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豆豆
近日,在浙江杭州一個孩子把媽媽定的蟹火鍋給「毀了」。
據悉,為了迎接爺爺,媽媽特地定了火鍋,沒想到一轉眼孩子把火鍋裡加滿了棉花糖和甜甜圈等小零食。
隨後媽媽問孩子為什麼這樣做,孩子稱想把最好的東西都留給爺爺。雖然這個做法在不少大人眼裡是熊孩子,但是對孩子來說的確是難得的心意了。
證明一個人的品質好壞可以從很多方面觀察,其中孝順就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中國人講究「百善孝為先」,有些人幾十歲了還不懂的感恩父母,也有些孩子從很小就表現出了他的孝心。
錢女士是一個鄰裡街坊誇讚的兒媳,她不僅孝順老人,也注重孩子的素質教育。在她的教導下,孩子小小年紀就非常懂事。一次,她帶3歲的寶寶去看太爺爺,一家人樂呵呵地在一起吃飯。太爺爺由於年紀大了,拿筷子時手會發抖,寶寶看到太爺爺發抖的手後,爬到桌子上,很貼心地一勺勺餵太爺爺吃飯。太爺爺也很配合,像小孩子一樣乖乖地張嘴吃飯,爺孫倆的互動畫面非常有愛。
視頻中的寶寶小小的手拿著勺子,動作很輕柔。每餵一口眼睛都盯著食物,自己的小嘴巴也跟著張開,看到太爺爺吃進嘴裡後才放心。相差90多年的歲月,兩個人在一起的畫面讓人覺得特別美好。
寶寶的舉動讓媽媽很欣慰,她趕緊用手機拍下了這溫馨的一幕並傳到了網上。視頻一經發布,點擊量非常高,「最孝順」寶寶立馬就走紅了。網友看到後感動不已,紛紛評論說:「這才是高級的教養。」一些細心的網友表示:「孩子餵老人的動作有模有樣,這指定是大人平時經常餵老人被孩子學到了。」
無獨有偶,近日一網友發布了一條重孫女給太爺爺餵飯的視頻。108歲太爺爺躺在床上,10歲的重孫女小心翼翼的將碗中的飯菜遞給太爺爺吃,太爺爺享受著孩子帶給他的溫暖。
網友紛紛稱讚小小的年紀就有如此暖心的舉動!
都說三歲看大,孩子小時候的一些做法,也映著他未來的模樣。當父母最心寒事情就是,自己辛辛苦苦養育孩子一輩子,最後遭到兒女的嫌棄甚至打罵。
百善孝為先,孝道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家長若想孩子長大以後孝順老人,就要以身作則,從這2方面加以引導。
1、給孩子講述孝順的故事
很多家長在教育的過程中有一個誤區:直白地給小孩講道理。其實孩子所能理解的道理是有限的,最容易讓孩子接受的方式是講故事。中國自古就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家長可以多給孩子講述,這比單純地灌輸道理更有用。
2、給孩子樹立好榜樣作用
人的行為都是通過模仿習得的。孩子會模仿在日常生活中會模仿家長的行為,若家長們給孩子留下了一個孝順的形象,那麼孩子長大之後也會將這種孝順的習慣延續下去。要知道「我們如何對待長輩,孩子也會如何對待我們」。所以,要想孩子將來孝順,爸爸媽媽就要從自身做起孝順父母,給孩子樹立好榜樣作用。
孩子在學校學習的多是理論知識,很多實踐性的東西以及為人處世的道理僅通過學校是無法習得的。因此家長要注重家庭教育,平時要尊老愛幼,孝順老人,這樣才能對孩子進行耳濡目染的薰陶,使其成為一個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的人。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