的。那麼孩子慢慢就會通過媽媽的態度了解到,究竟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行為。(三)知道如何應對熊孩子的不良行為之後,我們又該如何在日常的教育中,把孩子養育成為一個暖孩子呢?
  • 親子互動樂悠悠,這群特殊孩子這樣迎接新年...
    親子互動樂悠悠,這群特殊孩子這樣迎接新年......陽光之愛描繪冬日暖色調室外寒風凜冽,但活動現場暖意融融,掛起的國旗和燈籠交相輝映,懸掛的彩球和彩帶烘託了迎新年的節日氣氛,活動在悠揚的樂曲聲中拉開了序幕。首先由街道殘聯工作人員介紹「陽光之家」管理新模式,能讓家長們進一步了解「陽光之家」工作動態,以便機構在今後的工作中更好地管理和服務學員。
  • 都是第一次入園,為什麼她家孩子不哭不鬧「超聽話」?
    對於有老人幫忙帶孩子的媽媽,可能意味著老人要離開你的小家庭:你自己有可能要既要顧全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又要顧全到自己內在的秩序和外在的秩序,都要重新開始建立。 對於成人或者家庭的挑戰,可能意味著,如果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的教育觀點不一致:孩子在入園時,哭泣就有可能成為衝突相對會被顯化的一個明顯的階段。
  • 「棉花糖實驗」:孩子遲延滿足背後是自律,5個方法養出自律好孩子
    這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研究人員讓一群4到6歲的兒童在15分鐘內選擇吃一個棉花糖還是兩個棉花糖。如果孩子面對棉花糖,能夠等待15分鐘而不去吃它,15分鐘後,他們就能吃到兩塊棉花糖。然而,他們中的許多人屈服於誘惑,只有大約30%的孩子成功地推遲了滿足感。
  • 動不動就哭的孩子,和「忍著不哭」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看出差距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你身邊有特別愛哭的孩子嗎?小孩子似乎都比較玻璃心,每當有小磕小碰或者被家長批評時,就會委屈地大哭起來。可身邊好多家長非但不去哄,還對著孩子說出傷人的話,似乎在他們心裡只有不哭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前兩天帶著女兒去超市,逛到玩具區時,看到一名家長雙手叉腰站在孩子面前,大聲喊著你哭什麼哭?再哭就把你扔在超市。
  • 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研究人員把這些孩子帶進房間,這個房間只放了一張桌子,桌子上放了一顆棉花糖。他們告訴這群孩子:"盤子裡只有一顆棉花糖,如果現在吃了,那就只能吃一顆,如果等15分鐘後再吃,你就會多得到一顆獎勵的棉花糖,那你就可以吃到兩顆糖了,具體選擇由你自己決定。"研究員說完之後就關上門走了。
  •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華倫·巴菲特就說過,如果你在小事沒辦法約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也很可能不約束自己。「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