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慾薰心等來的是野味的反噬
文字原創 / 保和堂 盡色
本想餐桌上添個野味,沒承想,口罩和眼淚,成了人生一味。
近日,鍾南山院士明確指出:「這次冠狀病毒肺炎發源地,來自武漢的那處(華南)海鮮市場。從各方面的流行病學的調查看,是來自一個野生動物。」
野生動物本不等於食物,特定的時候它等於病毒。權威數據顯示:有超過70%的新發傳染病,來源於野生動物。
香港大學的管軼老師,在2003年抗擊「非典」時,有突出貢獻,他曾解釋說:果子狸身上找到的病毒,與人類身上的病毒,有99.8%的同源性。這說明,野生動物市場,真的是人類的感染源頭。當我們清剿完了市場上的宿主動物之後,就沒有病人了。
多麼痛的領悟,有些人已失去了全部。
關於那年的「非典」,歷史會這樣總結:果子狸身上,帶有一種來自於遙遠山區蝙蝠的病毒,偶然被果子狸吃掉;人吃了這種果子狸,成了一個傳播者,導致了一場烈性傳染病的暴發。
然而,國人吃果子狸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
北宋大文豪、美食家蘇軾,對牛尾狸即果子狸讚賞有加,他在《送牛尾狸與徐使君》詩中道:「泥深厭聽雞頭鶻,酒淺欣嘗牛尾狸。通印子魚猶帶骨,披綿黃雀漫多脂。」
南宋美食界的清流林洪先生,也不能免俗,在他的《山家清供》一書中,記載有當時果子狸的烹製方法,名為「雪天牛尾狸」。
太傻太天真,那時,吃野味曾被當作是一種風雅。
在《紅樓夢》第七十五回裡,寫有賈赦孝敬賈母一道「風醃果子狸」,賈母把它賞給了顰兒和寶玉。又向尤氏道:「我吃了,你就來吃了罷。」
這一句,如果放在當下,估計沒人敢接茬。
「尋野史」和「馴野史」是人類的基本旋律,然而「撒野史」也時不時會鬧騰一下。對野味的追求一直深埋在人們的基因中,分分鐘撩撥著人們的心弦。
國人愛吃的還不僅限於果子狸。
乾隆一朝成型的「水陸八珍」中,除了果子狸,還有蛤士蟆、熊掌、駝峰、豹胎、獅乳等。
在吃野味時,有些文字血腥得讓人難以卒讀。宋代的洪皓在《松漠紀聞》裡記述,契丹人把兔子的肝切片,用鹿舌醬來吃……
外國人在吃野味上,也不甘落後於中國。
有資料顯示,中世紀英格蘭約克郡為內維爾大主教就職而舉行的著名宴會上,6000名賓客吃掉了6頭野牛、400隻天鵝、104隻孔雀。此外還有500多頭牡鹿、雄鹿、狍子,1500個鹿肉餅、608條狗魚和鯿魚,12隻海豚和鼠海豚……
以前的人不知道野生動物會反噬,當代人不知道,就讓人匪夷所思了。
我們有著一筆筆血淚史:HIV病毒來自於非洲的黑猩猩或白眉猴;非典、中東呼吸症候群、尼帕病毒來自於蝙蝠;馬爾堡病毒來自於非洲猴子;拉沙熱病毒來自於老鼠;麻風桿菌疑似來自犰狳……
是什麼還讓人對野味孜孜以求?
有人說是因為「補虛救脫大補氣,強精健身壽延年」,基於「藥食同源」的思想,認為野味就是名貴的滋補品,比如吃虎鞭壯陽,吃穿山甲通乳等等,甚至出現了夜明砂(蝙蝠糞)明目的理論。
應知,病毒的進化,從來沒有落後於人類文明的進步。
自古說,利慾薰心,一個是欲,一個擺脫不了利。有人爆料,僅在中國市場,野味已構建了價值百億的地下產業。在武漢海鮮市場,每一隻動物在市場裡都被明碼標價,一隻活孔雀只要500元,一根鹿鞭只要400元……
我國《刑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對野生動物保護,都有明確規定,有些人以為一時逃避了法律制裁,就可以沾沾自喜,殊不知,天道好輪迴,報應放過誰?醒醒吧!
文字原創,圖自網絡
誠有引用,感謝轉發